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篇》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2-08-16 发布于河北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稼:稼穑[sè],种植叫,收割叫。播种和收割庄稼,泛指农业劳动。钱穆《论语新解》:或欲如神农、后稷以稼穑教民。后稷是周朝始祖,善种谷物稼穑,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

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

小人哉:学识浅薄的人。

[qiǎng]:用襁褓背负。

礼和敬,义和服,信和情:礼和敬都有尊敬、恭敬之意;义,合乎道理,合乎公正,合乎正义。服,服从。信和情,信是真心诚意。情是性情,真情。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稼穑之学。孔子说:稼穑方面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治理园圃之学。孔子说:治理园圃方面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学识还是浅薄啊!上位者只要重视礼,就会得到百姓的尊敬;上位者重视义,百姓就会服从;上位者重视诚信,百姓就会真诚相待。做到了这些,四面八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投奔过来,何必还要去学稼穑之学?

【学而思】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从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一句可以了解,樊迟学稼,是为了吸引百姓投奔,而孔子提出上好礼、好信、好义,最终的结果也是吸引百姓投奔。后稷时期是农耕社会初始阶段,后稷教导百姓如何种庄稼之后,人们才逐渐由游猎采集转为农业耕作,那个年代的稼穑之学,确实是功德无量。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耕牛和铁器农具的普及,百姓们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上位者再学稼穑之学已经没有必要了,只要上位者知道礼、义、信,做到为政以德,百姓自然会投奔过来,所以孔子才说樊迟小人哉焉用稼?

社会分工不同,士农工商只要能做到各负其责,国家才能安定和谐。

【知识扩展】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农家许行的君民并耕、市贾不二思想和儒家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之论。(原文略)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节选》:“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而且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做的才能使用,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是劳心者,有的人是劳力者,劳心者做到公平公正,则可以使天下安定,劳力者因学识不高,若能听从劳心者的意见则天下太平。劳力者养活众人,劳心者依靠大家才能生存,这是通行天下的道理。

【学而思】

是治世之治,非统治之治。劳心者不是脑力劳动者,劳力者也非体力劳动者。能明辨是非,启发他人智慧,给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劳心者。做事机械,遇事迷惑,困而不学者是劳力者。

劳心者和劳力者两种角色非固定不变,劳力者知道学习,做到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则能转换为劳心者。劳心者没有恒心,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则会被时代所淘汰。

当劳心者不在劳心,不再考虑治世而是考虑统治,劳力者不在劳力,不听从好的意见,总想着统治别人,社会分工混乱,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则民心浮躁,天下不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