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人于游戏——八卦的毛姆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我不知道谁给毛姆的《读书笔记》起名《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文学评论,不过毛姆主要讲述的是作家的一些奇闻轶事。他自己说了,如果对这个人不感兴趣也很难对他的书有兴趣。

读很多西方文学作品时,总觉得像隔靴搔痒,但毛姆不同。之前读他的小说,尤其是心理描写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腻深邃如东方的情感表达。这本《读书笔记》,让我想到《围炉夜话》,读的时候感觉外面下着雪,你和好友边喝茶,边闲谈,但又不乏真知灼见,思想的火花在寂静里闪烁,照亮彼此的心。

毛姆睿智、洞见、客观,他在八卦的同时见缝插针地抒发着自己的文学观。他说精美的文笔并非小说家必备的素养,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敏锐的观察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同情才是。见字如面,我总觉得他就像他的小说《面纱》中的男主人公,明明知道妻子出轨,却平静地对她说,去找你的情人,如果他愿意和你结婚,你就可以不和我去疫区。妻子欣喜离开,他望着她的背影露出微妙的笑。对,我看他的文字就有这种感觉,对人性洞若观火,且带有一种观赏、把玩的心态。他也反复重申不应把小说看成教育或启蒙的手段,而应视为有益的娱乐。我深以为然。

毛姆在书中反复强调作家观察力的重要性,我在写作课上讲到创作主体素质时也谈到了。毛姆谈到简·奥斯丁的书信,她议论流行的时装和人们的流言蜚语,让我想到张爱玲。奥斯丁确实和张爱玲很像,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闭口不谈战争,至少不从正面谈,正如毛姆所说这正体现出非凡的见识。以文学的观点来看,很多事情不过是昙花一现,就像我不爱看新闻一样,而人性才是文学不变的、永恒的主题。可见毛姆文风虽然轻松幽默,但并不影响思想和见地的表达。

我很喜欢毛姆的比喻句,贴切、生动、幽默,一个人的写作才能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比喻能力上。毛姆喜欢哲学,怪不得那么睿智,他说读笛卡尔的作品就像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游泳,读斯宾诺莎的作品像仰望一座连绵巍峨的山脉;他说幽默感如同草莓上撒的糖;读者追寻书籍中感兴趣的地方,就像猎犬追逐狐狸的气息……天知道,他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句子!

毛姆不仅是小说家,也是阅读家,一位真正的读者,是作者的、有着高度鉴赏能力的知音。他的评论也做到了“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刘知几《史通》),“照辞如镜,平理若衡”(刘勰《文心雕龙》),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毕竟作家往往都很偏执,也许和他喜欢哲学有关。他鉴赏作品时,调动了自己全部的感官,比如读《呼啸山庄》想到一幅油画:乌云下是一片昏暗的荒芜原野,雷声隆隆,有行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在荒野里东倒西歪地跋涉,一种不属于尘世的气氛使画面变得恍惚……

很多人说毛姆毒舌,喜欢揭知名作家的短。我想正如他所说,我们对他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不是神化他们,而是将他们视作我们同时代的故人,与他们亲密无间。

我说的没错,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位好读者!用毛姆的结尾来结尾吧:生命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