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题库|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专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7-24 发布于山东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①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②奈乐何③!

【注】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皜”,白、明。③奈乐何:一作“奈尔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旧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作者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2.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正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2.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她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①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②非尧意,瑶台③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④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①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耗竭,民不聊生。②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③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④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

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两句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2.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相比,都有相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注释: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句“发皓齿”,言笑或歌唱。意为佳人不敢展示才华。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通过行踪的对比表现其迁徙不定的行踪。

C.五六句中“薄”的意思是轻视,说世俗之人不看重佳人,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整首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悲慨之中又具有自然之美。

2.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狐 鼠

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①。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②,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③诗。

【注】①九逵,指都城的大道。②鹜,鸭子;瓠,胡芦。③“素丝”指士大夫正直、节俭、清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狐鼠”本意是指城墙上之狐,土地庙之鼠,诗开篇从狐鼠落笔,又以此二字为题,点明诗的主旨在于讽刺满朝的贪官污吏。

B.首联描绘了一幅虎狼当道的图景。作者以“狐鼠”对“虎蛇”,不仅对仗工整,且用意深长,引出下文,传达出心中的忧愤。

C.颔联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官吏尽情搜刮的狰狞面目。“天有眼”“地无皮”都是前人陈语,诗人顺手拈来,属对工整,如同己出。

D.尾联“谁敢问”三字道出了人民愤怒的心声,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

2.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也许宋代一切讥刺朝政的诗里,要算这一首骂得最淋漓痛快、概括周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讥刺的。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2.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咏①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②邻家子,效颦安可希③!

【注】①本诗是王维早期作品,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西施,《吴越春秋》载:越得芒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饰以罗豰,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②持谢:奉告。③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通过设问,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寓有深意。

B.诗歌五、六句运用对比手法:贫贱时,世人不会注意她的美;富贵了,世人惊悟她的丽质。

C.“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二句,批评得幸者的恃宠自贵,君王怜爱她不分是非,措辞委婉。

D.王维这首五言古诗虽不及其山水诗意境高远,但借古咏怀,寄慨遥深,特色颇为鲜明。

2.沈德潜评价此诗“不为题缚”“写尽炎凉人眼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①

刘子翚

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

紫色蛙声②真倔强,翠华龙衮③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④。

【注】①此诗约作于南宋建炎末年。②紫色蛙声:典出《汉书·王莽传》:“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后多指邪恶势力。诗中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③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④草莱:田野,喻指草野平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角哀”指傍晚时分传来凄婉哀怨的画角声,起句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淮山”已落入胡寇手中,“汴水”依旧流过宫苑,只是江山依旧而故国不再。

C.颈联对邪恶势力进行了怒斥,对于当局者的逃跑懦弱行为却用“暂徘徊”来讳饰。

D.尾联诗人认为应该相信朝廷的政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

2.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流露出哪些情感。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说

王建

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

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

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

2.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一、1.C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春秋时期吴王沉迷西施、昼夜寻欢的荒唐生活,以此来揭示吴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写“古”。其目的是给一样贪图享乐的当朝统治者以警醒,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诗是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来暗示的,没有直抒胸臆,整首诗显得深婉含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从内容上分析,该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这是写“古”。

从目的上分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诗人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借吴国灭亡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二、1.D

2.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

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

作者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三、1.B

2.①主题上,杜文立意深远,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陈诗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危害百姓,立意格局略欠高度。

②语言上,杜文手法丰富,长于铺陈,极度渲染和夸张,刻画物事更有力度;陈诗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

③构思上,从历史事件入手,借历史讽当代,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对比更显宏大。陈诗就事说事,简单对比,构思简单。

④体裁上,杜文运用赋体,韵律气势较之陈诗的古体诗,要充沛得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错误,“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及主题的能力。

从主题上看,《阿房宫赋》前文批判秦国穷奢极欲,结尾深化主题,“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因而用意更深。而陈诗结尾“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清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

从语言上看,《阿房宫赋》语言整饬华丽,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就从方方面面渲染出秦国的奢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使得主题表达落到了实处。而陈诗只是一首古体诗,篇幅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如“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写出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样的奢侈浪费现象,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现问题。

从构思上看,《阿房宫赋》前面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如写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叙述六国被灭亡的惨状,“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而结尾则主要是议论抒情升华主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而陈诗三四句“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简单对比,构思相对简单。

从体裁上看,《阿房宫赋》是赋,运用了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而陈诗只是古体诗,无论内容丰富还是其实充沛方面都无法与赋相比。

四、1.B

2.①写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表达对自己杰出才能的肯定、欣赏;②写佳人行踪不定、美貌不为时人所赏,表达自己境遇不佳、怀才不遇的苦闷;③写佳人容华难以久持,表达人生短暂、容颜易老的无奈以及自己盛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通过行踪的对比”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没有“对比”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

首联的意思是“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二句的意思是“当时的人并不欣赏美丽的容颜,她还能为谁开口歌唱,为谁展示容颜呢?”,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二句的意思是“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人的青春盛颜是难以永远存在的”,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五、1.D

2.①取譬设喻。用“狐鼠”比喻仗势作恶之人;用“刮地皮”比喻贪官无止境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②对比。如“不论”、“但管”四字呼应紧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③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空想素丝诗”“民鱼”等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错误,“空想素丝诗”含蓄有致,委曲道来,意味无穷。既表明了人民的希望,寄希望于清官,又道尽了人民的失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狐鼠擅一窟”,有语说“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因为城墙内的狐狸,掘之恐毁其城,土地庙里的老鼠,熏之恐烧其木。这是用“狐鼠”形象地比喻倚仗权势作恶的官吏。“地皮”也是古已有之的话,前人常以“刮地皮”喻贪官对老百姓无厌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描绘贪官污吏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嘴脸。他们根本不顾公论,到处搜刮地皮。这里用了对比。用“不论”和“但管”两个虚字连接起来,从而把贪官污吏贪得无厌的行径,刻画得入木三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这些官吏养得矮小肥白如瓠的躯体,活象只鸭子;二百姓就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从官吏宰割以至于麋烂。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

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天有眼”,古人以为天最公道,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说人间作恶者决逃不脱上天的惩罚;

“民鱼”含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意,指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

“素丝诗”是指《诗经·召南·羔羊》。据《羔羊·诗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百姓想起“素丝”诗是希望有清官出现。可是如今象《诗经》中所赞美的“节俭正直”的官员,实在无法找到,想也只是空想而已。诗人特标出“空想”二字,蕴含着无穷的讥讽意味。这些诗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六、1.C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通读全诗可知,作者借松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表达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之情。

诗的颈联“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写出了松树高洁的品格,以松来比喻正直高雅的贫寒士子,再联系下联“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长安代表当时的权贵圈,这些贫寒的士子虽然品格高洁,却不被当时的权贵赏识,结果始终得不到出头之日,作者在此表达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之情。

而尾联“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中,作者指出当时的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之徒,这是他们狭隘、媚俗的表现,也是当时官场选拔人才的体现。那些行为高洁之士得不到重用,而那些争荣小人春风则春风得意,作者对这一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表达了愤懑不平之情。

在指出当时社会所出现的种种的不正常现象后,作者在“徒染六街尘”一句中,通过对松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指出既然长安人只喜欢桃李这种只知道趋时媚俗的树木,而不喜欢品行高洁的松树,何必还要待在这里白白地沾染这些世俗的尘土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对当时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表达出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七、1.B

2.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细如蚁”“青鸦嘴”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C.“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说法错误,“手挽长条”是动作,“愁听门外”是动作与心理,并无语言描写。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泪如雨”。

颔联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八、1.A

2.沈德潜的评价是说王维的《西施咏》并未就西施故事本身进行咏叹,而是借题发挥,抒写对世间炎凉的感慨,具体表现为:①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莫得同车归”,人世间浮沉常凭际遇,有些人“一阔脸就变”的现实在这里找到了注脚。②从“朝为越溪女”浣纱不止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奢放纵,活画出社会上逮着机会受到赏识就忘乎所以的小人嘴脸。③“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东施效颦,自取其辱,故不可取,然而其爱美之心可怜可叹,世人一味嘲笑足显世态炎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设问”错误,“西施宁久微”意思是“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这是反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理解沈德潜评价语的意思。“不为题缚”说明诗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诗题之外的东西,虽为“西施咏”,但实际上是以喻为人的诗。“写尽炎凉人眼界”说明诗歌中反映了很多当时的炎凉世态与当世之人的姿态。

然后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从中分析出诗题外的内容。

诗歌开始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就指出生活中像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而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点出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遇到了重艳色的人;而“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一同浣纱的同伴不能与之同车,以此讥讽现实中某些人一旦得势就会变脸的情形。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几句则写出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既是感慨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其爱美之心可叹,但其做法却只能自取其辱,只能招来世的嘲笑,展现世态炎凉,以此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九、1.D

2.①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②颈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③尾联用反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认为应该相信朝廷的政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理解错误。“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这两句的意思是,朝廷的政策并没有失算,也许只有我独自一人为朝廷忧伤吧。结合颔联的意思及“紫色蛙声”所代表的傀儡皇帝来理解,当时朝廷对金人采取的是投降不抵抗政策,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诗人对此表示痛恨,对国家的未来,对老百姓的处境表示担忧。因此尾联说朝廷并无失策之处,只是百姓徒自忧虑罢了,是反讽之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中,“晚角哀”指傍晚时分传来凄婉哀怨的画角声,“恨难裁”则是表现了北风发出的声音犹如余恨未息的声音,此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而颔联“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中,点明“淮山”已落入胡寇手中,“汴水”依旧流过宫苑,只是江山依旧而故国不再,此两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

颈联“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中,作者运用典故,将“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真倔强”与“暂徘徊”进行了对比,指出靖康之变之后傀儡政权统治中原的事实,而当时的朝廷则是苟且偷安、四处躲藏,表达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

尾联“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则是运用反语,表面上是赞美朝廷算无遗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而真正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知抗金只知道合议政策的讽刺,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十、1.C

2.①首联表面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了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②颈联表面是作者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③尾联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诗人对这种反常的社会风气的鞭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贵’和'贫’形成对比”错误,唐代社会达官贵人崇尚喂养鹦鹉,一些名贵的鹦鹉价值连城,使得鹦鹉的产地秦陇州似乎也因之而“贵”,成了宝地;当时钟鸣鼎食的王侯之家,为耽玩牡丹,竟至于贫,略带夸张。这里的“贵”与“贫”所指不是同一事物,不构成对比。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百重花瓣的桃花盛开,意味着春天已经降临大地,正是春意盎然之时,但诗人却笔锋一折,说“不成春”。次句承接首句,“鹤寿千年”自是神异之事,但却又说“也未神”。这样写笔法曲折,含义隐晦,表面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作者对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的讽刺;

颈联上句写欣赏歌舞,下句写女子的装扮。诗人写歌舞的花样翻新,目的是批判富贵人家一掷千金、追欢买笑、猎奇逐新的不正常的心态和风气;作者写女子装扮日新月异,实际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奢侈和浮躁。因而,作者表面上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似褒实贬;

尾联上句“六街骑马出”写六街人骑马而出狂欢不已,下句“总是学狂人”写人人均以狂为美。作者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逸乐成风的反常社会风气的鞭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