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刀面 剪刀面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面条呈鱼形,亦叫剪鱼子。剪刀面和面时加盐少许,和好略硬须饧。汤分浓淡,提前备好,而后上火煮沸,持面以剪。剪时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离,声如鹊鸟归巢之喧,形如银鱼入水之跃,大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之情之趣,剪刀面现还被用作表演艺术,高跷剪刀面表演时,面鱼在高高的空间里飘落,如春风拂柳、秋瀑激雪,一幅诗意画境飘然进入眼帘。 ![]() 做法 1)剪刀面和面的比例:面粉300克,水150克,盐3克。 2)用筷子将面搅拌成絮状,天冷用温水,天热常温水即可。 3)和成面团,加湿布饧十分钟。 4)取饧好后的一小团面团,整形成长圆形,用剪刀剪成剪刀面。 5)剪刀面可在锅开前提前剪好,放到箅子上备用。 6)锅开下入,煮1-2分钟捞出,做汤面、拌面、炒面均可。 2、包皮面 包皮面乡间亦称金裹银,根据各地的喜好和习惯不同,有'荞面包皮'、'红面包皮'和'玉米面包皮'等。 ![]() 做法 1)准备白面粉500克,玉米面500克。 2)将白面粉放入盆内加水250克和成面团,揉匀揉光。 3)玉米面另放一盆,将开水250克分次浇入面内,用筷子搅匀、揉光,软硬程度要与白面团相适宜。 4)将白面团上案揉匀按扁,包入黄面团成圆球形,再按扁,用擀杖擀成约3毫米厚的大片,再用刀划成16厘米宽的长条,然后横切成约3毫米宽的面条,投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煮好的包皮面外观黄白相映,吃起来韧滑可口,粗细粮搭配,非常符合营养要求。 3、刀切面 刀切面是先用擀面杖擀成皮,再用刀切成面条,故名“刀切面”,也叫手擀面。刀切面粗细均匀,长短一致, 口感筋道,面香浓郁,美味健康,简单炒个臊子,再配上山西老陈醋,吃起来非常的爽。 ![]() 菠菜手擀面 做法 1)把面粉放入盆中。 2)划圈倒入温水,用筷子搅拌成面絮状。 3)揉成光滑的面团后醒发三十分钟左右。 4)取一块面团,用手揉均匀,然后平放于案板上,光面向下,用擀杖向四周用力擀开成片状。 5)待面块擀制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擀杖卷入其中,用面紧紧包裹在内,并用手反复向外推卷。如此几次后,将其展开,撒上适量的干面粉,从另一个方向把擀杖卷入其中,进行推卷操作,然后再展开,撒干面粉。以此类推,直至将面团擀成0.3厘米厚的大面片为止。 6)像折扇子一样把面片折起来。 7)用刀均匀的切成条状。 8)把面条抖散,撒适量干面粉在篦子上,把面条放上面备用。 9)下入沸水锅中煮3分钟左右即可。 吃汤面的臊子(浇头或调和)可随个人喜好,也可做成干拌面、炒面、焖面等主食。 4、刀削面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 做法 1)刀削面和面时的水、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2)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 3)刀,使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一刀赶一刀,削入锅内。刀削面是否好吃,臊子的配方是关键。在刀削面盛行的大同,可以说是,百家百味,面馆老板可以把面馆给了你,但是臊子配方,可是重金难买。 5、剔尖 剔尖的制作方便快捷,口感香滑筋道,又容易消化,因而广受大众青睐。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一般来说,白面、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杂粮面、红面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剔尖。 ![]() 做法 1)剔尖的面要掌握和面的稀度,在家制作剔尖面一般用小麦面就可以,先将面和到比饺子面稍微稀一点,再一点一点加水,一边用筷子向一个方向不停搅拌至光滑上劲,拉起面可以自由流下又不会断的程度。 2)和好的面要饧1-2小时最好。 3)把面用铲子放到平底盘上或剔尖托盘上,用铁筷子或剔尖筷剔出又长又细的面条。 4)剔出的面条直接入烧开水中。 5)水再次滚开,剔尖面就熟了。 6、猫耳朵 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其形如猫耳,小巧玲珑,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 做法 1)小麦面粉一斤,水五两。先将面粉倒进面盆里,冬季用温水,春夏秋用冷水和起面,揉光揉好。 2)放在面案上,撒上面粉,用面杖擀成两三公分厚的薄片,切成多半公分大小的剂头,再撒一次面粉,滚均匀。 3)两手拇指相对按住面块,一下一下往前推,推成形如猫耳朵状即妥;也可先搓成食指粗的条,用右手掐小块,在左手掌或条篦上碾成猫耳朵。 4)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即可。 7、揪片 揪片是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面片口感爽滑,劲道。揪片操作简单,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畅,容易消化,尤其适合于幼儿和老人。 ![]() 做法 1)把面粉放入盆中。 2)倒入适量温水,用筷子搅拌成面絮状。 3)揉成光滑的面团后醒发三十分钟左右。 4)把面团揉匀撒适量干面粉。 5)擀成约0.3厘米厚的大面片(方法同刀切面)。 6)用刀将面切成五六寸宽的几条,拿一条在锅边往锅里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边揪边煮,锅开,锅里的面也就熟了。如果要吃炒揪片,面可和的适当硬一些,揪面片的时候,可揪得小一些,这样更容易入味,吃起来也更劲道。 8、刀拨面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是当地的传统特色小吃。它与刀削面,拉面,剔尖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面条呈三棱形,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筋道滑爽。运城、晋中地区人民普遍食用。吃时可配各种荤素浇头或打卤,吃汤面亦可。 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 ![]() 1)面倒入盆里,用水和起(冬天用温水,春夏秋用凉水),打起穗子,揉匀揉光。2)稍饧后,擀成4毫米厚、23~26厘米宽的长带,然后撒上面扑(最好用淀粉作面扑)折成六层,放在特制的光滑小木板(俗称拨面板)上。 3)用特制的两头带把的拨面刀,双手各执一头,一刀一刀地往前拨出。 4)下锅里煮熟,浇上臊子,即可食用。 9、小开条 小开条是拉面的一种。拉面分为两种:大把子拉面和小开条。大把子拉面长而筋道,不易断,多用于喜庆宴席或集体聚餐活动。小开条通常作为家庭日常饭食。无论哪种做法,均取其长长久久之意。 ![]() 做法 1)和面的比例为200克中筋面粉加100克水加1克的盐。 2)将面粉放入盆内,一点点地加入水,将面粉打成絮状,然后和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饧发半个小时。 3)把面团放到案板上,撒适量扑面,用擀面杖擀平。 4)用刀切成细条,撒上一些面粉,双手各执细条一端,上下抖动,轻轻抻拉,拉成粗细适中的长条即可,放到篦子上备用。 5)锅里加半锅水,烧开后加下入面条,锅开后适当多煮一会儿,捞出浇臊子即可食用。 10、饸烙面 饸烙面比剔尖面硬,比刀削面要软,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食感滑溜柔软,筋柔利口。 ![]() 做法 1)制作饸烙面要选择筋度高的面粉,一般市场上销售的高筋粉、特精粉、超精粉等筋度高的面粉都适合制作饸烙面,一些筋度高的特一粉也可以用于饸烙面的制作。 2)面粉:食盐:水的比例是1公斤:10克:0.5公斤。 3)和面时要分次加水,先用筷子搅拌成絮状,再分次加水和面成型,面要和的软些。 4)和好的面,每隔五分钟,再揉一次,反复3次,口感更好。 5)根据河捞舱大小提前把剂子分好,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表面水分散失。 6)锅开,将剂子放入河捞舱内,压入锅内,煮2分钟左右,捞出浇卤即可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