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两个月内快速改变自己? 欢迎来到 “有钱人聚集地” ![]() late fragmentby 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篇文章可能会戳到你的痛处,但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读完,两个月之后,你会感谢当初看到这篇文章的自己。 首先你要明白为什么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状偏见」:心理学上的一种认知偏差,它使人们倾向于事物保持不变,或者说如果必须改变的话,它们会尽可能少地改变。 在改变这个问题上,你的思想和你的身体一样诚实。 改变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而懒惰则是零成本的。 这不怪你,只是因为惯性的力量太大。 改变自己=观察+行动+吸收 观察篇 1、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上大学的时候,身边的室友逃课的逃课,颓废的颓废,你也随波逐流;工作之后,身边的同事天天掐着下班的点,撒腿就跑,你也随波逐流。 但你发现,当你离开了这个你们共有的圈子,他的生活愈发优越,你百思不得其解,醉酒之后愤懑:这社会太不公平了,天公无眼识良才。 其实你们之间的差距一直都在,只不过你们所处的相同环境给了你“我和他差不多的错觉。” 上大学天天逃课的同学,他父母可能已经把毕业后的路铺好了,上大学就是为了体验生活。
”这孩子打小就聪明,要是好好学习,上个985肯定没问题。“ 这是老师对差学生使用的惯用伎俩,但只可惜是无用功,甚至捧杀学生。 「达克效应」: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阶级分明“就是达克效应的典型表现。 无论学历也好,职位也罢,比你级别高的人,一定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不要因为某方面优于他,就发展成为”他不如我“的错误认知。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认知,就不能以第一视角想当然: 再怎么说我学校也算是双非小清华,要是连我都找不到工作,那些不如我的人不得饿死? 一定要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人,用第三人称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地审视自己: ”双非一本,挂了两科,英语只过了四级,无任何奖项,本科毕业,绩点2.5。 特长没有,专业一塌糊涂,天天摸鱼不求上进,试问哪家公司想要这样的人?“ 答案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要到以后的某一天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跳梁小丑。 所以,跳出舒适圈,当你学会用第三人称审视自己,你就已经在改变自己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学会树立目标。 不要把计划当作行动的一部分!不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你的目标! 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实验: 163人分为两组,一组实验的人在房间里宣布他们的目标承诺;另一半人保守目标。之后两组都有45分钟工作,他们可以一直工作,也可以在任何时刻停止工作。 ①宣布目标组 平均工作了33分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的话术如出一辙,都是感觉已经快要完成任务了,所以就放弃了。②保守目标组 平均工作45分钟,并且大部分人觉得时间还有些不够用,因为他们觉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social reality」:如果把你还没有完成的目标告诉别人,得到了别人的赞赏,你就不再想去完成目标了。 学会不泄露自己的目标,抵制社交带来的满足。 3、拆解目标 抛弃所谓的「完美原则」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计划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好不容易坚持了半个月,却因为不可抗力中断了两天,于是就觉得计划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最终放弃。 这是心理学上的「All or Nothing」现象:一直保持着一个行为,认为只要破坏一次就会功亏一篑,全盘皆输。 现实一点,完成比完美性价比高得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持续性的稳定才是重要的。 把自己的大目标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并及时对自己奖励。
…… 变相让自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会让自己放平心态,并且不断巩固自律的习惯。 很多抑郁症的病因就是因为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及时的正反馈,雪球越滚越大。 这个秘诀非常实用,当你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回想至今为止完成了多少任务,及时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正反馈,避免负面情绪的循环。 行动篇 1、无所事事的时候,做和现在相反的事情。 早上不想起床,赖在床上刷了两个小时手机,眼睛酸痛,浑身没劲,那就立马起床,收拾床铺,刷牙洗脸,小跑着去吃早餐。
闲人的大脑是生产消极情绪的工厂,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匹配,导致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也就变得不开心。 所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自怨自艾,做一些和现在相反的事情,大多数负面情绪都会在提升自己的时候被一扫而空。 在你花着自己挣来的钱,吃着自己努力换来的面包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抱怨世事无常,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2、建立条件反射。 采用「只要……就……」的句式,建立条件反射。 其实这种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的生活中,我只是把它提出来强调一下,就像小时候妈妈经常说: 只要一起床,就要去刷牙。 相信这些习惯已经固化在我们的思想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普遍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只要我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我就去吃火锅。 如果你觉得你身上坏习惯很多,那就对症下药,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坏习惯上。 只要觉得自己睡得太晚了,那就立马洗脸睡觉。
改变自己就是要跳出舒适圈,用你的毅力与你身体和精神上的惰性斗争。 这个方法要从生活层面开始,结合第一条做相反的事,先慢慢把生活中的坏习惯慢慢改掉,再逐步应用到职场和学习上,一定要循序渐进,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 3、四象限法规划 无论情况有多么紧急,哪怕你上班迟到了,坐下来之后不要立马投入工作,花五分钟用上面的列表规划自己今天的行程。 PS:方便起见,这里采用数学上的逆时针象限法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 重中之重,优先处理。 例如:会议,工作任务,看牙医。 第二象限(紧急但不重要) 第二象限很容易和第一象限弄混,因为它的紧急可能造成了它很重要的假象,耗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 例如:回复对象消息。 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紧急) 随心所欲 开放性问题,不举例子了。 第四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划,一般要记在备忘录里。 例如:团建行程规划。 如此简单的四个象限,能让一整天的时间都变得井井有条,还不赶紧拿来实操? 4、学会阅读,碎片时间高效利用。 抖音、快手是绝对不能沾的,短视频软件充分利用人的成瘾心理,精神上迅速得到冲击,让你刷多长时间都不会觉得疲惫。 很多人会让你在碎片时间看书,背单词。 但你有没有感觉,自己总是静不下心,几十分钟的时间好像并没有摄入多少知识。 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这是大脑的机制在作祟。 人的大脑一共有两种模式:专注模式、发散模式。 在碎片时间内我们是进入不到专注模式的,所以无论你再怎么强迫自己专注,到最后发却发现没有什么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力不从心的原因。 我们读过一本书,可能一个月就忘得差不多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读书的意义在于阅读之后的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才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阶段。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阅读]和[思考]分离开,专注模式进行阅读,发散模式进行思考。 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碎片化时间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阅读的。 正确做法是: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大块时间读书,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加工。 当然,盲目的思考也是不可取的,接下来介绍TEC 架构法 1.“T“:Target,目标。思考的主题是什么。 举个例子:洗脑的脑白金广告,浮夸的广告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别人可能笑笑就过去了,但你脑海里想的确实这样设计的原理是什么,透过现象直达本质,这样的视频模式能不能应用到我公司的广告宣传上面。 阅读和思考是分不开的,切不可成为空想家。 这样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但也是有缺点的,因为在外人看来,你就是在发呆摸鱼。 吸收篇 复盘!!! 大家都有失败的经历,但从失败之后的做法,就能看出谁是普通人,谁是聪明人。 普通人:
即使是聪明人可能也避免不了多次失败,但手有猎枪,何愁狡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傻瓜周期,你会觉得几个月前的自己是个傻瓜,并对之前自己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不要觉得尴尬,这是进步的具体表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傻瓜周期,加快自己提升的速度,而加快傻瓜周期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复盘。 复盘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它旨在剖析你行为的做法,以及这样做带来的影响。 往事已成序章,学会从往事中吸取教训才是进步的最快方法。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只需要21天,两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已经足够让你焕然一新,事在人为,既然已经有不甘现状,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就大步向前,成为连自己都佩服的人。 |
|
来自: HAINABAICHIAN > 《逆商——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