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苏散

 图书 馆员 2022-06-30 发布于内蒙古

杏 苏 散

〖方源〗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本脏者,肺胃也。
〖组成〗 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各9g]橘皮 苦桔梗 枳壳 [各6g]甘草 生姜 [各3g]大枣 [3枚]
〖用法〗 水煎温服。
〖方歌〗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主治〗 外感凉燥证。
头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
〖功用〗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病机〗 本方治证乃因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所致。

        ┌ 杏仁 ── 苦温而润,能宣肺止咳除痰。
 君 ┤
   └ 苏叶 ── 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
   ┌ 桔梗、枳壳 ── 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
 臣 ┤
   └ 前胡 ── 疏风降气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
 佐  半夏、橘皮、茯苓 ── 燥邪束于表,肺气不降,则内之津液蕴聚为痰,故以二陈化之。
 使  生姜、大枣 ── 调和营卫,协调诸药。
[本方特色]

1.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无汗,咳嗽稀痰,咽干,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
2.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3.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辨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

《温病条辨》:“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去核(3枚)  橘皮(6g)  杏仁(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方解】本方见症为外感凉燥之主证。凉燥束表,皮毛闭塞,故恶寒无汗,头痛;凉燥伤肺,肺气不利,失于肃降,津液不布,故鼻塞嗌塞,咳嗽痰稀。
    本方为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方中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为主药。杏仁苦温而润,能宣肺止咳,助苏叶轻宣达表,使之润而偏缓,为辅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风止咳;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健脾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上同为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药。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外感咳嗽、小儿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疾病,证属凉燥伤肺,痰湿内阻者。

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方剂】:杏苏散
【组成】:苏叶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桔梗6g,枳壳6g,甘草3g,杏仁9g,陈皮6g,大枣3枚,生姜3片。
【功效】: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加减】: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热解肺热。
【方解】: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药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本方及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方剂】:桑杏散
【组成】:桑叶10g,杏仁15g,沙参15g,大贝10g,淡豆豉10g,栀子10g,梨皮10g。
【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
【方解】: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共为臣药。栀子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均为佐药。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
【方剂】:清肺救肺汤
【组成】:桑叶12g,石膏9g,甘草3g,人参3g,胡麻仁3g,阿胶3g,麦冬5g,杏仁3g,炙枇杷叶3g。
【功效】: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者。]
【加减】: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方解】: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得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益其气”,而土为金之母,故用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素问》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少量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使方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是为本方配伍特点。

邪在肺卫(温燥、凉燥)辨证论治
邪在肺卫(温燥凉燥)(一)温燥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
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所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为燥热在表之象。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是燥热侵肺肺,肺津受伤的表现。舌红苔白,右脉数大,更为燥热在肺卫的明证。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卫邪。
方药桑杏汤。若感燥而咳嗽,其病情较轻浅的,宜用桑菊饮轻透肺卫之邪。
桑杏汤(《温病条辨》):冬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9克、象贝3克、淡豆豉3克、山栀皮4.5克、梨皮3克。
本方用桑叶、杏仁、淡豆豉宣肺透邪,象贝母化痰,山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津清火,以使邪去而津液不伤。用于温燥在肺卫者,最为相宜。
(二)凉燥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稀痰,脉弦。
本证为凉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与上证相较,显有不同。前证属温燥,性质偏热,所以热象较重;本证属凉燥,性质偏寒,所以初起恶寒较重而发热较轻。凉燥之邪束于表,则头痛、恶寒、无汗;内郁于肺,肺气不利,则鼻塞、咳嗽稀痰,脉弦。咽干唇燥,为燥伤津液的特征。
治法: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药杏苏散
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9克、紫苏9克、半夏6克、陈皮4.5克、前胡4.5克、甘草3克、桔梗3克、枳壳4.5克、茯苓9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本方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缲,甘草、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获苓化痰止咳,姜枣调和营卫,故于凉燥侵袭肺卫之证,用之最宜。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成份
紫苏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壳、陈皮、杏仁、生姜、大枣。
功能
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
外感风寒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而白、鼻塞咽干、苔白薄、脉浮或弦。
临床应用
感冒、流感、支气管炎、咳嗽、慢性鼻炎。
方解
本方适用于凉燥外袭、肺气不宣之外感证。
方中杏仁苦温而润、能宣肺止咳化痰;紫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之邪从表解合为主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风降气,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同为臣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健脾化痰为佐药;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协调诸药同为使也。
本方苦温与辛甘同用,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理论。
辨证
(1)发热恶寒。
(2)
头痛无汗。
(3)
咳嗽痰稀。
(4)
苔白薄。
(5)
脉浮或弦。
药方加减
1.恶寒甚者:加葱白,淡豆豉。
2.
头痛甚者:加防风、川芎。
3.
痰多者:加紫菀、贝母。
4.
发热:加柴胡、黄芩。
5.
喘息:加苏子、麻黄。
6.
胸闷气胀者:加香附、苏梗。

7.鼻塞者:加辛夷、白芷

杏苏散加减治疗咽痒咳嗽
杏苏散 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为风邪上壅,阴虚肺燥,痰凝咽喉所致。大部分患者基本愈后,咽痒咳嗽经久不愈,咽喉不利,肺失清肃,故出现咽干喉痒、咳嗽之症。杏苏散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故取之化裁用治本证。2005年4月到2008年12月,利用杏苏散补肺利咽祛痰止咳,治疗咽痒久咳,咳痰不爽之症,疗效可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治疗病例52例,均为我校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岁,病程一周以上。
1.2 诊断要点 患者大部分为感冒咳嗽,感冒基本愈后,或感冒迁延失治 ,咳嗽不止,咽部不适,发痒且咳痰不爽,咳嗽即作,力咳方可粘痰出,有痰附于喉间感,或咳引胸痛,或鼻塞,或咽痒,咳嗽阵作,舌淡苔白或腻,脉数。
2 治疗方法
杏苏散由杏仁15g,苏叶20g,桂枝15g,前胡10G,半夏10g,茯苓15g,桔梗20g,陈皮10g,生姜10g,大枣10枚,甘草10g。组成每日一剂,水煎温热服,每次300ml,三剂为一疗程,一般1- 2疗程。
痰多加海浮石,贝母以祛痰,胸痛甚加丝瓜络以宽胸,咽干重加玄参麦冬以滋阴,咽痒重加钩藤以治咽痒。
3 疗效观察
患者经1-2疗程其中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4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5例,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总有效率96%。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映。
4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王丽,女,26岁,于2007年4月15日就诊,患者因感冒发热咳嗽,在他院治疗5天,现患者热退。但仍咳嗽,咳痰色白。咽痒即作。痰涎粘着喉间,伴鼻塞,时流清涕,头微昏,
  胸闷,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杏苏散三剂,痰易出,再服两剂,咳止胸畅,咳嗽基本痊愈。
典型病例2 许飞,男,17岁,2007年5月11日诊。1月前曾患感冒,经治疗后遗下咳嗽未愈,且日渐加重。诊见:咳嗽频作,痰少气逆,咽干喉痒。查咽后壁有数个淋巴滤泡增生,胸部 X线摄片无异常。舌淡红、苔薄黄干,脉浮稍数。证属风壅痰凝,肺燥阴虚,治宜祛风润肺,下气化痰,用上方加麦冬、沙参各典 12 g,射干、蝉蜕各10 g。服药3剂,咳嗽诸症减轻,再服3剂而愈。
典型病例3 李强,男,26岁。2007年7月25日诊。患儿发热2天,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浊涕,咳嗽,痰多稀色白,口不渴,食纳减少,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溏薄,体温38.5 ℃,咽充血,体瘦,苔薄白,脉浮弦。本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治宜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服本方3剂后,热退,咳嗽稍减,大便正常,按原方再取3剂,渐痊愈。
5 讨论
此症多乃外感余邪留恋,肺气受损,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致咳嗽迁延不愈,故咳引胸痛;其病位在咽部;病邪主要为风邪,符合“风盛则痒”的致病特点,咳嗽稀痰者, 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由于肺主呼吸,主皮毛,与外界息息相通,气温变化较大时若有不慎,外邪侵袭,首先伤肺。故治疗时着重轻宣润燥、化痰止咳,并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皆有效验。
杏苏散用杏仁,苏叶,解表散邪,宣肺达邪,清痰火治久咳,桂枝钱胡力气止咳,微发其汗,散风热利咽喉,半夏茯苓祛湿化痰,桔梗陈皮,理气宽胸。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四味合用,补泻相宜,阖辟相合。相反相成,诸药合用,补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服之气展痰豁而久咳得愈。

附:
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凉燥袭人,多在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节,故有次寒、小寒之称。例如,《温病条辨》引用沈目南《燥病论》说:“燥气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又吴鞠通说:“古人谓燥为小寒也。”凉燥感人,初起邪在肺卫,可见有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由于燥伤皮毛,寒凉束表,卫气被郁,故有恶寒无汗,头微痛。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能输布,聚而为痰,故咳嗽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又为呼吸之门户,由于肺气不宣,津液不能上奉,故见鼻塞咽干。脉弦则是干有痰饮之故。
  就上述症状看,颇类外感寒邪之证,但以有无咽干唇燥为别。凉燥治法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为宗旨,杏苏散便是按此理论组方的。方中苏叶辛温,散风解表,兼能宣肺;杏仁苦温而润,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二药合用,轻宣达表,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共为君药。前胡苦辛入肺经,功能降气化痰、宣散风邪,可助杏、苏轻宣达表而兼化痰;桔梗有宣肺通气、祛痰利咽之功,且能升提肺气,引药上浮入肺;枳壳专于降气行痰,宽胸利膈,其与桔梗一升一降,而助杏仁宣利肺气。以上共为臣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甘草与桔梗相合则为桔梗汤,功能宣肺祛痰。以上合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行津液,而为使药。诸药配合,共收发表宣化之功,使表解痰消,肺气调合,诸症可愈。
  杏苏散总的功能是温散表寒,宣肺化痰,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辨证属于外感凉燥或风寒轻证者。原书在方后附有加减法,如:“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上述加减法中,无汗脉紧系寒邪较重,故加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汗后咳不止,是表寒去而肺气不降,故去走表之苏、羌,而加降里之苏梗。同时尚可加紫菀;腹满泄泻乃因脾湿不运,故加术、朴燥湿除满,而不用苦寒之黄芩;眉棱骨为阳明经头痛,白芷是肺胃本经之药,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故用以祛风止痛。兹举病案一例,以示运用之法。
  王某,48岁。主诉:头巅涨痛,恶寒咳嗽,咯痰稀,鼻塞咽干。脉象浮弦,舌苔薄白。辨证:秋燥寒凉之气外束于表,肺先受邪。治法:经云“燥凉所胜,平必苦温。”仿杏苏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浊之品。
  处方:苦杏仁、粉前胡、白茯苓、白蒺藜各12克,紫苏叶、玉桔梗、生甘草、仙半夏各5克,薄荷2克,炒枳壳8克,款冬花9克。
  二诊:药后头痛已减,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处方:粉前胡、苦杏仁、白茯苓、大玉竹、清炙枇杷叶(包)各12克,紫苏叶8克,玉桔梗、仙半夏各5克,炒枳壳6克,化橘红3克,款冬花9克。
  按语:费伯雄谓:“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吴氏杏苏散,乃治凉燥之方。苏叶温辛气香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温而不燥,疏风散寒;杏仁甘苦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润燥化痰,肃降肺气,以之为君。半夏、橘皮、茯苓燥湿化痰,前胡下气化痰,以之为臣;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开畅气机,以之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之为使。
杏苏散出自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该书《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第二条指出:“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吴氏的这段论述明确了杏苏散为治疗凉燥的主要方剂。“燥者干也”,燥为秋季主气,此时天地之气不断收敛,气候干燥,燥邪趁机侵袭人体。《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但是,细究本方,杏苏散组成药物中,除杏仁性润外,其余大多为辛温之品,与濡法相去甚远。在此,本文欲从杏苏散的组方看凉燥的治病关键,从而指出凉燥的治病关键在于祛邪而非润燥。
1.     历代医家对凉燥的认识

中医医家对于明确凉燥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尽管古人对于燥邪致病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然而真正提出凉燥的病因病机及提出方药,却直到清代才出现。

关于燥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就有不少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云:“(燥)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末不及,燥乃大行”均表明古人已认识到燥气能致病,并与岁运,时令,气侯变化密切相关。《素问·六元正经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三阳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燥胜则干”的记载初步指出燥气致病的临床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甘苦”,为燥气为病确立了治疗大法。
汉唐时期,由于困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未提及燥气为病,故医家对燥气为病的论述较少,刘河间在《素问率机原病式》中,才补充了病机十九条“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概括了内燥与外燥的致病特点。而同时代的医家,却大多数从内燥立论。明代李梃指出燥有内外之分后,才引起了医家对于外感燥邪致病的重视。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之论,不仅确立了秋燥的病名,而且开始了对秋燥病的深入研究与系统的论述,喻氏根据临床实际,指出,内经“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并且指出,“燥虽为秋令,虽属阴经,然异于寒湿,同于火热,凡秋月燥病,误以为湿治者,操刃之事也”,治疗上针对燥热伤肺这一特点,创造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为后世治疗温燥作出了垂范。对于秋燥的性质,明清医家亦有不同的认识,喻嘉言认为:燥气同于火热。沈明宗却认为:燥属次寒。而俞根初、吴鞠通、王孟英、费晋卿等医家,则认为,秋燥有温凉之分,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中指出“秋深初时,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受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之暮春风温为重,可见燥而偏寒者为凉燥,燥而偏热者为温燥”。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论之燥原本皆为温燥,只是在后来为了求秋燥之全,以及与温燥鉴别,补充了凉燥的内容即《秋燥胜气论》,将凉燥的性质明确的提出“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2]并且提出了治疗凉燥的代表方——杏苏散,由此,经过笼统的燥邪,到外燥与内燥的区分,再到外燥区分为凉燥与温燥,由此,燥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才臻于完备,凉燥的概念治则方药才明确。
2.     凉燥的病因与病机特点

《神农本草经》开宗明义:“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指出:“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不遵其法,则治不循理矣。”在此,先对凉燥的病因病机特点做一个系统的说明。

燥为秋季的主气,有内燥和外燥之分。人体感受自然界燥气而发病,为外燥,多见于秋天,故又名“秋燥”。因秋令之气侯有偏寒和偏热之异,人体感邪后所表现的证候又有凉燥与温燥之分,故秋燥可分温、凉两类:初秋尚热,易感温燥;深秋气凉,易感凉燥。而内燥是疾病病理过程中因津液或精血亏损而形成的。
《温病条辨》直言杏苏散治疗“伤燥凉之咳”。凉燥多发于深秋,即是秋分之后,小雪之前(公历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燥邪束肺伤津,肺失宣达,故《温病条辨》指出凉燥的症状:“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隘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即证见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恶寒微热无汗,鼻塞,苔白少津,脉浮细。此处本脏指肺卫也,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甚。肺为华盖之脏,其位最高,其性娇嫩,喜润而恶燥,不耐邪之侵袭。所以,肺脏易受燥邪的侵袭,损伤肺津,而出现肺系症状。咳嗽者,鼻为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隘塞者,隘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凉搏皮毛也,腠理紧束,故无汗。所以,用杏苏散治以辛甘苦温,宣肺润燥。
简而言之,凉燥外袭,病机为邪犯卫表,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治当轻宣凉燥之邪,与宣利肺气、止咳化痰并施。其实质是秋燥之时,外感风寒,内舍于肺,肺失宣降之证,其治重在轻宣达邪,不宜养阴润燥。
3.     杏苏散的药物与组方

本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陈皮、杏仁组成(原书未载用量与用法)。杏仁苦、微温而润,降肺气而止咳祛痰;苏叶辛温,使凉燥从表而解,与杏仁共为本

这11味药中具有辛温者4,苦温、甘温者各1,辛苦寒者2,苦辛者1,甘平、甘淡平者各1,都具有辛味者7,且都性温,苦味者5;其中半夏、陈皮、茯苓为燥湿化痰之药;尤其是半夏在历来药学中均为燥湿伤阴之品,其条下每注:“阴虚燥痰慎用”。辛味药的作用品能散能行,多治表证,苦味药能泄能燥,含有泄火燥湿之意。本方唯有杏仁苦温而润,虽有润性但非是能益阴生津滋燥之品在方中又处在大剂辛苦,燥剂之中,并不能发挥其“润”能散能行。由于杏苏散亦可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因此,也可以治疗一般外感风寒咳嗽,有的方剂书上,把杏苏散归入解表剂[3]。但是本方辛温,只宜于凉燥与风寒表证,不宜于风温,也不能作为四时咳嗽的通用之方,临床凡见恶寒、鼻塞、流清涕、咳吐稠痰的外感证用之甚效,验之故该方不是润剂,不能用于治燥证。
故杏苏散方,只是为凉燥而设,应用于凉燥证及风寒外袭内有痰饮之证,但不治燥,也不是润剂,祛邪才是杏苏散治凉燥的第一要义。
4.     祛邪是杏苏散治燥的第一要义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机体受秋燥气候的影响,津液受到部分损伤,但更重要的作为一种外邪,燥邪侵袭人体,并在体内逗留不去。因此“宣通肺气、疏散外邪”才是杏苏散治燥的原则及机制。在其表者,汗而发之,祛除表邪,使邪去正安。另外,燥邪上受,首犯肺卫,肺主气,肺津为燥邪所伤,则肺气失利失司,治疗以宣肺透邪,润以利燥保肺。凉燥咳嗽应辛温以解外邪,同时要辨证施用温润或凉润之法,佐以肃降肺气、化痰解痉之药,毋过用辛热或过用寒凉。杏苏散轻宣达表,微发其汗,则表解痰化,肺畅气调,诸证自愈。此时,在治疗上,若单纯应用滋润之品,乃为治其标而非治其本。或是用收涩之剂,又有闭门留寇之嫌!杏苏散以辛温之剂,辛合肺性,温可抵凉,发散燥邪,使邪气祛除,机体自愈,对于杏苏散应用辛温之品为主,首先可使邪气得以发散,配杏仁滋润之品也顾护津液,至此,凉燥自除。

结束语

在临床中,以肺为中心,津气干燥为基本特征的燥证,并不少见,但是,如何达到准确的辨证,认清燥病的病因,病机,成为了治疗的关键。凉燥是一个兼寒邪,与燥邪共同特征的病证。在治疗中,我们应把握祛邪这个关键进行治疗。如果将内燥、外燥混为一谈,贸然投用滋阴养阴之药,或是将凉燥误当作温燥治疗,投之辛凉甘润之药,则可能邪留于入,病势缠绵,甚至发生传变。全国知名老中医

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病证,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所致,其中以风寒、风热、燥邪为多见,内伤咳嗽多因肺脏自病或它脏病变及肺所致,尤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故临床以肝火犯肺,或脾虚生痰蕴肺,或肾脏亏虚,肺失宣降致咳者较为多见。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辫证当分清外感与内伤,虚实与寒热。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根据感邪性质不同而分别论治。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治当扶正祛邪,分别主次,标本兼顾,还应重视治肝、治脾、治肾等。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二者关系密切,常相互影响致证情复杂或加重,治疗常寒热并用,虚实兼顾。
  1外感风寒的辩证论治
  1.1风寒袭肺,肺卫失宣  常表现为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咳嗽上气,咯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偏在表者,常用华盖散加减,偏在肺者,常用杏苏散加减。宣肺散邪则鼻窍畅通,皮毛膝理调适,外邪随呼吸汗液排体外。恶寒甚无汗,轻者加荆芥、防风;甚者宜重用麻黄、前胡,鼻塞声重、头痛加苍耳子、白芷、辛夷花;咳甚、痰多者常加用金沸草、佛耳草;咽痒加蝉衣、僵蚕。痰浊素盛者,亦可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宿有痰饮伏肺、外邪引发,见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如泡沫样,又当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1.2风热闭肺,肺失清肃常表现为咳嗽咯痰色白成块,或痰黄粘稠,不易咯出,或伴见头痛、恶风、身热、鼻流黄涕,口干咽痛,或声音嘶哑,全身酸楚,舌质边尖红苔薄黄,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该方宣肺。利咽力量较薄,如咳甚可加蝉衣、僵蚕、前胡、牛子以增加疏风清热宣肺,咽痛声哑加射干、赤芍、挂金灯、玉蝴蝶,身热较甚可加柴胡、黄芩;咽燥口干甚舌质红的加南沙参、天花粉、玄参、知母,此为常法,对一般风热咳嗽皆能应手取效。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以杜其生痰之源。
  1.3风燥伤肺,肺气受郁发于久旱无雨天气  常表现为夜间咽痒而干咳不止,口唇、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咯痰粘稠难出,舌边尖红,苔薄黄干燥。偏于温燥者,常伴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拟用清润法,方选桑杏汤,加减法参见风热证治。偏于凉燥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治当温润,方选杏苏散,加减法参照风寒证治。
  2内伤咳嗽的辩治
  内伤咳嗽先别阴阳,重在调节肺脾肾膀胱大肠诸脏的平衡,治标又治本。
  2.1肺阴虚咳嗽症见干咳,多汗,痰少或无痰,下午低热,咽干口燥,或有喉痛,唇舌均偏红,脉细数或细滑数。治宜宣肺养阴润肺,用沙参杏苏散,组成:沙参、麻根、知母、贝母、杏仁、桑叶、桔梗、紫菀、芝麻、枇杷叶、小枣、甘草。
  2.2肺气阴两虚咳嗽多见于久病及老人,多年久咳,心累气少,脉象虚数,舌红少苔、多为肺气虚而兼见肺肾阴虚及心气虚证。治宜补肺气,养肺肾之阴进补心气,用加味生脉饮,组成:人参、麦冬、五昧子、黄芪、桔梗、苏梗、杏仁、莲肉、芝麻、紫菀、陈皮、茯苓、法半夏、甘草。
  2.3肝火犯肺咳嗽  由肝郁气滞,木郁生火,或肝热素重而来。症见咳则两胁下痛,引及少腹,目赤,眼睛干涩,眵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清肺为主,用柴芩枳桔汤,组成:柴胡、炒黄芩、枳壳、桔梗、杏仁、苏梗、前胡、青皮、白芍、薄荷、桑白皮、甘草。
  2.4伤食咳嗽多见于儿童。小儿肠胃稚嫩,脾气不足,食停中焦,脾气受伤,则运化失职。症见咳嗽痰多为主,且夜半五更咳甚,手足心热,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唇舌红,苔白腻,脉多沉滑。治宜消谷导滞,祛痰除湿。方用楂曲二陈汤加杏仁、苏梗、枳壳、桔梗、竹茹、枇杷叶。
  2.5  脾湿犯肺咳嗽  由于脾虚生痰或脾湿生痰,痰湿犯肺而咳。其特征为因痰而咳,多喉间有痰,痰为透明状或带灰黑。脾湿生痰:多由长年久饮茶酒而致水津化为痰湿,此证偏实,宜燥湿祛痰。用菖朴二陈汤加味,组成:菖蒲、厚朴、苏梗、杏仁、桔壳、桔梗、陈皮、法半夏、茯苓、冬瓜仁、远志、甘草。若痰湿化热加竹茹、瓜蒌、炒黄芩、马兜铃。脾虚生痰:脾阳索弱,水湿不化,食少胸闷,大便稀溏,脉滑,苔白厚腻,治宜健脾祛痰。香砂六君子汤加杏仁、苏梗、枳壳、桔梗、炒谷芽、炒麦芽。
  2.6气郁咳嗽症见两胁胀闷,咳嗽不爽,且兼木郁乘土,以致腹胀,恶心欲呕,舌淡或微红,苔白或厚,脉弦。方用四逆散加味,组成:柴胡、枳壳、白芍、苏梗、杏仁、桔梗、陈皮、法半夏、枇杷叶、神曲。甘草。
  2.7膀胱咳指咳即遗尿,小便失禁。见于中年之女性,此咳多属寒热兼夹,每咳即流尿,有膀胱不约之症,苔白或黄,脉弦滑。治用麻根杏苏饮,组成:麻根、苏梗、杏仁、白果、益智仁、五味子、炒黄芩、桑白皮、甘草。
  2.8肾阳虚咳喘  肾主纳气,肾亏则不能纳气,使肺气上逆作咳,肾阳不足即阴寒盛。症见畏寒,喘咳,气短,气少,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大无力或脉沉细乏力。治宜温补肾阳,纳肾气。方用加味桂附八味汤,组成:附子、熟地、枣皮、山药、茯苓、法半夏、款冬花、杏仁等化痪平喘治咳。张氏又指出另有一种肺肾阳气均虚,以致水气不行,浮肿,咳喘或不渴,尿少者,宜温阳补气行水,方用麻附五皮饮,组成:麻黄、附子、桑自皮、大腹皮、白术、桂枝、茯苓皮、猪苓、泽泻、陈皮、法半夏、五味子、生姜皮、甘草。
  3结论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二者关系密切,常相互影响致证情复杂或加重,治疗常寒热并用,虚实兼顾。总之,在咳嗽的辩证治疗中,要分清外感、内伤兼阴阳与新久、虚实,掌握病因病症,做到对因治疗,辩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