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庸”,好像这两个字缺乏力度,其实不然。儒家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积极作为,刚健处世,强调奋斗。因而,《中庸》里阐述的“中庸”更是为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高行为准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还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并且符合于节度的时候叫做和。中节,就是有理、有力、有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所在;和,是天下最普遍通行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可各安其位,万物能生长繁育。 中和即中庸,中庸即中和。朱熹注解说,中为道之体,和为道之用。也就是说中为道的本体,和为道的运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中,即没事不想事儿,处于安祥清净的本位。和,即运用起来,发出来有节度,是正思维正念。 在治国理政中,中和之境(中庸之道)一定是不违背人民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从而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 换句话说,人民需要努力达到中和,贤明的君王,一定会运用和努力达到中和,尤其是在把握世界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大国外交中,吸收外来中,一定是以我为主,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不随波逐流。 中和之道(中庸)是世界普遍通行的原则,体现了大自然法则里的包容和合之道,也强调了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原则的成功践行者,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