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严重的睡眠缺失将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为此,本文特就失眠症的诊断、治疗及用药进行总结梳理。一、失眠症的定义 ![]() ①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 min); ②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 ③早醒(比期望的时间更早醒来); ④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6.5 h); ⑤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情绪低落或易怒、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 ![]()
![]()
二、失眠症的诊断、治疗 根据ICSD-3,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失眠症。失眠症诊断流程见图1。 图1 失眠症诊断流程 ![]() 1. 如有可能,在首次系统评估前最好记录睡眠日记(Ⅰ级推荐); 2. 诊断失眠时应关注共存的其他疾病和症状,并给予相应的诊断(Ⅰ级推荐); 3. 鉴别其他睡眠障碍如呼吸性睡眠障碍、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时应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查(Ⅰ级推荐); 4. 失眠患者伴随日间过度思睡,特别是在需要鉴别发作性睡病时,应当同时进行PSG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检查(Ⅱ级推荐); 5. 失眠患者接受合理干预后疗效反应不理想时,应进行PSG检查排除其他类型睡眠障碍(Ⅱ级推荐)。 失眠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治疗流程见图2,临床常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见表1。 图2 失眠症的治疗流程 注:GTBI指认知行为治疗;BZDs指苯二氮卓类药物;NBZDs指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表1 临床常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 ![]() 1.失眠患者药物治疗的具体策略(可视为序贯方案): ①首选non-BZDs,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 ③添加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或帕罗西汀等),尤其适用于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Ⅱ级推荐)。 2. 长期应用BZRAs的慢性失眠患者至少每4周进行1次临床评估(Ⅰ级推荐)。 3. 推荐慢性失眠患者在医师指导下采用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方式服用non-BZDs(Ⅲ级推荐)。 4. 抗组胺药物、抗过敏药物以及其他辅助睡眠的非处方药不宜用于慢性失眠的治疗(Ⅰ级推荐)。 三、失眠治疗的总体原则 1. 失眠继发于或伴发于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原发或伴发疾病(Ⅰ级推荐); 2. 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失眠患者存在的睡眠卫生不良,给予正确的睡眠卫生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他干预方式(Ⅰ级推荐); 3. CBTI是治疗成人(包括老年人)失眠的首选方案之一,即使已经接受药物治疗的慢性失眠患者,也应当辅以CBTI(Ⅰ级推荐); 4. 短期失眠患者无法完成CBTI时应及时选择药物治疗(Ⅱ级推荐); 5. 慢性失眠患者无法完成CBTI或者CBTI无效时可以选择药物治疗,长期给药应参照药物治疗推荐意见个体化实施(Ⅲ级推荐); 6. 物理治疗可以做为补充和替代干预方案(V级推荐)。 参考资料: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