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承柏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二、凉血活血、清热泻火、养血祛风、舒筋止痛法治愈重度黄疸肝炎合并身痒、癌斑、突节痛一例

张某,女,26岁。

初诊∶1981129日。

主诉及病史∶乏力、纳差、呕吐、尿黄二十余天。

19811020日始觉乏力、纳差、厌油,每天呕吐数次,尿色深黄似浓茶,大便灰白,经他人发现眼黄。全身皮肤瘙痒,鼻衄。1115日在本院查血∶丙氨酸转换酶(ALT>2000U/L(正常<130U/L),血清胆红素(BiL122.23μmol/L(正常<17.lμmol/L)收住院。

查体∶血压130/90mmHg;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双下肢有可凹性水肿及散在瘀斑;肝肋下4cm,质软,有明显叩击痛;脾未触及。化验∶ALT824U/LBiL(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147.1/188.95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活动度(PA12/100%5'-核苷酸酶12U,γ-转肽酶23U,碱性磷酸酶3.18卜氏单位,总胆固醇/胆固醇酯180/60mg%(住院期间最高245mg%),血沉9mm/1h,乙型肝炎表面肝原116,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11000。瘀斑部位活检未发现免疫复合物。肝活检∶肝索排列整齐,肝窦狭窄,肝细胞浆疏松,偶见气球样变,枯否细胞增生,有灶性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散在毛细胆管胆栓形成及肝细胞内郁胆现象。病理诊断∶急性肝炎严重肝内胆汁郁积。

西医诊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郁积合并肝外表现——皮下瘀斑、关节痛。经用6511合剂(由夏枯草、板蓝根、龙胆草等清热解毒中药组成)口服、6912注射液(由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药组成)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等治疗,黄疸明显加深(BiL389.9μmol/L)、皮肤严重瘙痒并有抓痕及血痂,瘀斑增多而要求会诊。

中医症见;恶心呕吐,身痒夜不得眠,小便色深黄而自利,大便成形而灰白,渴喜热饮,面目俱黄,皮肤多处抓破并有血痂,臀部以下密布大片瘀斑。舌苔黄而不腻,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停用原法治疗,改服中药。

辨证∶瘀热发黄,火盛动血,血虚生风。

治法∶凉血活血,清热泻火,养血祛风。

处方∶赤芍60g葛根30g生地黄18g丹参30g茵陈15g黄芩15g丹皮15g川芎15g防风15g红花15g生军15g(后下)白鲜皮15g

二诊∶19811215日。服上方药2剂后,大便转黄,身痒减轻,瘀斑减少,但仍然出现一两个细小瘀斑。因呕吐(可能与骤停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而停服中药一天,大便又转为灰白,BiL升至608.76umol/L。舌脉同前。调整处方如下∶

半夏15g瓜蒌30g车前草15g赤芍80g尾连15g益母草15g葛根30g川芎15g地肤子15g丹皮15g防风15g白茅根18g

三诊∶19811222日。服上方药4剂,身痒减轻,无恶心呕吐,纳可,瘀斑消失,大便色黄,日行三次;右手指关节疼痛,活动加重,但无红肿。BiL降至401.85μmol/L,续用原方药。

四诊∶198217日。轻度瘙痒,便不成形,不渴不饮,周身大小关节对称性疼痛,局部皮肤粗糙、麻木,西医专科会诊认为系肝炎所致之过敏性关节炎。苔白腻,舌质暗,脉弦。BiL42.75μmol/L。加用舒筋止痛药,调整处方如下∶

秦艽15g赤芍60g姜半夏15g升麻15g葛根30g焦三仙18g黄芩15g丹参15g豨签草15g白芍18g川芎15g生甘草6g

五诊198226日。关节痛消失,ALT正常,BiL36.8u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1∶10。因急事出院,继续服原方药一个月,随访一年半,病情无反复,健康状况良好。

【按语】本例根据临床、生化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肝活检可以确诊。其特殊之处在于重度黄疸合并皮肤瘀斑、关节痛。黄疸之成因为湿热,病位在肝脾。诚如《四圣心源》中所说;"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然仲景曰;"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可见本例之病因病机为瘀热发黄。血瘀血热多有肝郁。《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凡肝脏郁热,亦多暗伤营血",故本例因血虚生风而身痒。古代医家认为黄痘合并出血系因"脾胃火热。热伤于心,心主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所以,在黄疸加重同时出现皮肤大片瘀斑。患者先有蓄热,热为所郁,气不得通,故病程后期出现关节疼痛、皮肤麻木。综观其全过程系热邪所致。其始在气,继则及血,故血瘀血热发黄为主症,续发身痒瘀斑、痹证,故以赤芍、白茅根、葛根、丹皮等凉血活血退黄;大黄、黄芩清脾胃火热止血;丹参、生地、防风、白鲜皮养血祛风止痒;后期加用秦艽、豨莶草、白芍、甘草舒筋通络止痛,共治疗两月余,,除有残留黄疸外,余症均消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