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巢】 天 门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居巢】   天  门

 天门者,山名,常指安徽当涂境内之天门山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此回。(回”读“徊”(huái)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看到这首七绝,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1963年。

那年的秋天,记得我在当涂中学刚上高二。在学校的凉亭前,黑板报上展出了两封信。来信的是江苏某县县中的语文教研组,向我校的同行们考证“天门山”的地理形势和掌故。由于天门山就在我们当涂境内,所以彼地的骚人问此地的墨客,是找对了人。可能是当时的初中教材里有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吧,两地的夫子们为此而笔墨交往,酬唱应和。李白先生晚年就在我们当涂一带活动,最后也终老于斯,其衣冠冢和“实体”墓都在四遭。阅尽人间春色的诗仙,对近在咫尺的天门山肯定是不会放过的,于是就有了这首传唱千年的七绝。记忆中,对方老师的问题是:长江的“直此回”注1),以及天门山的具体情况。

摊开中国地图,中国第一江总体上是东西走向,将大地分成南北两片,在大势上便有江南江北之分。但长江进入安徽境内却以与纬线成45度的角向东北方向流去。过了芜湖之后更偏向正北,这应该就是由“东流”而“直此回”了。此处之长江两岸,已不宜说成是南北,故便有“江东(南)父老”、“江左(北)梅郎”(《琅琊榜》)之说。若将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佳句改成“青山遮不住,毕竟北流去”的话,则正应了此情此景。因此,在我们这地界,要是还固执地说居于两岸的天门山为一南一北,则有脑残之嫌。但斯年以来两岸的黎民并不脑残,乃就有了东、西梁山之称。西(北)梁山在和县,东(南)梁山就在我们当涂。两座梁山隔江而峙(相对出),像天门一样矗立。它们雄浑、伟岸(伟立于岸,应是这个词的“原生态”了)。巧夺天工,耸立于大江西东。宋梅尧臣诗云:“东梁如卧蚕,西梁如游鱼”,是也。注2

但,以上这些端倪都不重要。说实在的,所有这些“历史经纬”也不是作为高中生的我,是在那两封信前的默立中一次完成的。它应包含着我一生有意无意、断断续续对此一问题的积累。我主要说的是,在那时,我面对这两封信时,心中泛起的波澜。

我当时想:原来,学问是可以这样做、甚至是必须这样做的。

两地的为人师者,素无邂逅。凭着和尚不亲帽儿亲的自信,问者谦恭,应者倾囊。为了求真、为了学生,进行着一场平静而高尚的学术交流。看似平淡的一次书信来往,传递的却是一份求真求知的执着。俘虏并击中我心灵的,是一种柔性的震与无言的征服。其间散发的是洗尽铅华的高贵、全无造作的谦恭、阵阵袭来的风度乃至高雅。站在黑板前的我暗下决心,这一辈子就是要附庸这片风雅了。它,应该就是“学风”吧。“学贵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穷理尽性、格物致知”,应是也。

后来我曾想,两地老师间的鱼雁来往,应该是在“雅室”中进行的,完全没有必要让我们这些青涩稚嫩的孩子们知晓,但他们却这样做了。难道是仅仅为了向我们普及天门山的地理态势吗?直到后来我也做了教师,才深悟到,当年那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可敬可爱的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我曾戏称,我这辈子的教育,大部是在“受教育”阶段之外(!)完成的。高中及之前的基础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我们主要是临摹老师们化有形为无形的学习方法,即既得“鱼”而又习“渔”也。而越到后来,“御渔”之道则更为重要。1963年深秋的那个下午,母校校园关于“天门问答”的那封力透纸背的信中所迸射出来的精神,一直激励并校正着我一生的求学之路,打开了我这辈子立志要通往学问之路的“天门”。

甚至,可能还通过我,传递给了我的学生们。

注1:此处“直”同“折”,"  回”读“徊”(huái)音,“平水韵”十灰部。

注2:长江进入安徽段为45度斜向东北,进入芜湖后更是直(折)北而去。






【作者简介】

作者丁昌明,网名居巢人氏,依水而生(巢湖),傍水而居(蚌埠)。系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五世孙。大学文科,毕业后先作于机械,后入中学教物理与电脑。曾连任蚌埠两所重点中学校长。教书之余尤其退休之后,不揣冒昧和义无反顾地去蹚政治地缘与历史沧桑这两汪浑水,且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拓荒集》、《我从甲午走来》等几十万自编文字产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