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邢西山里“过阴天儿”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2-07-30 发布于河北

文/冯兵绪

一入伏,就该刨土豆儿了。那天回家刨土豆,还没到地里,天就下起雨来。这就是伏雨了,不小不大,不大不小,淅淅沥沥,滴滴答答。
这一来,什么也干不成了。就到三叔家里去闲话,说说地里的庄稼,伏天的雨,再说说四邻和村里的那些事。
利索的三婶,洗了几个刚摘回西葫芦,“刺啦刺啦”几下擦成丝儿,又炒了几个鸡蛋,搅和拌馅子,准备包饺子了。“这不年不节的,怎么想起来包饺子了?”我疑惑地问。
“今儿个下雨,没事干,就包饺子呗。现在吃啥啊也是吃,你叔不是经常说,这叫'过阴天儿’”三婶笑着说。
“哈哈!啥'过阴天儿’?那是以前人们找'吃好的儿’的理由呐!”三叔这一说笑,也勾起来我对过去下雨天,山里人“过阴天儿”的一些事来……
“过阴天儿”,曾经是邢西路罗川山里人那个年代的习俗,就像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九月九的重阳节一般。
那时候的山里人还是口粮不够吃,平时多是糠炒面和菜窝窝之类的“糠菜半年粮”。
生产队里一年四季也是撵得紧,尤其是家有几口人的,一年四季不敢缺工,到年底来还欠队里的消费款。
记得就是每年吃过了大年初一饺子,可以在街头闲话晒太阳歇一天。往往是初二就开工了,到前河滩开始“农业学大寨”修地了。
从来也没有什么假期,只有下雨天和下雪天才可以喘口气。但家里还有一些的私活等着做呢,记得邻居冯大爷常常念叨,好天有队里的活儿,赖天有自己家里的活。
那时候,到了伏天一下雨,常常是连阴好几天。这样就下不了地了,队里也就无奈地给社员们放假了。
勤谨的人就利用这个雨天闲暇时间,在家里拾掇拾掇家里的活计。不待干的人就会聚到生产队的牲口棚里叨唠闲话,听曾经当兵回来的冯爷说汉书。
常常是一村子的闲人都闻讯而来,把牲口棚围得是水泄不通。望着牲口棚外淅淅沥沥连绵不断的雨,听着冯爷滔滔不绝的故事,慢慢地就有不少人响起了鼾声……
奶奶和婶子大娘们除了借着阴雨天的潮气搓麻绳儿、纳鞋底儿外,再有就是借这阴雨天做一顿“好吃的儿”。
平时男男女女都会为了工分忙在地里,每天都是风风火火地干活干活,吃饭就总是豆沫儿汤拌炒面。
即便吃一顿“熬菜”汤,也是在晚上回来了,摘一把豆角,切上一个菜瓜,再洗多个山药蛋煮进大锅里。
从好面缸里,挖出少半瓢儿白面,擀成面片或截刀面。由于没有多少面条,全是豆角之类的蔬菜,所以山里人就把这个面条汤叫做“熬菜汤”。
阴天就不一样了,一是有了随意让自己支配的时间,二是做不了别的事也算有做吃的功夫了,自然就利用这阴雨天来做点解馋的。
所以,时间一长,祖祖辈辈就沿袭下来这个“过阴天儿”的习俗了,慢慢地就成了邢西山里人改善生活的代名词了。三叔所说的“过阴天儿”,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时候的“好吃的儿”,也不是敞开肚子吃一顿饺子或“干起面”,多数人家也不敢放开吃一顿纯粹白面的面条或饺子。

通常都是一半白面加一半玉米面吃一顿“捻壳子”,要不就是擀几升杂面面条,让一家人过过瘾。
曾记得母亲在姥姥的传授下,常常是粗粮细作,用细面箩筛出的细玉米面加上一点点白面,来做“捻壳子”饭。光粗粮没有粘性,不容易和到一块儿,母亲就将这两种面掺和在一起,才能抱成团和一起了。
和好面后,再让面醒一会儿,就有了韧性。然后,把面团切成几小块儿,在案板上搓成长条,夹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用右手揪一小疙瘩儿,放在左手手掌心,右手大拇指摁住这个面疙瘩儿,拿着劲儿,从左向右一撮,这个面疙瘩就卷起来,这就是“捻壳子”。
这个也算是个细活儿,需要功夫的,因此,常到阴天下雨才来做这个饭的。就锅熟上一个调料,再滴上几滴香油,我和弟弟喝起来没个饱啊!还有另一种饭便是擀杂面,就是绿豆、梅豆、黄豆等几样豆子里再加上几升麦子掺和一起,到碾子上推成面,这就叫“杂面”,也叫豆面。
擀这个杂面面条也需要技巧的,首先和面要用热水,不能直接用凉水和面,要不就难以擀成面条。热水和面,就有了一定的粘性,等面醒好后,就容易擀成面条了。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冯大娘,就真是一个擀杂面条的高手。
人家活出的面柔韧有劲,擀出的面条犹如好面条,吃起来也是劲道爽口。常常是擀好了杂面条,再炖上一锅瓜块、豆角、山药蛋、粉条头等的调料,出锅后,撒上一把小葱花,滴上几滴香油。
煮杂面也有讲究,得用豆沫儿汤里来煮,煮出的面没有豆腥气而且光滑爽口,不几下就能秃噜两碗杂面条来。那时候,望着窗外的雨,看着锅里的面,多么希望这样饭食能天天吃上嘴。
待过了这几天阴雨天,天一放晴,生产队长就沿街招呼社员继续出工,炎热而又漫长的辛苦劳作又开始了。于是,大家就又开始盼着下一个阴天的到来!
如今时过境迁,再提起“过阴天儿”这个话题,好多年轻人不知就里了。但我的记忆深处,当年“过阴天儿”也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个盼望。
现今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个“过阴天儿”也慢慢淡出邢西山里人的记忆了!

作者简介:冯兵绪,男,生于1966年,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人。现为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信都区作协会员。间或有集报文章见刊于《中国集报信息》,有散文见刊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开发区报,信都报等。创建公众号“魅力太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