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液经法图的破译

 悦草盆 2022-07-05 发布于山西

      汤液经法图也叫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出自沉睡900年的陶弘景惊世之作《辅行诀五脏用药法》。汤液经法已经失传了,我们唯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来探究。

图片

一、汤液经法图的本质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与《伤寒论》同源于《汤液经法》。《伤寒论》没有保留汤液经法图而且很多经方已经改了原名,后世读经方不得其所以然。《辅行诀五脏用药法保留了汤液经法图,为我们解密经方提供的秘钥。

    “五味体用补泻图”就像一个公式“五十味味药精”如同公式的字母和数字二者结合就是一个完美的中医经方选药组方公式是打开中医经方玄妙之门的密钥。

图片

二、五行五味体用化

    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呈五边形五边为五行每个边代表一行。每一行之内的五味分为“体味”和“用味”外为“化味”。以木为例:“体味”为酸味“用味”为辛味“化味”为甘味。

”是形态结构和物质基础

”是用实体虚应当泻用补体

泻实”实际是泻“用”“体”则泻“用”

”是外在表现和功能作用

”是用虚体实应当补用泻体

补虚”实际是补“用”“用”则泻“体”

三、化其所胜,化味为中

    五行化味从木开始,顺时针旋转,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列有化甘、化酸、化苦、化辛、化咸,分别表示

→辛酸化甘、

→咸苦化酸、

→辛甘化苦、

→咸酸化辛、

→苦甘化咸。

    从结果看,“化味”是化其所胜,即“化味”是本脏“用味”五行属性的所克一行。在图上表现为隔子脏而克,克孙脏。

    从组方机理分析,化味仅存在于补方,泻方中没有化味。为什么呢?

    “泻方无化味”,五脏小泻方是两泻一补,泻方的两味泻药最终作用于五脏中某一脏的“体”,补了本脏之“体”,即泻了本脏之“用”,减弱了该脏的功能。控制了五脏过度亢盛的功能,从而保护了五脏的形体、结构。

    “补方有化味”,补方的体味和用味就能化生“化味”,再单独增加“化味”,就是为了增强“化味”,因为化为“中”,阴阳源于中,“中”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根本。

图片

四、本脏所克,除本脏之苦

    化味是体用合化之味,是本脏所克,最直接和突出的作用是“除本脏之苦”,即本脏的痛苦。

肝木,用味辛,体味酸,化味甘,甘味可以除肝之苦--急,

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辛酸化甘除“肝苦急”;

心火,用味咸,体味苦,化味酸,酸味可以除心之苦--缓,

所谓“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成苦化酸除“心苦缓”;

脾土,用味甘,体味辛,化味苦,苦味可以除脾之苦--湿,

所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甘辛化苦“脾苦湿”;

肺金,用味酸,体味咸,化味辛,辛味可以除肺之苦--上逆,

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肺苦气上逆”;

肾水,用味苦,体味甘,化味咸,咸味可以除肾之--燥,

所谓“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甘苦“肾苦燥”。

五、母脏和本脏合力,除子脏之病

    《辅行诀原书中本图右下角有缺失,有学者将其补充为“除痉”,这是不妥的,正解应该为“除逆”。五角除病对应“救诸病误治方”这五个处方。

水木((救误泻肝汤)→苦酸除烦

(救误泻心汤)→辛苦除

火士(救误泻)→咸辛除

(救误泻)→甘咸除

金水(救误泻)→酸甘除

这是揭示五行母脏的用味和本脏的体味配合,可以除去子脏之所病。即母脏和本脏合力,除子脏之病。

六、阳七,阴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