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 如何理解“荒兮,其未央哉”?

 舞酒绿林 2022-07-15 发布于广西

《道德经》第二十章文字相对较多,版本也杂。河上公、王弼、傅奕和帛书本也各不相同,竹简本只有寥寥四句,后人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本章前面部分讲察人看人,后面部分讲道者的为人处世。先看前面部分:“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如何理解“荒兮,其未央哉”?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美之与恶,相去何若?’,善者称誉,恶者谏诤,能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荒兮其未央哉。’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说“荒兮”是“荒乱”,“未央”是未停止,注解得不准确。

王弼注:“'荒兮其未央哉’,叹与俗相反之远也。”注解也不靠谱。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允诺与应付,相差多少?善良与丑恶,如何区分?——只是别人所畏怯的,也不能不畏怯几分。人心的荒芜,没有止境。”(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69页。)“荒兮,其未央哉!”翻译成“人心的荒芜,没有止境。”“人心”从哪里来?人心若与“唯阿”“美丑”有关,那么又如何“荒芜”呢?

陈鼓应今译:“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他的注释:“荒兮,其未央哉:精神包含广远而没有边际。'荒兮’,广漠的样子。'未央’,即无尽的意思。”(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52-154页。)不知“精神”二字从何而来?好像与前文没有关系。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和“阿”,古时同为应答的语词,是对人的一种应答态度。“唯”是无条件地服从,谦卑而诚恳的应答声。唯唯,表示应答者谦恭应诺而没有异议,所以有“唯唯诺诺”这个成语。“阿”,是应答之声还是呵斥之声?“阿”的字义和读音都比较多。读ā,是助词和语气词,很随意地应答,心口不一;读ē,主要是名词和动词,有“阿谀奉承”的意思,不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唯与阿,都是应答,但表面上谁也区分不了。

“阿”,很多人注解为古通“诃”,大言而怒。“诃”又通“呵”,呵斥的意思。所以,这句常翻译为:“唯诺与呵斥,相差有多少?”唯诺与呵斥,相差太远了。不论是行事主体还是形态声音都是不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上级领导面前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一转身面对下级就是另一副嘴脸,严厉呵斥,凶相毕露。所以,唯诺与呵斥,又相差不远,两面人很多。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这句也有不同的版本。一是“美之与恶”还是“善之与恶”,二是“相去若何”还是“相去何若”,反正都讲得通。采用“美”,那么“恶”在这里就是丑恶(è)的意思;采用“善”,那么“恶”在这里就是可恶(wù)的意思。若何与何若都是疑问词,如何、怎样的意思,用哪个都行。这里的“美”和“恶”,不是表面的美丽与丑陋,而是一种人为的态度。“美”是赞美、喜欢的意思,美好的心灵;“恶”是厌恶、憎恨的意思,险恶用心。美好的心灵与险恶的用心是人内心深藏的东西,谁能从表面上区别,或者看出来呢?两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有差别又无差别。那怎么办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人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害怕某人的时候,你不能不怕。相反,大家都赞扬某人时,你不得不佩服。帛书乙本这句原文是:“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意思是,为人所畏惧的(君王),亦应畏惧怕他的人(民众)。不说君王,现实中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总有惧怕的人,或怕父母、或怕老师、或怕老婆、或怕警察、或怕老虎,甚至怕毛毛虫,一物降一物。这样也说得通,但与通行本的意思就不相同了。若依帛书本,下文就衔接不上,文意不通。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荒唐还是广漠以及其它意思呢?“荒”的意思很多,在这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荒唐,不实在、不正确的意思;一种认为是荒远、广漠、寥廓的意思。在这里还是“荒唐”合理。

《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就有“荒唐”一词。现代汉语荒唐,意思为广大而不着边际;引申为夸大不实或荒谬无理,常为贬义词。“未央”是未尽,未已,没有结束,正在进行的意思;亦有无灾无祸,平安、喜乐、长寿之意,如未央宫。所以,此句有两种不同的翻译:

一是,这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荒唐吗?不荒唐!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到现在还是没完没了!

二是,寥廓啊,世事没有尽头!这样翻译有点突兀,上下文意思联系不起来。我的翻译是:

唯”与“阿”同是应答之声,相差有多少呢?心灵的美好与丑恶,区别又在哪里?人人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啊。(这种不能不畏惧而随大流的风气)荒唐吗?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到现在还是没完没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就是“随大流”。而“随大流”是人们自古以来就习以为常的行为,与下文“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相关联,不然讲不通。因此,老子接着以第一人称描述道者的与众不同——不随大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