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就是说遵循自然之道,人体会健康平安;古代养生保健的话题,对现在的人同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周围的人得病了,我们要观察、反思,他们为什么会得病,哪些人很长寿,为什么长寿,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记载了关于长寿之人为何长寿的探讨,即“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二十个字,道尽了长命百岁人的共同点。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法于阴阳”的意思就是遵循自然界时空变化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对于“术数”这两个字,专家理解不一,有人从数字方面理解,有人从养生方法上解释,我个人倾向于“术数”是指具体养生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过:“术数,修身养性之法”。“食饮有节”和“起居有常”包括了我们常说的衣食住行。“不妄作劳”强调一个“妄”字,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能劳作太过。如能做到以上要求,“故能形与神俱”,不仅身体好,头脑也灵活,精神和形体能和谐同在,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反之,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则自然不能像远古时代的人那样活到百岁还动作不衰。 尽管《黄帝内经》已经明确指出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我们仍常听到这样的笑话:有人不抽烟不喝酒,只活了60多岁;有人喝酒不抽烟,活了70多岁;有人既抽烟又喝酒,活了90多岁。对于这种现象该怎么理解?难道长寿的人生活习惯并不一定健康吗?这时就要学习《黄帝内经》中很有智慧的一句话了,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有智慧的人,看大多数、大部分,这叫“智者察同”;没有智慧的人拿个别事件出来强调或当作挡箭牌,这叫“愚者察异”。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要参考大数据。《黄帝内经》时代的人不知道“大数据”这个概念,但“同”其实就是智者通过观察,从大量信息中看到的大概率事件,从“大数据”中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道理。智者察的是共性,是各种纷繁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越“察同”越能生出更多的智慧;“愚者察异”,只能看到万事万物繁杂的表象,不断被各种特异性的现象所迷惑,不能看到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越“察异”越会生出更多的迷惑。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智者”,他总结出了绝大多数长寿之人的养生之道、长寿规律,以及绝大多数早夭之人的生活陋习、早衰规律,我们学习《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要学习这种“察同”的智慧,观察学习绝大多数长寿之人的共性,而非纠结于某位长寿老人特异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应尊重并学习这种养生之道,“以此养生则寿”,如果背道而驰,“以此养生则殃”。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雪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