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尚的东西,背后的根源是失道(连载108)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废弃,便有了仁义;智慧聪明出现了,便有了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不再和睦,便有了孝行和慈爱;国家陷于混乱,便有了所谓的效忠臣子。


在一般人看来,仁义、智慧、孝慈、忠臣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在老子眼中,它们的产生正说明了道德的沦丧、人心的堕落。

本章只有二十六个字,分成六个层次来阐述:

  • 第一层次:大道存在于比较间。

  • 第二层次,在归纳中进步。

  • 第三层次,真正的仁义之人是有智慧的人。

  • 第四层面,忠臣孝子并非是好现象。

  • 第五层面,行道贵在求真。

  • 第六层面,老子在历史记载中是一个谜!


今天,我们从第一层次进入本章:大道存在于比较间。

首先,每件事必有背景且相反。

任何事物的对立面都是同时出现的。

比如“大道废,有仁义”就是指大道废了之后,就有仁义出现了。实际上,大道是废不了的,因为她是万物之源!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样,大道是创造宇宙、创造天地、创造万物、创造人类的总本源。

这里说的“大道废”,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风气以及人类天性的退化,退化成了看似很仁义的样子。


“仁义”的概念,若按照《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所描述的,则是从大道退化到上德,进而从上德退化到上仁,又从上仁退化到上义,最后从上义退化到了礼的层面。

老子形容“礼”的层面已经是“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了。因此当大道废了以后,社会上就开始讲仁义。

“仁义”“智慧”这些都是人们很推崇的品行理念,但这些高尚理念的产生,背后的实质却是“不和谐”的结果——当天下和谐之时,人们皆按天性本分行事,“仁义”就被隐藏了;而当一个人仁义品性和谐的时候,“智慧”就被隐藏了。

大道是整体性的、无形的,而且是活的,她是不能被人所把握的,人们只有与她合而为一,才能真正感受到她。

其实,所谓的“得道”也并不是像我们得到一件东西那样去得到道,而是我们把自己融入了道中——“得道”就是失去您自己。

因此,老子所说的“大道废”不是说大道不存在了,或者大道已经不起作用了,而是说没有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她了。


其次,生命不是一个层次。

“智慧出,有大伪”是指,人是处在智慧的最底端,人的最高端是神性,神是人的高端智慧状态,人与神是一条线上的两个端。

在这条直线上,如果过于强调为学日益的聪明才干,过分强调有为的智慧,那么弄虚作假就会盛行,狡诈欺骗就会相继而生。太突出“智慧”的重要性,仁义道德就会被忽视,整个人性体系就会被破坏。

本章实际上涉及了一个哲学命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

对此,老子认为人性本善。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老子阐述了宇宙、天地、万物、人类都是道创造出来的,每个人身上都有道的基因。

可现在大多数人所说的“智慧”其实仅仅是“术”层面的事情,如权术、谋术、学术、技术等等,这些并不是大道层面上的智慧,而是人类大脑的功能。

大脑有“自我创造”的能力,真真实实,虚虚假假,错综复杂,教人眼花缭乱,也令自己意乱情迷……

有时,因为“智慧”太突出了,反而失去了道德仁义等内心光明的约束,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倾斜与混乱。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告诉我们,学习是力量,但决定人成功的最根本要素是无为——也就是基于“无”上面的为,是形而之上的为,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为,是无我利他的为,是最根本的为。

所以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聪明才干,只能是道,是顺道而行的为。如果出现挟势弄权、藏奸耍滑、愚弄人民的上位者,那么社会就必定会出现大奸大恶的现象。

第十八章的本意是老子用特殊的语言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老子想阐明的是:“您就是道,您就是光,您是无限的创造,您是无限的爱。人类来到地球这所生命大学的走过程,最终是要回归大道本性的最高点。”


再次,最省力的管理方略就是大爱与无为而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两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两者一旦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压制。

但老子的本意是人性本善,大道中本有仁爱和正义。在无为而治的管理方略下,人们仁爱和正义的天性会不受约束地自然流露。


本章其实是《道德经》第十七章中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延续,表达的是人的天性:

第一、我们的天性是整体和谐的神性,是“爱以身为天下”的大道之心,是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信念。

第二、当人类的天性被遮蔽,就会出现勾心斗角、奸诈伪善的现象。

本章老子想要阐明的是,舍大道而强调仁义、孝慈,这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驰。仁义、孝慈虽不失为一付治世良药,但治标不治本。老子谈道论德,是要求人们树立合乎道的思想观念,通过自身实践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用来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我与真我之间的矛盾。

第三、大道遍行的世界,民风憨厚纯朴,人人知恩感恩,父慈子孝,这些本来就是社会常态。

只有当世风下降到六亲不和了,才会强调孝顺慈悲的重要;标榜孝慈模范以供学习,实在是出于迫不得已。

第四、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

老子揭示的这四对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实质是希望我们回归大道,回归于人类天性的良知。

同时,积极地做,积极地放下,把所做的一切功劳归功于国家、归功于大众。这一生,唯有默默无闻地奉献,这种无我利他的大道自然功德才更能让我们建功立业、人生幸福、社会和谐。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