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老中医鼎立推荐的古中医脉法 中医爱好者都能轻松上手

 tenyu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十来年前有一本非常特别的中医杂志叫做《中医人沙龙》。主编田原走遍南北,采访了许多提着脑袋搞中医的前辈。其中一位就是擅长用附子干姜抢救心衰重症的李可老中医。

  我的一位师姐用过几次他创立的破格救心汤,提了几次脑袋。没人愿意提脑袋,又忍不住内心的跃跃欲试。人到中年,多少能理解一点,当年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

  最近忙查些资料,又翻到了这本采访李老的杂志。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四个脉就可以了……

  从前读到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脉法有这么简单吗?不是应该搞个七八年才能有点感觉吗?

  不断在历史的迷雾中探索,渐渐失去方向,心灰意冷。历代医家都在讲脉,无不把毕生心血倾注笔下。作为晚辈,不说继往圣之绝学,铆足劲干一辈子是有的。最后的结局,无不应了王叔和的千古名言“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此种切肤之痛,无时无刻不在临床工作的每分每秒体验。

  后来重读晚清时期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诀》,颇受启发。

  盖求明脉理者,须将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可也。

  你看,他跟李可讲的有所不同,共同点却是大道至简。言下之意,脉诊很简单,搞复杂了,就是走偏。周学海的脉法,前不久简单做过介绍,文末附链接。下面再看看李可向大家推荐的脉法。

  李可: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彭子益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医家,在太医院工作过。辛亥革命后,阎锡山请他去太原讲学,开始编写教材。历经二十余年,修正三十余次,辗转多地任教,写出《圆运动的古中医》。

  这本书李可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中记载的脉法,到底跟《伤寒论》有多少关系。

  实脉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攻下须研究。

  有力就要考虑攻下,攻下的代表方剂就是承气汤。

  伤寒214条,“脉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滑脉可以说是典型的有力脉象。

  大名鼎鼎的《太素脉诀》说滑脉,“起而有力,见源如珠。”

  明代太医院的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里写到,沉而有力为滑

  英雄所见略同。

  力量的强弱是判断患者虚实的关键所在。

  曾治一个将要搭桥的心脏病患者。七十出头,声若洪钟,每顿五六个馒头还嫌不够,上山放一天羊不觉累。从人体表现来看,能说此人虚吗?凭脉则无有丝毫犹豫,理中汤加减。

  张仲景在“伤寒例”中讲得再明白不过。

  夫阳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盛”有多、充足之意。李斯的《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用于脉法,代表脉动力量强劲。于此才有阳明篇的小承气汤主之。

  只有深切体会过有力无力,才能意识到彭子益所讲的“阳明燥热,永不敌太阴寒湿”,不过是建立在六经基础上的发挥。

  历代医家的脉法,同样无不在仲景脉法基础上迭代。换言之,任何一家的脉法都可直通《伤寒论》的心法。

  譬如李东垣的脉法侧重无力。无力可有千万种变化。

  李商隐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力中起决绝。

  后主亡国,“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无力无奈到躺平。

  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力无声而大音希声。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唯其精思入微可以通神。

图片

田原 《中医人沙龙》

图片

田园 新版《捍卫阳气不生病》

图片

彭子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