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有两个字,六,家,都是后来的儒生故意甚至恶意所为。

 成中行 2023-02-03 发布于山西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例举世间乱象,说明大道真相。现代话就是——潮水退去,就会知道谁穿没穿了。

六亲,最亲的六种人伦。母子兄弟夫妻。最亲密的关系失和了,才显示出孝和慈。本来应该是最和的关系,不和了,才显示出猪牛羊马猫狗鸡鸭也知道的“孝与慈”。

注意,母子,后来一般说成是父子,换言之,就是子代与母本&父本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叫做“慈”,无条件不计成本没有限度的关怀,有人说,慈,就是明知他们过得很好却总是担心他们过得不好,总是想要他们更好。

子女对父母叫做孝。

兄弟,就是同一父母所生育的所有男女子代,我们现在称之为兄弟姊妹,过去重男轻女,姊妹在这里被忽略。

手足。

夫妻,人类个体最亲密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爱。

亲,親,必须亲自见到才能放心。就是三组六种最天性天然自然而然的关系。或者是最朴素最质朴最纯真的关系,血亲和姻亲的最源头。

深度。孝慈,动物所具有的原始的本性。所以后来人经常说反哺跪乳之说。这一章,所有分歧的核心还在于“天之道”与“人之道”。

孝慈及手足还有爱情,属于“天之道”的范畴,仁义,属于“人之道”的范畴,认为“智慧出”所以才形成了“人之道”的一系列“大伪”。

文章图片1

这一点,恐怕很难让一些人接受。慈孝属于天之道,还原动物本性,但是还可以接受。兄弟姊妹天然血缘纽带,倒也不难理解。

关键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或有人为了区别称之为“情爱”也是天性,也是天之道,恐怕很难接受。

老子这里说的是“朴之爱”或“爱之朴”,就是最本质最质朴最本真最原本的所谓爱,就是种的繁衍,就是DNA争夺战。

再次申明,你现在脑子里的爱情观念不是这里讨论的范围。还有人类是唯一把“此情”当做娱乐的动物(据说南美丛林中还有一种很小的猴子,做的更过分,它们把这种主题很宏大的种的繁衍或DNA战争变成了礼节,一见面首先就是要捅咕几下,就如同现在人见面就要握手一样),这些也不是这里讨论的问题。

人类最亲密的关系都能出现不和,这才显示出畜生们的天性孝慈。你们这帮玩意,简直是禽兽——不!禽兽不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六亲关系并不相同,孝慈并不是六亲的情感总称可以勉强称之为代称,代表。

要不接受,孝慈是代称。此句亦可用“手足”&“情爱”替代。

要不承认,这一句是被篡改的。六,是多余的,或者后填的。

谁填的?

多半是后来的儒生。

理论上说儒家最擅长就是分析人情世故的关系。他们提出了三纲五常,对人伦关系分析应该是最熟练的,还要经常诛灭三族六族甚至九族十族。

为什么加一个“六”,就彻底改变了这句话的意思呢?

“亲不和”说的是人类最本原最质朴的关系失和,才能显现出人性本身,才能回归最纯粹最天然的趋近于动物本性的孝和慈。所以,孝慈是名词,单数,全称。

加上一个“六”,就变成了诸多亲密关系失和,孝and慈,就变成了代词,代表,他变成了诸多关系的代表,复数,特称。

这样实际上完全失去了老子的原意。老子的原意本来是要通过分析时代的变化,文明的堕落,生产的进步,给人性带来的冲击,也就是如何产生的除了最最质朴最天然的情感之外的那些单属于人类的“发明”。比如说“仁义礼”之类,比如说“忠奸邪恶”之类。

这些貌似有情有理的说法,到底是怎样掩盖了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本质差异,而泛滥成灾,大行其道,反而把正真的道,遗忘在脑后。

把战争阴谋诡计篡权夺利……等等可以堂而皇之的说成是仁义礼恕信之类的假仁假义,道貌岸然,瞪着眼睛说瞎话却还说的有板有眼,慷慨激昂……

另,六亲不和,属于被称之为“私德”的范围,下句“忠臣与否”是属于“公德”的范围,这就让老子道德经完全落入了儒家的范畴体系内,完全偏离了老子所要通过分析人性本原构成,来说明“大道废”的原因和过程的主旨,变成了儒家所擅长的物议风评藏否人物,以后还由此发展出一种盛行前面的制度“举孝廉”。

这一章,简直成了孝廉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作为臣民,本来就应该忠诚于治政者忠诚于你的信仰,忠诚于你内心的纯良信念,但是你不——你偏不——因为你贪婪,虚伪,欺诈!

这就是“国家昏乱,有忠臣”治政者昏庸导致天下大乱情况下,才显示出忠奸廉贪。

国家,这样的词都敢玩出来。国,邦,有人说忌刘邦名讳。国就是分封建国,指周天子之下各个封地。直到汉朝,朝廷之下,也有王国。

王之地,曰国。国,囯也。

家,家就是指原生家庭。在很长时间(考证省)国家两字同时出现都是指这两者,犹今天我们说的家国、家国情怀。

所以,国家两字可疑。应该只有一个“国”&“邦”都好。

于是我们去掉杂物杂芜,还原本真,结果发现一句真经一样的句子:

亲不和,有孝慈;国混乱,有忠臣。

这两句,是举例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残酷的现实,铁的事实证明,上面那两句真经,是千真万确,千古垂范,放之四海的真经。

这一章的逻辑关系颇似开篇首句。

第一层:大道废,是因;有仁义,是果;

第二层:智慧出,有大伪,是因;大道废,有仁义,成了果。

也就是说:智慧出,有大伪,作为后项,是解释说明前项的。这个解释的结果是变成了互为因果。但总体来说,老子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智慧出,所以才有了“大伪”;大伪实际上就是所谓“仁义”,(其他伪只能成为小伪而不配称为“大伪”)。

因为,有大伪,所以才有仁义来遮掩,所以,大道才被人们抛弃,而行所谓“人之道”。

如果把“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视为真经,而修理成——

亲不和,有孝慈;国昏乱,有忠臣。

举例说明。

就会更清楚滴看出来这两句,又是补充说明,前两句的。老子的逻辑就是这样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可以对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标准哦。

真经: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亲不和,有孝慈;

国昏乱,有忠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