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论语》载,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讲的是孔子说,士人志于行道却又贪图享乐,这不值得与他谈学论道。士是古代平民向贵族进升的一个阶层,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和知识分子,这里也可指追求上进的人。研究学问志于向道,首先应过衣食及物质享受这一关。孔子提倡安贫乐道的生活,这和很多宗教强调苦修苦行是一样的道理。在孔子看来,以穿破衣、吃粗茶淡饭为耻的人,未免存有贪图享乐的念头,所以就难以进取,这就不足以和他论道了。孔子说的论道、修道并非是要出家或是当神仙,而是儒家的道。即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世的事业,即具有使命感的人。反过来讲,探求大道、坚持真理之人则往往深陷粗衣粗食当中,孔子以及有些弟子即是如此,此时若以贫困为耻,便会为摆脱贫困而放弃大道,干出为五斗米折腰、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情。 现在与孔子的时代已大不相同,别说知识分子阶层,即使普通民众处于恶衣恶食状况的,也已基本不存在了。但对有志向、有信仰的人而言,看轻物质享乐,不为贪求物质利益而放弃信仰的精神是应该有的。至于那些贪污腐败、胡作非为者,就别再和他谈论学问道德的事情了,因为他连一般人的境界都达不到。但即使要求精英阶层看淡物质利益,也非易事。这恐怕是当今社会,别说圣贤级的人物,就是学问大家也越来越难于出现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讲,本章的教诲仍不失为一味良药,为有志于道的人提供了精神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