分享

那些很重要的太极拳理论都放在了开篇第一句上

 太行森林 2022-06-25 发布于河北

阅读须知:

太极人都是修身养性之人,

千万不要以单篇文章观点来以偏概全,

千万不要只以技击来衡量彼此功夫境界,

千万不要偏执己见阻碍自我功夫进步,

我们以武汇友,

我们以太极为缘,

一起在太极拳的时光里慢慢变老,

一起在太极拳的岁月里悠然静好,

一起在太极拳的研习中感悟身心至宝,

一起在太极拳的进步中完善自我,

一起在太极拳的境界中超越自我。

图片
本文主题:分享几则重要的拳理拳论,前辈们都把它放在了开篇的第一句话上,结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做阐述理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

这一句话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开篇第一句。太极是由无极而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象。无极生太极说浅显易懂一点就是无中生有,无极图的表示是一个圆圈⭕,里边什么都“没有”,这个圆圈可大可小,大而无边,小而无内,是“无”的。

太极生两仪:太极图里含阴阳鱼,包含阴阳二气。两仪生四象:阴阳二气的互动交流变化出来四象,四象的解释有很多:如四时,如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回到拳上我个人理解就是手脚四肢也。阴阳二气的催动运化表现在手脚四肢上。

四象生八卦:八卦在拳上是太极八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太极劲,八卦也可以作其他解释此处不展开说。八卦衍万物:太极八劲的变化就产生了各种拳术姿势出来。

我们练太极拳要回到本质上来,不要在千千万万的外形招式上徘徊,要回到太极八劲上来,要回到手脚四肢上,要回到阴阳二气上,要回到“无”中去,从万物的表象上归回本质上来。练太极拳应该要多体会“无极”之境,才有太极之功。

很多太极拳书籍很重视“无极式”,它很重要就是如此,把有形的归无形,身体四肢尽量虚化它,无形之精气神要壮实它,这是个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道理。杨氏太极拳杨澄甫宗师说无极式是太极拳的“练法用法皆根本于此,学者尤须注意也。”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一句话出自武禹襄的太极拳论,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周身都要轻灵,二是节节贯串(也作:节节贯穿)。练拳是否有功,可以让明白人检验,也可以自己对照这两要求自我审视一番,有功不是说功夫要很高深,不在于功力的深浅,而是说要有太极拳的味道,是太极拳的东西。

贯串是能周身一家劲整;贯串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手指不是只到手;贯串是由脚而腿而腰周身完整一气,一气贯串。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语出自《十三势歌诀》,太极拳很讲究“腰”腹这一部分,因为它是贯通身体上下的枢纽,也是内气开合的仓库大本营,太极拳论说“主宰于腰”,要“刻刻留心在腰间”。

孙禄堂宗师在他的《太极拳学》里的“懒扎衣学”中就做了详细和充分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研究一下。

以心行气

出自《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开篇第一句:“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文解文“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

太极拳对“身”“心”“气”有要求:要以心行气,要以气运身,要气敛入骨,那么气从何来?从“腹松净”中来,歌诀说“腹内松净气腾然”,腹内要虚灵松净,内气才会生发才会壮实强大。

分享了几则要论,也试着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前面,不用浪费心思去猜测文章主旨,或者说表达得不清楚。因为我的表达能力有限,水平太低,我写文章都是没什么逻辑和不太讲究的,个人秉承写太极拳类的文章要轻松愉快,好像看小说一样舒服,看着故事就把拳学明白了,也像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留有充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给大家,这样才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但有些读者就在“形散神不散”的“形”上琢磨了,没有看到文章主题后边的“神”在,练拳也一样,姿势外形之内要有“神”,形似不如神似,这样才有韵味,拳论所谓“练太极拳,一片神行”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