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八十年代》⑧ | 马原:善于诱惑别人的作家

 老鄧子 2022-06-27 发布于海南

图片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艾林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

昨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莫言是如何用自己强大的心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用自己身上悲凉的烙印以及故乡高密作为写作的灵感,创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关注人的命运的优秀作品。

三十一年的勤奋笔耕,让他获得了实至名归的奖项。

今天,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重读八十年代》的第八部分:善于“诱惑”他人的作家马原。

图片

善于“诱惑”别人的马原

如果说古代神话里的女妖是凭借姿色迷惑世人的,那马原一个大男人是如何诱惑别人的呢?这里的诱惑其实是马原善于推销自己。

用陈村的话说就是:马原喜欢“自说自话”,而你会在他眉飞色舞的讲述中沦陷。

朱伟就是被他的小说《拉萨河女神》俘虏了。这也是马原形成他自己风格的开端。他用叙述完成对读者的“牵引”,构成了文章的形式。

在此之前,马原发表的最早的小说是《零公里处》和《夏娃》。在《零公里处》里,马原用时间与距离的效果来讲述,用极跳跃的时间当开头,又用恍惚的时间跳跃当结尾。

这种创作形式可以说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而在《夏娃》中,他的叙述转换极为精彩,又“蛊惑”了不少人。

图片

在朱伟看来,马原的创作一开始就趋于成熟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蛊惑住读者,就是得益于他通过不断阅读积累下来的经验。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崛起的开始。那时候,朱伟还不知道冈底斯是朝拜的圣山,直到三十年后,他一步步走近这座圣山,他才想起马原的这篇作品。

这篇作品不断变换叙述的角度,去“逼”读者去思考逻辑关系,但是你如果想读明白这部小说,又不能按照西方逻辑去思考,必须在破除线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判断它究竟要说什么。

比如,这部小说一共有十六节,第一节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第三节是用第二人称“你”叙述,在这样的变换里,你很难用线性关系去理解。这是马原给读者设置的困难,也因此让更少的人去理解到他的才华。

在这部小说里,马原带着真诚去讲述西藏,他在这部小说里批判了“诱惑”他人的假象,却再一次用这部小说诱惑到了朱伟。

后来马原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再一次写了西藏,他用老太太和纸鹞一起构成了小说的表面,又用三个老太太的故事讲述了当地人的生活与宗教,世俗与神圣的关系,也构成了朱伟对西藏的向往。

图片

生活与小说

仿佛优秀的作家的人生节点,都可以用“那时候,他正在写某一部小说”这样的句子开头,或许这就是对一个作家代表作最好的引出方式,这也得益于那位作家一直笔耕不辍,而且写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朱伟的记忆里,马原的作品和他所处的生活阶段是一一对应的。

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座谈会后,马原写了短篇《喜马拉雅古歌》,这篇的结构是现实与虚构故事交替,马原在这篇小说里,歌颂了强悍的力量。那时候,他还住在交道口东棉花胡同,对每年的小说评奖愤愤不平。

图片

后来他住在北太平庄,又写了短篇《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在这一篇里,他又打乱了时间叙述的顺序,依然逼读者用马原的方式思考逻辑。

而他在这一年写的最好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虚构》,这在朱伟看来,是马原写得最感人的小说。

接下来,马原又写了他构思最松散的小说《大元和他的寓言》,这在马原看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因为里面有他最深刻的记忆。

面对“蘸盐吃鸡蛋,往嘴里扔花生米”这样真实的记忆,马原没用什么技巧,也是在那时,马原开始警惕对技巧的使用了。

马原的创作生涯里,最辉煌的年份是1987年,这一年他发表了自己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小说分为三部,分别是“弹子游戏”、“木马”和“三度重叠”。

在结构上,第一部完全写实,是故事的缘由,关系清晰;第二部是故事的外围展开,也是人物关系的外延,焦点变得模糊,变成了了第一部的氛围基础;第三部是故事的氛围总结。

三部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消解中重新理顺人物关系。他利用人们的思维逻辑,颠覆了事物,让结局出人意料。

马原在这部小说里探讨了人的本能,本能构成这庸俗平常的生,也成为了超越庸俗和平常的死。

朱伟感受到,他写这篇是为了向文学女青年皮皮展露才华,但是这篇文章暴露了马原的很多缺点,他写了欲望,却没有展示睿智的女性该如何去处理欲望。

图片

小说的永恒

1987年,马原和皮皮有了孩子,在1989年时大家似乎都无心文学了。马原回到沈阳,成为了专业作家,随后就开始声势浩大地拍摄他的《中国作家梦》了。

马原把之前赚的钱全都投入了进去,他在全国采访作家、翻译家、批评家、编辑,他的梦想是想让读者看到八十年代的文学断代史,是八十年代文学留下的活着的影像。

这件事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但遗憾的是,珍贵的完整影像资料没有保全,剪辑后的长达一百二十小时的成品也无人购买,纸质版也印数不高。但这并不能抹煞这件事本身沉甸甸的价值。

后来马原到了海南,这里更看重的是赚钱。马原只好开公司、做房地产,但都不太成功,他转回本行写剧本,但也很少被拍出来。

九十年代是大众文化与商业化大行其道的年代,选择文学还是投身商海,成了很多人艰难的抉择。

后来,马原似乎在这二者中间找到了平衡之道,他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去大学讲课,在讲课期间,还能培养一些高层次的文学青年,四年的时间,马原的讲稿集成了六本书,名为《阅读大师》。

马原在上海八年,有了新的妻子,后来马原发现身体出现了问题,他认为生病与大都市有着某种关联,于是就离开了上海带妻子回到了海南。而这也成了他回归小说写作的契机,《牛鬼蛇神》就这样诞生了。

马原用溯回的方式讲述,用其中穿插着的理性思辨去提醒人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有局限的,人们只能对看得到的东西进行归类,形成逻辑。次序构成了阴差阳错,这是他乐此不疲的兴趣点。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经验丰富,善于用文字“诱惑”读者的马原。从崭露头角到写作的辉煌,马原的生活轨迹始终与小说链接在一起,他的创举之一是为八十年代的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商业化的九十年代,他不断摸索之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了大学的讲师,还把讲稿集结成册。又在荒废多年之后,重新投入了小说的怀抱。

明天我们将继续领读《重读八十年代》的第九部分:用文字感受生命的作家余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