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破解“知识转化为素养”难题?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2022版新课标从今年开始施行,其中最迫切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为此,本文从两个方面就此进行探讨:一是厘清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和知识、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关系;二是明白如何破解“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难题。
01
厘清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目标具体化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核心素养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从上图看出,2022版新课标在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都是着眼点在于人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体现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与核心素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理想——正确的价值观
有本领——关键能力
有担当——必备品格。
真正的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人。2022版新课标以素养为导向,从学科本位转向教育本位,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但是核心素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个学科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科只是构成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知识不等于素养,而且距离素养还有相当的距离。
2.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这些小台阶就是这门课程的具体目标、这门课程不同模块的具体目标、每个模块下不同单元的具体目标,以及每个单元下不同课时的具体目标。这些小台阶是从“课程”到“课时”的一系列具体目标。这一系列具体目标构成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系统。

在这个目标系统中,首先每个具体目标都由核心素养总目标派生出来;每个具体目标都与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关联,或不断进阶,或夯实强化,或持续深入;其次,总目标分解出来的各个具体目标,彼此环环相扣,既边界清晰,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一脉相承,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参见下图)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已完工的房子,其外形、结构、材料、功能等都是对房子本身的描述——核心素养。而正在建造的房子,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就相当于教学目标。
3.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的关系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量化的;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透过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作素养
学科知识是指支撑整个学科的基本逻辑关系。如物理学科的力、热、声、光、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学科素养是以学科知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品质或能力。学科素养是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也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在严格意义上,核心素养还不能说成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容易产生歧义。核心素养指向人本身,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一一素养一一及其程度或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学科以知识、概念、原理体系来表征,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于核心素养。学科包括核心概念、核心原理,但这不是核心素养非要说学科核心素养,那只能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学科素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不是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宜说“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科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意义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显然离不开人文学科,科学素养也显然离不开科学课程。只是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
总之,知识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知识只有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中问题中才能转化为素养。
02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素养
知识要转化为素养:一是课程目标素养化(用知能做事或知能迁移或用知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二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知识结构化、单元教学主题化、跨学科主题项目化);三是学科学习实践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四是学业质量标准化(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德伯劳科认为,学习是如下四个维度的整合:
1.从事实——概念——关系——结构。这是知识结构化的过程。
2.从事实——方法——学科方法论——学科本质观(学科统领性观点,如数学学科的本质观包含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和数学精神的追求)。这是学法科学化的过程
3.从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创新。这是教学目标梯级化的过程。
4.从有限迁移——中等程度迁移——全面迁移。这是知识进阶化的过程。
由上图可见,学习是个体在和各种各样的情境持续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是学习发生的载体。情境通过活动,并和活动一起引发个体创生知识,发展观念。简言之,学习是知识用于情境不断解决问题,并实现知识增值的过程。
在广义上,情境即是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所谓真实情境,即是个体所处的各种日常实践。
当学生能够综合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以及各(学科)领域所孕育的价值观念,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开放的、陌生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和任务时,我们就看到了高水平的素养表现。这种表现显然和各(学科)领域知识、技能、方法、思维、观念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给核心素养作一个界定: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在这个意义上,核心素养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这种整合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的活动引发学习,促进学生从知识向素养转化。
因此,要破解“知识转化为素养”难题,教师必须实施教学目标素养化、教学单元主题化、教学主题项目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方法情境化、综合化实践化、学业质量标准化……。具体做法,参看一文帮你读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