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 | 在天为道,在地为德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在天为道,在地为德

道和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根基”、“根源”,也是中国哲学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并且,很难与西方哲学做直接的映射,甚至做起对比来都比较难。

老子著《道德经》传承两千多年且长盛不衰,这里面究竟蕴含着什么道理和哲理呢?

我想做一个尝试,讲道和德,用白话解释一下,看看能否解释成为理解、好践行的“遵道守德”。

我初步的结论就是:在天为道,在地为德,全部都指向一个词:秩序。

道是用来描述宇宙秩序和决定着决定秩序的。看《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述了天下万物的“生”的秩序。再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天下万物的“生”和“气”,即如何生长呢,那就是阴阳相调和以至有“生气”。

德是用来描述如何遵从宇宙秩序的,以及宇遵循宇宙秩序的意义。《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除了反复说明了“道生”,还提出了“德畜,就是万物都是由“德”养育的。这里何为德呢?我们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黄石公《素书·原始章》中的一句话:“德者,人之所得,十五万各得其所欲。”这句话是十分清晰地解释“德”的圣贤之语。在“道生”之后,万物都会有欲望来满足自己,花儿需要雨露的滋润,从而它会开放;小草需要雨水的浇灌,它才会生长,呈现一片新绿;人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前提是要有道,遵循自然的规律,就像一年有四季一样的去遵守,该到哪个季节发芽发芽,该到哪个季节开花开花。人除了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也能满足其他人或者其它自然界中的欲望,这叫有“德”。

道不无完全等于秩序、德也不完全等于秩序,但是可以说:秩序  =  道 + 德,并且进一步的得出了“在天为道、在地为德”的结论。也就是宇宙“有道生万物、万物有德各得其所欲

秩序是宇宙所统一遵循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按照层级,分为真理、规律、规则、规矩、规定。我曾经写过一个小文《世界的秩序》,也做了分析的尝试。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非常的有争议,解释的人也很多,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的理解,天地是不仁的,对待万物像刍狗一样。实际上是,天地“不仁”是指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特定的仁”。万物因道而生、因德而养,这个宇宙的运转秩序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打破的。如果去打破,就意味着有一方得、而另一方失,这世界就乱套了。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哲学思想之一,现在能做到么?显然,从入世的角度,是做不到的。那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遵道、不守德的事情太多了,要维护道、德需要的投入太大了。如果将“无为而治”描述为“理想国”的方法论,那也是在极其遥远的未来也许可能实现的情形。

所谓“无为而治”是理想,还不是现实,但在比较小的范畴内确有可能实现——这个范畴内的秩序得以良好的维护和运作了;实际上“管理”的输出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良好的运转“秩序”,这个目标一旦达到了,就不需要“管理”了,就是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万物各得其所欲。

所以,全世界了解《道德经》的人都说老子厉害,我的白话解释也可表述一二,那就是他描述了一个美好世界的样子,显然这个美好的世界目前还未看到。这可能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所在——至少还超前于当世、现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