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滥用扶阳的危害性——及与卢教授的一点商榷意见:

 牧羊少年的眼泪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当今火神派理论和医案,经诸多扶阳大师的极力提倡,已大行于天下。给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增色不少。 但是在这扶阳大潮中,也出现一些理论方面的错误,实有提出商榷之必要。否则有违中医阴阳邪正之理,有违辨证精神,遗误后学,不可不慎。

中医有“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之说。如“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脏腑大热,火气内郁,会产生怕冷恶寒症状。“热深者厥亦深”,内热太甚,不得外泄,反能产生四肢冰冷的热厥症。误为寒证,投以姜附,有生命危险。其辨认处,就在舌诊。此时脉诊,也不可靠。“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细,但欲寐”,也有属于热证的。《伤寒论》书中冠以“少阴病”的,就有三条承气汤的急下证。中国近代最著名大医学家张锡纯氏,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于脉微细,却属脏腑大热的病理机制,有详细论述,並附有医案。朋友们可自己去参阅。见于张氏的鼠疫治法条。

抵当汤证的病机为“热在下焦”,为“瘀热在里”的大热大实之证,脉象却见“脉微而沉”。《内经》说“大实有羸状”,这就是表现之一。

在当今诸多火神大师中,卢崇汉老师声誉极高。但是他有一句话,“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见张存悌著的《中医火神派探讨》第258页)。这句话,却有概念模糊,阴阳混淆不清之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这两句话的具体含义:

他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可见这里的“阴”字,指阴邪,即寒邪水气之类的意思。下句“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根据排比句惯例,这里的“病在阳”的“阳”字,应该指“阳邪”,也就是火邪热邪之类。治疗火热阳邪,怎么能也“用阳化阴”呢?比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等等,这些方证,不是阳邪为病吗?不是“病在阳”吗?也可以“用阳化阴”?也能用温热扶阳药?不造成了扶阳方法的滥用?丢了扶阳理论的原则性?

张存悌在书中解释说,按卢教授的观点,“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就完全陷入了阴阳不分的片面观点。其实阴虚原因,正是有阴阳之分。六月酷署,久旱无雨,土地干裂,禾苗枯焦,此时土中水少,责之天气太热,阳气太过,土中水分蒸发太快,非阳气之不足,实阳气之有余。白虎加人参汤证,“欲饮水数升者”,就是内热太甚,造成津液蒸发损失太多。这时也来“用阳化阴”,还不完了?

秋风冷冽,地气不升,空气干燥,木板裂缝,手足皮肤皲裂,草木焦枯,此时的水分津液不足,才是阳气不足的原因。所以阴虚口渴,有寒热虚实多种原因,不能只归于“阳不足”一种原因。阳不生阴引起的阴虚,才可以扶阳。

发现水气病,也不是可以乱扶阳的。比如金匮要略里的“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主之”。五苓散证的大渴、多汗、小便不利,都不宜盲目扶阳。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2.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