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文共赏】林玉莹||情境:打开新课标大门的一把钥匙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7-26 发布于浙江

“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高频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高度重视情境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情境的学习是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新课标明确提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尤其应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广东省广州市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人员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中,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积累了创设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人分享。



情境的内涵

新课标中,与“情境”相关的词有:真实情境、语言情境、学习情境、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交际情境、社会情境、阅读情境等。虽然新课标没有对什么是情境做出明确定义,然而,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李吉林认为,“情”主要指“情感”,有时也指“情调”或“情趣”;“境”主要指“意境”或“境界”,有时也指“场景”或“场域”。她把“情”与“境”整合起来,将“情境”理解为一种浸润着情感、充满着情调和情趣的教育场域。王宁认为,所谓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就是这种语境对于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遇到的,能够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继续思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结合新课标提及的“情境”范畴,笔者认为,可以将“情境”理解为在语文学科中,儿童需要通过语言运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切场域。在学习的特定环境下,“情境”由“语言运用的一切场域”“学习者”“学习的方向或者学习的内容”三个因素构成。“真实”强调的则是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真实发生。



强调情境的创设是落实实践育人的革思路

对情境的重视,尤其是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反映了新时代对语文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课标要求,语文学科课程的建设要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基于问题的解决设计课程内容,强调对儿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可见,强调实践育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创设的新路径。

 (一)从知识建构的角度看

如果说知识的起源是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那么,情境化的学习则是让学生从具象(给定的生活情境和探索情境)回到抽象(学科专业知识),从中找到给定的条件、隐含的意义,理解概念,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情境化的教学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前理解”。“前理解”是指在理解活动发生之前,主体已有的对理解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的语言、历史、文化、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于理解对象的预期等因素的综合认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社会阅历、已学知识,都是构成其前理解的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生活情境和探索情境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新知,就要尽量丰富他们的前理解,以此对他们理解新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从学科学习的角度看

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人适应未来工作生活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是学生学习的最终意义和价值所在,又是他们赖以生活的逻辑,具有完整和不可分割的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以语文要素呈现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规划有序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对“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进行有效转化,建立一个新的逻辑,即学习逻辑,才能使之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情境创设和语言实践是学习逻辑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即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为掌握学习的真实意义和价值而进行的语言实践过程。在素养立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要重视情境的作用,才有可能“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

可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情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包括认知、情感和体验经验;能够有效促使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解决新的问题。


对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探索与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环境下,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结合广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创设真实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实践的教学情境。

(一)用好教科书提供的情境

1. 用好单元导语页,创设单元整合教学情境

统编教科书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说明单元人文主题的一句话,一幅图画,以及单元核心的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这三者的整体联系,就是编者力求呈现的单元学习情境。揭示人文主题的话一般以短句的方式呈现,有的是一句名人名言,有的是一句诗,还有的是编者根据单元人文主题提炼的一句话,试图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生活态度、精神追求或者思维方式。此外,统编教科书始终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其中精心设计的插图,展现了儿童视角下的大千世界,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其积极投入新的学习中。这些元素为教师正确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提供了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单元导语页创设单元整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提示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价值: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习,学生要初步认识民间故事的特点,从中体会老百姓的智慧结晶。教师可以借助单元导语页创设这个单元的教学情境——争当民间故事传承人。第一步:通过让学生观察单元导语页的画面,引起他们对讲故事、听故事的情感共鸣。教师可用课件展示单元导语页,引导学生观察导语页的插图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观察画面,学生的回忆被唤醒,想起儿时坐在父辈或老人的怀里,听着大人讲故事的情境,以及曾经听过的有趣的、难忘的民间故事,为开展单元学习奠定基础。第二步:联系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创设新的听故事、讲故事情境。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分队,让他们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做一个优秀的民间故事传承人。总之,教师从单元导语页描绘的情境开始,通过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形成新的学习情境,创设单元整合教学的大情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读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的实践活动。
2. 用好教科书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创设交际情境
统编教科书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设计非常注重对表达情境的描述,力求通过创设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他们的表达动机,使他们产生表达的需要,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比如,“商量”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属于实用性表达的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应紧扣“实用性”,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用统编教科书提供的三个“泡泡语”作为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识什么是商量,学习如何商量。教师可扮演妈妈,请一个学生扮演孩子,运用课件再现日常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叮嘱孩子的情境。在情境扮演中,学生能明确发现孩子对庆祝生日的期待和遇到值日不能及时回家的困难形成的冲突,很自然地产生了想和同学调换值日时间的需要。这时,教师再请另一位学生进入情境,这位学生自然就会成为孩子商量调换值日时间的交际对象。可见,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合作表演,把教科书中的文字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能够有效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3. 用好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促进语言积累
统编教科书还通过课后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情境,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可以通过用好统编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用词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重要的途径。比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题“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以两个前面所学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例句,请学生练习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话。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抓住这道题的题眼“日常生活”,创设能激发学生表达兴趣的情境,如“多彩的日常生活”“有趣的日常生活”。其次,通过图画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双休日在家里和家长一起搞卫生,去看望爷爷奶奶,和父母一起到郊外游玩,和同学、朋友一起做游戏。再次,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生活照片,进一步丰富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认识。最后,回顾课文,带领学生复习题目中的两个例句,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鼓励学生用题目中的加点词交流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学生会发现,可以运用“有时候……有时候……”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心情、收获等不同方面介绍;运用“在……在……在……在……”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连起来,进一步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的题目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词语训练和句子训练的形式,通过情境的创设,加强了课堂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将个体经验和一般语言经验积极关联,掌握新的语言运用方式。
又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后的练习题“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把词语运用、阅读、表达融为一体,以当导游的任务促进学生语言的积极转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旅游的情境,唤醒学生以往的旅游经验,引导他们回忆、讨论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是怎么介绍景点的,怎样介绍才会吸引游客。然后通过“争当优秀小导游”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练习题,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生成。
(二)抓住生活中的关键事件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生活中的关键事件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情境。

1. 基于社会活动,创设阅读情境
社会活动是学生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选择符合其成长需要的社会活动作为教学情境。比如,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是全国科普周。教师可通过科普周的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单元学习情境:学校开展科普周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情境下,教师可布置一个为班级电视台拍摄“揭秘大自然”系列短片的大任务,将学生拍摄的小视频作为科普周的重要宣传成果,每日播放。这样的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又帮助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
又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描写的是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课文中不仅有对壮观景色的描述,而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把该课的教学时间调整到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以一年一度的观潮盛事为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资源再现文本描述的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以收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新闻报道为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经历品味课文的语言和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真实感受进行语言输出的学习过程。
2. 基于生活事件,创设语言实践活动情境
课堂学习最终应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有些偶然发生的生活事件看上去和教学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搭建课堂学习和生活事件的桥梁,就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2022年4月23日,广州市政府宣布,除疫情防控区、封控区外,其余区域的中小学恢复正常上课。复课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真实问题,也是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教师可抓住“复课要做什么准备?要注意什么?复课以后该怎么做?”一系列问题,创设“复课大家谈”的教学情境,转“教”为“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说新闻”后,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关注新闻、看新闻、说新闻的习惯。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设计小记者采访和发布新闻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分组,围绕复课讨论班上的同学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采访方案,设计采访提纲,确定采访对象,撰写新闻稿,创新说新闻的方式,录制播报新闻的小视频。学生分别从“防疫准备”“学习准备”“作息调整”等方面制作了新闻视频,真实地帮助同学解决了复课的困难,得到了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肯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作用,他们根据不同的采访目的,分别采访了家长、兄弟姐妹、同学、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不同对象,综合运用了各种口语交际能力。此外,策划、采访、撰稿、播报及剪辑短片等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了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将素养立意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作者林玉莹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本文节选自《小学语文》2022年第7-8期


路径一,点击如下链接进入:https://bkstg.pep.com.cn

www.pep.com.cn进入,依次点击 “相关网站—人教期刊方阵—投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