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金匮要略》浅谈风湿痹痛的证治

 经方人生 2022-08-09 发布于四川
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

本文质疑点:《金匮要略》是一本经方版本的“中医内科学”,按照辨病论治的原则,对一种特殊性病症进行探讨,但又不脱离《伤寒论》的六经和方证原则,就比如对于风湿痹痛的治疗,《金匮要略》从病因、病机到治法和方药一应俱全,言语简练而又实用。

一、风湿痹痛的表现

       经文言: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这种病的特征就是发作时全身都出现疼痛,并且常伴有发热,体温升高,或者关节局部热感,什么病会这样?风湿性关节痛、类风湿等一些以痛症为代表的疾病,在急性发作期,常表现出这种症状。

       风湿痹痛还有个特点,就是“值天阴雨不止、日哺所剧者”,在阴雨天气、傍晚日落时分以及气候潮湿的时节,疼痛便会加重发作。

二、风湿痹痛的病因

      风湿痹痛是怎么来的,《金匮要略》讲得很简练:出当风,久伤取冷所致也。夏天的时候人们出汗最多,喜欢吹电风扇,现在科技进步了,家家户户都有空调了,尤其是公共场所,冒着一身汗挤入地铁,就感觉冷气一阵袭来,很多风湿痹痛的病根就是这么来的。

三、风湿痹痛的方证

     虽然《金匮要略》里边也讲了病因病机这些理法的概念,但它并不会过多地提升这些东西在治疗学上的地位,只是当个参考和讨论,在实际情况下,还是按照《伤寒论》讲的方证辨证进行治疗,即有是证,用是方。

1.急性期的证治 

      风湿痹痛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的时候关节、肌肉疼痛明显,脉也是浮,此时常需要采用发汗法,所以《金匮要略》湿病篇首先列举了两个麻黄类方,分别为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二者都可出现发热、无汗,关节肌肉疼痛,但前者适于偏寒的证,即有恶寒恶风,后者以热为主,比如关节又红肿,不恶风,所以不用辛温的桂枝,而用了寒性的薏苡仁。薏苡仁和白术都是祛湿止痛的,但寒热不同,可见仲景中药考究。

     值得注意的是,仲景在条文里列举方剂的时候,都是用“可与”二字,并不像伤寒论那样用“主之”,这是金匮要略的特点,所谓“要略”就是举一反三,比如虽然仲景只写了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但如果是自汗的以桂枝汤为基础的,那自然可以用桂枝加术汤或者桂枝加薏苡仁汤。

      除了麻黄剂和桂枝剂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方证,其表现和桂枝汤证非常相似,均出现脉浮、汗出、恶风、痹痛,但其尚有身体困重之感,也就是局部水湿明显,也就是防己黄芪汤证,这种人群以老年女性多见,其身材肥胖,肌肉松软,养尊处优,不爱动弹,全身水胖,很容易得这种风湿关节类痹痛证。

      在急性发作时,如果有脉浮、恶风等表证的,仲景提示“慎不可以火攻之”,什么是火攻?现代病房的烤电、神灯照射、艾灸都是火攻,若表证未解,不能用这些方法去治疗。但如果没有恶风恶寒等表证,仅伴关节肌肉红肿热痛的,不属于此范畴。

二、慢性期的证治

     随着病程的迁延,风湿痹痛反复不愈,时发时止,便会拖入慢性期,在体能、脉象上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时候就要考虑用附子了,比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三首方剂,均针对这种情况。桂枝和附子此时主要是用来止痛的,用量颇大,比如附子,用到了3枚,所以患者很容易会出现一些特殊反应,仲景也交代了,在白术附子汤后注:一服觉身痹,三服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乃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

     此三方鉴别较困难,胡希恕一般直接使用桂枝汤加术、附,效亦佳。

     虽然分成了急性慢性期,但在实际治疗上,并不以病期为界限,还是以脉证、方证为主导。

三、对方证的补充

     《金匮要略》对于湿病的方证大都是辛温的,只有麻杏薏甘汤偏凉,但临床上亦有以发热、口渴、舌红、关节红肿、小便黄等热证突出的病症,故笔者从别处摘几首方证进行补充,大致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木防己汤、黄芩汤和白虎汤。其中木防己汤治疗热性痹痛来自于吴鞠通的经验,他治疗湿热型风湿痹痛,用加减木防己汤,方药为:防己10、桂枝10、石膏30-50、杏仁10、滑石20、通草10、薏苡仁20。

四、临床注意点

  1. 治疗风湿痹痛时,胡希恕认为最好用苍术,而不是白术,其认为苍术走表,带发散之力量。

  2. 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痹痛时,切记不可大发汗,经文言:汗大出,但风气去,湿气在。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