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我们固执己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解读

 长沙7喜 2022-07-18 发布于湖南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一种系统性偏差,当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它会使得我们偏离标准,不再理性。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框架效应”、“禀赋效应”等心理认知偏差,这一期的文章将会继续介绍几种认知偏差,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简单探讨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也称为聚焦效应,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最早的信息支配,思维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被固定在某个点。

举个例子,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商家在卖产品时,会先给一个原价,再写一个打折后的现价,现价比原价低一部分钱。在消费者看来,好像的确是便宜不少。但这很可能不是真的优惠,而是商家在利用人类常见的认知偏差——锚定效应,以此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可见,锚定效应属于一种认知偏差,它会让我们对事物产生不客观的判断。那么,如何防止锚定偏差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将注意力尽可能集中在既定的目标上。比如,在买房时,中介往往会带你先去看几套不太好的房子,然后再向你展示比较符合你期望的房子,从而提高你对这套房子的满意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不要被之前的所见混淆了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来破除锚定偏差。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只股票从20块钱跌到2块钱,我们会觉得价格便宜了,可以买入。但这时候,我们应该运用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股价会暴跌?是之前财务造假弄出了虚假繁荣,还是公司出现重大失误了?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才能了解真相。

查理·芒格曾说:“锚定效应的危害最大,一定要小心,别被之前的结论束缚。”认识锚定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认知层级。

02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又译为可得性偏见,是指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请快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a.坐火车和飞机哪个更安全?b.有必要购买地震险吗?

你脑海中第一浮现的答案是什么?

空难和地震都属于罕见事件,但是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人们会高估它发生的概率。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观察:“一个事物越生动有趣,我们就越会关注。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当时最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是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东西。”

可得性偏差往往使得我们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低估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可能性。

在做判断时,如何尽量克服可得性偏差呢?

首先要考虑基准概率,即某物的基准概率是指某一特定人群中该事物的平均发生率。例如,大约10%的人口是左撇子。当你猜测一个人是右撇子还是左撇子时,在没有其他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你会说是右撇子,因为左撇子的基率是小于右撇子的。当判断某件事的概率时,可以查看基准概率。

其次是关注趋势和模式。回归均值的心理模型告诉我们,极端事件之后往往会出现更温和的事件。异常事件往往是运气和随机性的结果,它们不一定有启发意义。只要有可能,还是要根据趋势和模式来判断,时间越长越好。历史记录就是一切,即使异常事件更令人难忘。


03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缺乏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来对事物的本质或全貌下结论,这是很片面的。


04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亦称为蒙地卡罗谬误,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又比如,买过彩票的人可能会有会有这样的体验:

18 这个数字连续出现 5 期,下期不能再买 18 。

过去 6 期都没有出现过 19,下回可以试试 19

但彩票是完全随机的,18 和 19 这两个数字,无论之前出现过几次,下一期彩票也有可能出现,或者不出现。这是一个赌徒谬误的典型例子。

05

大脑为何会产生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永远看不见世界的真貌,我们只看见我们想看的世界。” 

图片

《假镜子》Rene Magritte1898—1967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眼睛是内心的镜子,同时也是外界的镜子,但这面“镜子”,却成为导致虚假的根源。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快思慢想》中总结道:大脑为了节省资源,遇到问题会交给系统一进行处理,系统一无法解决的时候再找系统二。系统一根据地是过去的经验,走的是捷径。

举例来说,系统一的捷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 比如在视网膜上, 远处物体跟近处物体一样大时, 远处的物体实际更大。

图片

然而,系统二根据的是知识、逻辑和计算。我们的大脑在加工信息时,受到语境效应(context effect)的影响,倾向于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top-down processing),因此,我们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背景知识决定的。


06

如何破除偏见?

正如哲人所言:茶杯空了,才能装茶;房间空了,才能住人;眼耳鼻舌空了,才能看到东西,体验生活。

在我们了解种种认知偏见之后,或许在对外界的人或事情下定论做判断的时候,不再过度依赖系统一飞快地下结论,而是经过审慎的思考之后再做决定——事缓则圆。


说明:文章整理融合了洪兰教授的授课或演讲的内容,其课程内容于B站、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上均可获得。

图片

洪兰,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有: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洪教授研究、讲学之余,致力科普书籍的译作,曾翻译二十余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如《快思慢想》和《语言本能》等。洪教授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阅读是教育的根本,致力于阅读习惯的推广。



本文简体中文版由鹿鸣心理首发~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欢迎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