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子由渑池怀旧[北宋苏轼的诗作]

 昵称63703230 2022-07-02 发布于江苏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rén
shēng
dào
chù
zhī
1
yīng
fēi
hóng
鸿
xuě
2
shàng
ǒu
rán
liú
zhǐ
zhǎo
hóng
鸿
fēi
dōng
西
lǎo
sēng
3
chéng
xīn
huài
4
yóu
jiàn
jiù
wǎng
hái
fǒu
5
cháng
rén
kùn
jiǎn
6
宋诗三百首
七言律诗
感叹
勉励
哲理
译文
逐句全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脚一样。[6]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6]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6]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6]
注释
1
似:像。
2
雪泥:雪地。
3
老僧:即指奉闲。
4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5
记否:记得。
6
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5]
摘要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2]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这两句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言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4]
创作背景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3]
作品评价
清代纪昀:“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始己评苏诗》卷三)[3][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和子由渑池怀旧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北宋)苏轼著;夏华等译 . 东坡集 图文版 . 沈阳 : 万卷出版公司 ,2012-03 . 119 .
[3] 霍松林 . 宋诗鉴赏举隅 .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 60 .
[4] 张 剑 .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 164-166 .
[5] 徐培均 . 苏轼诗词选注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上海 ,2011 . 5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