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划者

 玖壹聚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那么任何发生都有动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怎样达到目的,这是个问题。

——晰瑞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一般会有一定的计划,这种计划的依据可能是时间节点,可能是日常经验,也或许是基于大多数人的认知,但无论如何,计划的之下的行为是推进计划执行的重要助力。

对于个人而言,有些计划是短期的,有些是持续的,有时候这种计划是在大环境下的框架下进行的必然,像是升学考试,有时候是时间限制下的顺其自然,像是结婚生子。

当计划落地以后,我们就会开始制定下一个计划,无论有意无意,其中多的是对美好的期许。

当然自己的计划很大程度上是能够自己把握的,对于怎样执行和时间的把握,对于未来呈现的预测,虽然不一定能够准确,但相比之下,这些个人计划终归是在个人的主导下进行的。


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能够自己掌握主动权,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哪怕结果不能如愿,起码不会有什么遗憾。

不过对于现实而言,有一个大前提摆在面前,还是老生常谈的时间,对于一个事件,或者说一个长久的计划而言,尤其是在无法预知结果的情况下,怎么做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无论是从实际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做事情之前提前预设好方案显得尤其重要,做这项工作就需要策划,而策划的本质就是需要多想。

怎样想,是一个问题,思考一件事情往往是基于一个人的认知和阅历,孔老夫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好的阐述了怎样想这个问题,作为个人,如果以前的时间没有做到过分浪费,那么到了某个时间点,任何想法都会产生别样的思维。

这种思维作为行为的前奏,往往是需要更加全面且细致的分解,目的是为了确保事情的顺利开展和万无一失,进款这种万无一失也仅仅是一种不存在的假设,但至少全面的构思能够保证相对准确的结果。


不能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认知局限必然会附带着对于现实认知的片面,无论是对于事情的看法还是对于价值的判断,都是基于对自己和现实的思考和判断,谈不上对错,都是一种以某种目的为动力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能够在自己的逻辑中完美自洽。

这种思考逻辑无论是放到国家层面还是放在个人角度,都能很顺利的解释一些问题,像是米国对于战争和人权的解释,像是热搜上频频出现的某个明星,无论是智库的分析还是团队的策划,都是为了趋同的目的,是利益也好是影响力也罢,都是一种他们自认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

说这么多,是因为最近看到一些事情,也想起一些事,更是看到了一些人,当某种不能理解和无法赞同形成一种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他们这种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其目的又是怎样的,当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稍微理解一下以后,也就明白很多。

其实无论是新闻的报道还是网络的热炒,不一定是真实和准确的消息,但一定是存在着某种目的,其背后无论是直接的效益还是间接的收益,都是一个可以思考和深挖的问题,当然,很多人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探讨这个问题。

但有些内容从眼前不断频闪以后,就必然会产生影响,对于人的影响和对于大众的暗示。

所以,多想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一天,你可能也会作为一个策划者去做一些事,大众是容易被煽动的,情绪是可以被引导的,思想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影响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思维模式改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