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至宝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至宝丹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功用]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 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 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热痰内闭者 (《灵苑方》引郑感方,录自《苏沈良方》卷5) [组成] 生乌犀 生玳瑁 琥珀 朱砂 雄黄各一两(各30g) 牛黄1分(0.3g) 龙脑1分(0.3g) 麝香1分(0.3g) 安息香一两半(45g)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 约取一两净(30g) 金、银箔各五十片 [用法] 上药丸如皂子大,人参汤下一丸,小儿量减(现代用法:研末为丸,每丸 重3g。每服1丸,一日1次,小儿减量)。 [功用]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 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 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热痰内闭者。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各种病证皆为痰热壅盛,内闭心包所致。心主神明,温热之 邪炽盛,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包络,故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而中风、中 暑、小儿惊厥,皆可因热痰内闭,而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甚至时作惊搐 等证。 [配伍意义] 本方为痰热内闭心包之证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 之、温者清之”与“开之发之”的原则,治以清解心包热毒,芳香开窍为主,配以豁痰 泄浊之品。方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泻肝凉,C/;麝香芳香走窜,通达十二经,善通全身 诸窍,为芳香开窍之要药,两药配伍,清心开窍,共为君药。安息香芳香透窍,辟秽化 浊,龙脑亦能芳香开窍辟秽,二药同助麝香芳香开窍,共为臣药。牛黄、玳瑁皆为寒凉 之品,人心、肝二经,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二药同助犀角清热凉血解毒, 亦为臣药,且牛黄具幽香之性,又善豁痰开窍。雄黄劫痰解毒,以佐牛黄豁痰开窍之 功;朱砂、琥珀、金箔、银箔,皆质重人心,可镇心安神,以上五药同为佐药。诸药合 用,共奏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之功。 “全方药皆精华,不杂一味草木,类多醒窍通灵之品”(《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尤 其是以寒凉清热解毒药与芳香化浊开窍药相配,清心开窍化浊并用,为其主要配伍特 点。 本方由贵重药材组成,可拯逆济危,立展神明,效非他药可及,堪称药中重宝,故 名至宝丹。 [类方比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与至宝丹皆为凉开剂的常用代表方,有清热开窍的 作用,常用于温热内闭证,合称“温病三宝”。从药性分析,“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 之,至宝又次之”(《温病条辨》卷1)。安宫牛黄丸为牛黄清心丸加味方,长于清热解 毒,尤宜于邪热偏胜,高热神昏者;紫雪使用了大量金石重镇之品,长于熄风止痉,尤 宜于热盛动风,高热痉厥者;至宝丹中芳香化浊之品较多,长于芳香开窍,尤宜于神昏 身热,痰盛气粗者,故有“乒乓乒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糊里糊涂牛黄丸”之 说。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适用于痰热内闭心包证,常作为急救药使用,以神昏谵语,身 热烦躁,痰盛气粗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原用人参汤送服,对于病情较重,正气虚弱者,可借助人参之力 扶正祛邪,启复神明,并可防其外脱,但以脉弱体虚者为宜;又有生姜、小便化下一 法,取童便滋阴降火,姜汁辛散开痰,故以痰热尤盛者为宜。为加强清热解毒,化浊开 窍作用,也可用菖蒲、金银花煎汤送服。临床常根据不同病证,配合汤剂使用。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 癫痫、中毒性痢疾,以及中暑、小儿惊风等,证属热痰内闭心包者。 [使用注意] 1.本方中芳香辛燥之品较多,有耗液劫阴之弊,故阳盛阴虚之神昏谵语者不宜。 2.孕妇慎服。 [源流发展] 本方为宋代医生郑感所传,首先经沈括编人《灵苑方》,后亦见于 《苏沈良方》和《幼幼新书》。据《苏沈良方》卷5载:“至宝丹,出《灵苑》,本池州医 郑感庆历中为予处此方,以屡效,遂编人《灵苑》。..旧说主疾甚多,大体专疗心热 血凝,心胆虚弱,喜惊多涎,眠中惊魇,小儿惊热,女子忧劳,血滞、血厥,产后心虚 怔仲尤效。血病生姜、小便化下。” 本方的衍化方常在药物、药量与剂型等方面有改变,常去金、银箔,加人参等以益 气扶正,加天竺黄、胆南星等以清热化痰。如《医林绳墨大全》卷1之牛黄至宝丹加人 参、天竺黄、胆星,治诸中窍闭等证; 《常用中成药》之牛黄至宝丹去安息香、金箔、 银箔,加人参、天竺黄、制南星,增强了豁痰之功;1977年以后诸版《中国药典》之 局方至宝散,减去金、银箔,犀角改为水牛角浓缩粉。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的出处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方剂学》(统编教材6版)谓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中医方剂大辞典》谓本方为《灵苑方》引郑感方 (见《苏沈良方》卷5)。查宋。《苏沈良方》卷5载: “至宝丹,出《灵苑》,本池州医 郑感庆历(1041—1048年)中为予处此方,以屡效,遂编人《灵苑》”;宋。《幼幼新 书》卷8载有“《灵苑》至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亦载至宝丹,但无出处。《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刊于1078--1085年,早于《幼幼新书》(刊于1150年)。《灵苑方》 为沈括所编,现已散佚, 《苏沈良方》为后人采集沈括的医方和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据《苏沈良方》卷4神保丸条云: “予三十年前客金陵,医人王琪传此方,..熙宁 (1068--1077年)中,予病项筋痛..忆琪语,方向已编人《灵苑方》,取读之,有此 一验,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因此,《灵苑方》成书年代应在庆历初年以后,熙宁末年 之前,即1041—1077年之间,故早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此,本方得自郑感,首 录于《灵苑方》,出处为《苏沈良方》。 2.关于本方的适应证 本方历史悠久, “旧说主疾甚多”(《苏沈良方》卷5),据 《幼幼新书》卷8载: “项急中风,阴阳二毒,伤寒,卒中热暍,卒中恶,产后血晕迷 闷,卒中疫毒,中诸毒,中新毒,产后诸疾,山岚毒气,卒暗风,胎死不下,误中水 毒,卒气绝,中风不语,中蛊毒,梦中惊魇,以上诸疾以童子小便人生姜汁少许,同暖 令温化下。心肺壅热,霍乱吐泻,神梦不安,头目昏眩,不得睡卧,伤寒发狂,积痰店 疟,邪气攻心,小儿惊风,小儿诸痫,小儿心热,卒中客忤,以上诸疾以人参汤化下。” 当代文献多以痰热内闭概括本方证治,并以身热烦躁,神昏谵语,痰盛气粗,或见抽搐 痉厥,舌绛苔黄腻,脉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使临床使用本方有据可依。从本方的药物 组成分析,仍以清热解毒,、芳香开窍为主,豁痰化浊为辅,所治痰热内闭当为热重痰 轻,若以痰浊为主,则又当以涤痰开窍为主,选用涤痰汤、导痰汤、菖蒲郁金汤等化 裁,而不宜使用本方。 : 3.关于方名 至宝丹,意指极其珍贵的丹药。古人对于疗效卓越,治病救危的丹 药,常以至宝丹命名,仅《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的“至宝丹”就多达30余首。对本 方,张秉成赞道: “拯逆济危,故得谓之至宝也”(《成方便读》卷2),而张浩良等认 为:“本方药物多为珍稀难求之动物、矿物和树脂类药材,价格昂贵,且功效卓著,故 名为'至宝”’(《中国方剂精华辞典》),应以后者更为全面。 4.关于本方的异名 《中医方剂大辞典》谓本方异名有“至宝膏”,载于《幼幼新 书》卷8。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出版经点校的《幼幼新书》,在卷8至宝丹后注: “丹,原脱,据乙本补。?乙本,为上海市图书馆藏明人影抄宋本简称;其甲本为日本宫 内厅藏明人影宋抄本,作为底本。可见,日本宫内厅藏明人影宋抄本中本方名为“至 宝”。故版本不同,名称不同,其异名的确定尚需慎重。 [方论选录] 1.王子接:“至宝丹,治心脏神昏,从表透里之方也。犀角、牛黄、玳瑁、琥珀以 有灵之品,内通心窍;朱砂、雄黄、金银箔以重坠之药,安镇心神;佐以龙脑、麝香、 安息香搜剔幽隐诸窍。李杲曰:牛、雄、脑、麝入骨髓,透肌肤。《抱朴子》言:金箔、 雄黄合饵为地仙,若与丹砂同用为圣金,饵之可以飞升。故热人心包络,舌绛神昏者, 以此丹人寒凉汤药中用之,能祛阴起阳,立展神明,有非他药之可及。若病起头痛,而 后神昏不语者,此肝虚魂升于顶,当用牡蛎救逆以降之,又非至宝丹所能苏也。”(《绛 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2.徐大椿:“诸中卒倒,痰热闭遏,血气不能流利,而神志失养,故寒热交错,神 昏不语焉。生犀、玳瑁清心热以存阴,朱砂、琥珀散瘀结以安神;牛黄、雄黄燥湿豁 痰,麝香、龙脑通窍开闭;金箔、银箔镇坠心热以安神明也。诸药为末人安息膏丸,取 其解热散结,通窍辟邪,为暴仆卒中,痰血闭塞之专方。调化用参汤、用童便、用姜 汁,乃扶元、散瘀、降火、开痰之别使也。”(《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1) 3.吴瑭:“此方会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 反正之功。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 用对证斟酌可也。”(《温病条辨》卷1) . 4.张秉成:“夫内闭一证,却亦有风、痰、寒、热之不同,如苏合丸之偏于温,玉 枢丹之偏于泻,牛黄、紫雪之偏于凉,虽各有不同,其大要皆不外乎芳香开气、解毒除 邪之意,用者均可随证投之。此方似亦略偏于凉,但不似牛黄、紫雪之过于寒,故治痧 氛瘴气、蛊毒水毒。观其用药,亦似乎解毒之功长于开窍,与玉枢丹有两相上下之势。 玉枢丹之攻毒,以刚猛之品;至宝丹之解毒,用镇化之功。一则猛而一则宽,亦在医者 之善用耳。方中犀角、牛黄皆秉清灵之气,有凉解之功;玳瑁、金箔之出于水,朱砂、 雄黄之产于山,皆得宝气而可以解毒镇邪;冰、麝、安息芳香开窍,辟鬼通神,领诸药 以成其功。拯逆济危,故得谓之至宝也。”(《成方便读》卷2) 5.陈潮祖:“无论温病的神昏谵语,还是中暑、中风的卒倒无知,基本病理都是热 痰蒙蔽心包,故以清热解毒,利气豁痰,安神开窍为法。方中牛黄有清心化热,豁痰开 窍,安神定惊之功,作用较为全面,故是群药之首。犀角为凉血解毒佳品,可清心营之 热;雄黄是劫痰解毒猛将,可豁心包之痰;安息香、麝香、冰片辟秽利气,可开闭阻之 窍;琥珀、朱砂、金箔、银箔、玳瑁重镇安神,可宁躁动之神,诸药合用,能呈清热解 毒,利气豁痰,开窍安神功效。用人参汤送服,有益气救脱之功,加此一味,即为内闭 外脱示法。学习此方,应该注意两点:①方中安息香有祛痰作用,可以协助牛黄、雄黄 化痰泄浊;其行气作用又可协助龙脑、麝香通其气闭,故用量最重。②所治都是昏迷重 证,开窍的麝香、冰片却只有O.3克,仅占全方总量八百分之一。不用足够分量而又欲 其达到开窍目的,恐有病重药轻之虞。二药用量是否有误,这是一个疑点。如果无误, 那就是通过豁痰达到开窍目的。”(《中医治法与方剂》) 6.冉雪峰:“查此方醒脑回苏,豁痰宣窍,即解毒散结,又窜透醒豁,乃镇静剂中 之要方。香可避邪,麝香、龙脑,香臭甚浓,又益之安息香,解秽宣结,悦心透脑,醒 豁神经,宣通经隧。佐以乌犀、玳瑁二鳞介药,金箔、银箔二金药,朱砂、雄黄二石质 药,镇降潜纳之功甚大。又佐琥珀通瘀,牛黄化痰,秽浊粘滞,络阻痰塞,得之靡不开 豁。西法有芳香神经剂及镇定神经剂,此方两两兼收,萃为双璧。全方药皆精华,不杂 一味草木,类多醒窍通灵之品,普通药市所售,亦著功效,如果药非赝品,制如法度, 其效力更不可思议。细察方义,不宁诸香药窜透力大,而朱砂含汞,雄黄含砒,何一非 大力窜透;不宁金属药镇降力大;而乌犀、玳瑁、琥珀、朱砂、雄黄,何一非大力镇 降,且香而不烈,镇而不泄,尤显优异。旧注仅从宣心窍,透心络,宁心神方面诠释, 浅矣。又谓肝虚,魂升于顶,未可轻视,更误矣,学者不可不辨也。”(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7.李飞,等:“本方原为宋代医家郑感所创制,沈存中将其收入《灵苑方》中。该 书早已失传,犹幸《苏沈良方》卷5载有此方。《灵苑方》的成书时间早于《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所以本方是从《灵苑方》而来。《灵苑方》至宝丹中牛黄用一分(即二钱五 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半两,其余药物和用量,两书完全相同。方中琥珀、朱 砂,王子接认为'通心窍,镇心神’,而徐大椿解释'散瘀结以安神’。从《灵苑方》称 此方'大体专疗心热血凝’(见《苏沈良方》)一语分析,徐氏的解释是符合原意的。由 于本方具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同时又有消散瘀结的功能,所以温病热灼血凝,出现 高热神昏,谵语惊厥,以及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等,均可应用。但本方开窍之功较强, 而清热之力不足,故徐氏采用寒凉汤药送服的方法,是别有见地的。此外,本方应用人 参汤化服,寓有深意。一是闭证失治或治之不当,每致闭证未开而正气先脱,形成外闭 内脱之证;二是该方为芳香开窍之品,能耗伤正气。故用人参煎汤送服,既可治闭防 脱,虚实兼顾;又藉人参益气扶正之力,加强其清热开窍作用。所以,对于窍闭神昏而 脉呈虚象者,此法尤为适宜,不可忽视。”(《中国历代方论选》) 8.张浩良,等:“此为温病三宝之一。其所治,属热邪内盛,痰闭心包所致,治当 化痰开窍,清热解毒。方中麝香、冰片、安息香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共为主药;犀 角、牛黄、玳瑁清热解毒,下降心火,雄黄劫痰解毒,用以醒神开窍,为辅药;朱砂、 琥珀、金箔、银箔重镇安神,共为佐使。本方药物多为珍稀难求之动物、矿物和树脂类 药材,价格昂贵,且功效卓著,故名为'至宝’。吴瑭谓'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 至宝又次之,,此药性鉴别,可供参考。但从配伍看此方芳开之力最胜,重度昏迷者用 之更佳。”(《中国方剂精华辞典》) [评议] 本方原治“心热血凝”等多证,王子接集前人经验及个人半生心得,提 出:“至宝丹,治心脏神昏,从表透里之方也”,“故热人心包络,舌绛神昏者,以此丹 人寒凉汤药中用之,能祛阴起阳,立展神明,有非他药之可及”,执简驭繁,影响深远, 其弟子叶桂青出于蓝,将本方发挥运用的尤为出色,后世注家的“痰热闭遏”、“热痰蒙 蔽心包”等说法,也无不受其影响。本方用药很有特点,吴氏谓:“会萃各种灵异”,冉 氏谓:“不杂一味草木”,故作用强,起效快,当为急症、重症、危症而设。陈氏对安息 香、麝香的分析,李氏对琥珀、朱砂的分析,陈氏、李氏对本方服法的分析,都很有见 地,发人深思。对诸开窍方的鉴别与使用,吴氏从药性论述,张秉成则兼及功用,因方 各有所长,临证尚需斟酌。 [验案举例] ’ 1.温热 《临证指南医案》卷5:王,吸人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胞络中,震动 君主,神明欲迷,弥漫之邪,攻之不解,清窍既蒙,络内亦痹,幼科不解,投以豁痰降 火理气,毫无一效。忆《平脉篇》:清邪中上。肺位最高,既人胞络,气血交阻,逐秽 利窍,须藉芳香,议用《局方》至宝丹。 某,湿为渐热之气,迷雾鬲间,神机不发,三焦皆被邪侵,岂是小恙,视其舌伸缩 如强,痰涎粘著,内闭之象已见。宣通膻中,望其少苏,无暇清至阴之热,至宝丹四 分,石菖蒲、金银花汤送下。 2.湿温 《临证指南医案》卷5:张妪,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著于经络, 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 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胞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亦手厥阴见症,非与 伤寒同法也。犀角、连翘心、元参、石菖蒲、金银花、野赤豆皮,煎送至宝丹。 3.中风 《临证指南医案》卷1:沈,风中廉泉,舌肿喉痹,麻木厥昏,内风亦令 阻窍,上则语言难出,下则二便皆不通调。考古人吕元膺每用芳香宣窍解毒,勿令壅塞 致危也。至宝丹四丸,匀四服。 4。发痉 《临证指南医案》卷7:杨,暑由上受,先人肺络,日期渐多,气分热邪 逆传人营,遂逼心胞络中。神昏欲躁,舌音缩,手足牵引,乃暑热深陷,谓之发痉。热 闭在里,肢体反不发热。热邪内闭则外脱,岂非至急!考古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 开里窍以清神识。若重药攻邪,直走肠胃,与胞络结闭无干涉也。犀角、元参、鲜生 地、连翘、鲜菖蒲、银花,化至宝丹四丸。 5.厥 《临证指南医案》卷7:李,先因呕吐腹痛,随即昏迷,此气、火、痰上蒙 清神为厥,先用乌梅擦牙,令牙关得开,然后用药,至宝丹三分。 按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外感温热篇》),蒙蔽清窍,则有神昏、 痉厥、舌强、语謇之变。对于此类证候,叶桂每循古法,“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里窍以 清神识”(《临证指南医案》卷7),使用至宝丹,并根据温病特点,常加入犀角、生地、 玄参、银花、连翘、菖蒲等煎送,以凉血清气。叶桂应用本方的医疗实践对后世影响很 大,案2就被吴瑭借鉴,进一步总结为“湿温邪人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 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温病条辨》卷1)。 6.暑热 《浙江中医药》(1979,7:259):某男,38岁,1971年7月6日人院。患 者高热达40℃,人院后经腰穿、血象等检查,原因未明,午后突陷昏迷,头汗如淋, 四肢瘛疯,呼吸喘促,两目对光反射迟钝,瞳孔散大,角膜混浊,舌苔黄燥,质淡红, 、 脉象细数。证属暑热挟秽,蒙闭心包,肺失清肃,肝风煽动,急拟清暑宣肺,开窍熄 风。用鲜竹沥60g,石菖蒲、六一散各9g,郁金、川贝、麦冬各6g,扁豆花12g,远志' 4.5g,鲜芦根30g,银花18g,人参至宝丹I颗。上药浓煎,分2次鼻饲。同时应用抗 生素、脱水剂等西药,治疗3天后,至宝丹改为每次2颗,汤剂依上方加减,至第6天 始神识转清,身热减轻。 按语:暑热弥漫,内陷心包,内闭且有外脱之兆,用人参至宝丹加味,清暑开窍而 无外脱之虞。 . [临床报道] .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本病73例,对其中典型病例之极重型与暴发型病例之痉 厥型选用本方等治疗,取得一定效果l”。治疗本病84例,对其中热较轻而抽搐重者用 局方至宝丹,效果显著L2j。’ 2.百日咳并发脑膜脑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百日咳并发脑膜脑炎9例,在运用肺脑 双清汤 (桑叶、菊花、银花、连翘、杏仁、知母、石膏、栀子、丹皮、黄芩、石决明、 钩藤、天麻、甘草)基础上,配合西药抗生素、镇静剂等,对其中神昏不语、痰闭脉弱 者加用局方至宝丹,取得较好疗效1.33。 3.麻疹后并发支气管肺炎 使用中医药配合西医抢救麻疹后并发支气管肺炎,对 其中昏迷者(10例)采用开窍清脑的治则,以琥珀抱龙丸、至宝丹、万氏牛黄清心丸, 以及天竺黄、石菖蒲、胆星治疗,大部分病例都能迅速好转而获痊愈c4J。 小儿回春丹(回春丹) (《敬修堂药说》) [异名] 儿科回春丹(《敬修堂药说》)。 [组成] 川贝母 陈皮 木香 白豆蔻 枳壳 法半夏 沉香 天竺黄 僵蚕 全 蝎 檀香各一两二钱半(各37.5g) 牛黄 麝香各四钱(各12g) 胆南星二两 (60g) 钩藤八两(240g) 大黄二两(60g) 天麻一两二钱半(37.5g) 甘草八钱七 分半(26g) 朱砂适量 !用法] 以上十九味,分别粉碎成细末,过筛,混匀,制成小丸。凡见小儿眉蹙啼 哭不自在之形,先用此丹一粒,掐碎,放于脐中,将如意膏贴上,或再与服之,轻病若 失矣。其丹每蜡内计五粒,如月内婴儿每服一粒,数月婴儿至一二岁者每服三粒,不必 用引,即将乳汁化开,搽于乳头,令其吮去;二三岁者每服三粒,四五岁至十岁者每服 五粒,然看病之轻重,势重者加倍服之亦可。所注药引每服三分煎汁开送,倘昏夜或无 引之处,开水送下亦可。此丹亦治大人痰涎壅聚,每服二三蜡,姜汤开送(现代用法: 上药为小丸,每丸重0。09g。口服,周岁以下,每次1丸;1—2岁,每次2丸,一日 2—3次)。 [功用] 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主治] 小儿急惊。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 痛泄泻。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之小儿急惊,系痰热壅盛,内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小儿 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未实,气血未充,腠理不密,易于感受外邪而生痰热,故有 发热,痰嗽;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痰热蒙蔽心窍,轻则有烦躁、夜啼,重则神志 昏迷;小儿肝常有余,邪热引动肝风,则有抽搐,惊厥;小儿脾常不足,邪干肠胃,升 降失常,则有腹痛,呕吐,泄泻。 [配伍意义] 本方为痰热壅盛,内闭心窍,引动肝风之小儿急惊风而设。根据《素 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惊者平之”与“开之发之”的原则,治以开窍定惊,清 热化痰。方中牛黄性味咸寒,其气芳香,专人心、肝二经,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熄风 定惊;麝香芳香开窍,除“小儿惊痫”(《药性论》,录自《中药大辞典》),共为君药。 钩藤、全蝎、天麻、僵蚕四味熄风止痉,且钩藤清热平肝,共助牛黄熄风定惊,均为臣 药。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川贝母、胆南星清热化痰;半夏燥湿化痰,并可降逆 止呕,诸药合用,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功,亦为臣药。更用大黄清热泻火,釜底抽薪,使 痰热下行从肠腑而去;朱砂重镇安神,清心除烦,均为佐药。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 痰,降逆止呕;白豆蔻行气消痞,化浊止呕;檀香、木香善行胃肠滞气,行气止痛;枳 壳行气消痰;沉香行气止痛,降逆平喘,上述诸药芳香行气,调畅气机,调理肠胃,既 可助麝香通窍启闭,又能收气顺痰消之效,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 用,共奏清心开窍,熄风定惊,清热化痰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在药用清心开窍、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基础上配伍辛温香散之 品行气,既为调理肠胃,又使气顺痰消,且助芳香开窍。 本方“功同造化”(《敬修堂药说》),常使小儿急惊重症转危为安,故名小儿回春 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常用方,以发热烦躁,神昏惊厥,呕吐泄 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为成药,临床可针对不同病证选用不同方药送服。原书称:“急慢 惊风,发搐瘛疯,内外天吊,伤寒邪热,斑疹烦躁,痰喘气急,五痫痰厥,以上用钩 藤、薄荷汤下”,以加强清热平肝之力; “新久疟疾,寒热往来,临夜发热,以上俱用 河、井水各半煎柴胡、黄芩汤下”,以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赤痢,山楂、地榆汤下; 白痢,陈皮、山楂汤下;水泻,茯苓、车前汤下”,则或为消积凉血,或为消积化湿, 或为健脾利湿;“伤风咳嗽,甘草、桔梗、薄荷汤下”,以疏风止咳祛痰;“哮喘,桔梗 汤下”,以开宣肺气;“呕吐,有寒、热、食积之别,寒症,恶食、吐少而出物多,生姜 汤下;热症,不恶食,吐多而出物少,石膏汤下;食积,所吐酸臭,山楂、麦芽汤下”, 则或为温中止呕,或为清阳明邪热,或为消食化积;“五疳虫积,先用使君子,每岁一 个,与服,另用使君子、槟榔汤送丸”,以杀虫消积;“天花初发热,三朝前服之,能解 、 毒、稀痘,引用当归八分、白芍四分、柴胡四分、芥穗三分、炙甘草二分、葛根四分煎 送”,则为疏风透疹。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败血症及其它热病,证 属痰热壅盛,窍闭动风者。 [使用注意] 脾肾虚寒之慢惊风,非本方所宜。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清.钱澍田《敬修堂药说》,原称回春丹、儿科回春丹,治急 慢惊风,发搐瘛疚,内外天吊,伤寒邪热,斑疹烦躁,痰喘气急,五痫痰厥,新久疟 疾,赤白痢疾,水泻,霍乱吐泻,伤风咳嗽,哮喘,夜啼,吐乳,呕吐,撮口脐风,五 疳虫积及天花等证。当代称其为小儿回春丹。 本方由(小儿药证直诀》之抱龙丸化裁而来,在其基础上去解毒之雄黄,加天麻、 钩藤、僵蚕、全蝎等平肝熄风,加大黄清热泻火,加陈皮、木香、白豆蔻、枳壳、沉 香、檀香等以辛芳行气,加川贝母、法半夏、天竺黄以祛痰,使其清热化痰、开窍熄风 之力大增。当代小儿回春丹有《中国药典》方等多方,用药各不相同,使本方的使用受 到局限。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的配伍 本方主要以清心开窍、清热化痰、熄风止痉、理气和胃四类 药相配伍,清心开窍药有麝香、牛黄等,清热化痰药有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等,熄风 止痉药有钩藤、全蝎、僵蚕、天麻等,理气和胃药有陈皮、木香、白豆蔻、沉香、枳 壳、檀香等。小儿急惊不外乎外邪人里与饮食积滞化热生痰,引动肝风而致。本方为小 儿痰热急惊而设,却用了大量辛温行气之品,此类药虽可调理肠胃,并助芳香开窍及气 顺痰消,但辛温行散之品过多,不但有重叠堆砌之嫌,更有助热生火之弊。故现今小儿 回春丹广州方、苏州方、上海方等,大多删减了辛温行气之品。 2.关于本方适应证 据《敬修堂药说》所载,本方主治表里、脏腑病证十数种, 服用时常以不同药物送服,甚至配合其他治法,如治哮喘,“桔梗汤下,另用如意膏贴 肺俞、华盖两穴”;治五疳虫积,配合使君子、槟榔汤、疳积丸;治天花初起,配伍发 表透疹之品。对于上述病证,单用本方难以奏效。以方测证,本方还应主要用于痰热壅 盛,窍闭动风的小儿急惊,以及小儿肠胃不和属气滞有热者。 [方论选录] 1.陈潮祖:“痰热引起痉厥,治宜清热、化痰、开窍、熄风。胆星、竹黄、牛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