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9-30文献摘要(41-54)

 仙舞晨曦 2022-08-25 发布于山东

41-SyN、CgA和CD 56在缺乏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的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1170例组织标本的回顾性大规模研究

摘要

背景:SyN、CgA和CD 56是鉴别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肺肿瘤的推荐标记物。这些标记物在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是否是预后因素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因此,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突触素、色粒蛋白和CD 56在缺乏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方法:构建了627例肺腺癌(ADC)和543例鳞状细胞癌(SqCC)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组,构建了组织芯片。所有病例均行突触素、色粒素和CD 56染色。阳性率定义为>1%阳性肿瘤细胞。资料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包括整体生存和无病生存。

结果:110例(18%)ADC和80例(15%)SqCC中SyN、CgA、CD 56或联合表达阳性。最常见的单一阳性标记是SyN。最不常见的阳性标记是CgA。2~3%的ADC和0~1%的SqCC中≤2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的肿瘤中,ADC(单因素:P=0.4;危险比[HR]=0.867;多元:P=0.5;HR=0.876)和SqCC(单因素:P=0.1;HR=0.694;多因素:P=0.1,HR=0.697)均无显着性差异(P>0.0 5)。同样,在无疾病生存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我们报告了1170例病例,SyN、CgA和CD 56在ADC和SqCC中普遍表达,它们的表达对生存没有影响,支持目前的最佳实践指南。

Katharina Kriegsmann et al. BMC Cancer. 2021.

42-神经内分泌分化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附405例手术切除病例回顾性分析)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是一个共同的特征,在生存评估和治疗反应方面引起了矛盾的结论。为了阐明这种冲突,我们采用标准化组织芯片平台和目前推荐的由CgA、SyN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组成的抗体面板,对405例外科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进行了分析。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诊断标准。组织学亚型主要根据目前的指导方针重新分类,辅助免疫组织化学。广泛的临床资料,使详细的临床病理相关性。重要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程度与总体生存估计值无显著关系,但未受组织学亚型、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类型、辅助治疗和复发疾病的影响。唯一的例外是一个由三个大细胞癌组成的小组,每个大细胞癌都表达三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并显示存活率下降。总之,非小细胞肺癌中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目前对预后没有重要意义,因此没有理由进行明确的考虑。

William Sterlacciet al. Virchows Arch. 2009 Aug.

43-膀胱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是以复发的FN1-ALK融合为特征的肿瘤

摘要:

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是一个描述性术语,指临床上最常出现在膀胱的一组临床上懒散的泌尿生殖系统病变。鉴于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可能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在形态学上重叠,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的话)尚不清楚。此外,已知的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在一部分病例中是阳性的,尽管与ALK重排有不一致的关联(从0%到60%)。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靶向RNA序列分析来确定膀胱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中ALK重排的频率,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靶向RNA序列分析来确定融合伙伴,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ROS 1的表达情况。ALK免疫组化阳性率为70%(21/30),ROS 1免疫组化阳性率为0/28(0/28)。FISH法检出ALK重排率为86%(18/21),与ALK免疫组化阳性率相关(3/3)。在8例FISH重排的ALK中,有7例(88%)有FN1-ALK融合,其中FN1(5')外显子20~26,ALK(3’)外显子18~19。总之,ALK重排在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中很常见,通常涉及外显子19,FN1似乎是一个一致的融合伙伴。鉴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与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将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作为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实体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并提出了“泌尿生殖道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替代术语。

Andres M Acostaet al. Mod Pathol. 2021 Feb.

44-具有模仿非典型纤维黄色瘤的怪物细胞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的不寻常病例

摘要:

到目前为止,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DM)中还没有报道大量细胞核非常大且不规则的细胞(“怪物”细胞)。它们在黑色素瘤中的预后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一些作者将其与更具侵袭性的肿瘤行为联系起来。我们报告一例88岁女性头皮上的混合型DM,模仿非典型纤维黄色瘤。SOX10、S100和cyclin D1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BRAF突变状态为阴性,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显示11q13(cyclin D1)和6p25(RREB1)的拷贝数增加,而6q23(MYB)的拷贝数减少。cyclin D1扩增与黑色素瘤预后不良相关。

45-腮腺混合癌:极罕见的三例免疫组化分析及文献复习

摘要:

涎腺混合癌(HC)的定义是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癌在同一个肿块的同一部位存在时。我们重新评估并检查了三例唾液腺HC。病例1涉及一名76岁男性。病例2涉及一名74岁女性。病例3涉及一名66岁男性。组织学上,病例1涉及涎腺导管癌(SDC)和鳞状细胞癌(SqCC)的组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前者对GCDFP-15和雄激素受体(AR)呈阳性反应。病例2合并SqCC和神经内分泌癌。后者对SyN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呈免疫组化阳性。病例3合并SDC和上皮性肌上皮癌(EMC)。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前者对GCDFP-15和AR呈阳性反应,后者的管腔细胞对CK7呈阳性反应,后者的外细胞对肌动蛋白呈阳性反应。由于SDC和EMC之间的过渡区,人们推测高级别SDC是由低等级EMC产生的。

46-D2-40、CK5/6 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克隆 34βE12)在区分尿路上皮癌导管内扩散与前列腺间质浸润中的应用

摘要:

尿路上皮癌(UC)导管内扩散在膀胱癌中并不少见,需要适当的临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前列腺间质浸润的存在使该疾病的发展更趋成熟,需要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和随后的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然而,前列腺间质浸润的鉴别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在活检和经尿道电切标本中。我们评估D2-40、CK5/6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HMWCK)免疫组织化学作为鉴别前列腺间质浸润和导管内UC扩散的辅助工具的效用。我们回顾了13例UC伴前列腺受累的膀胱前列腺切除术。间质浸润的存在在组织学上取决于瘤巢周围收缩间隙的存在、反常的分化、复杂的结构和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随后用D2-40、CK5/6和HMWCK(克隆34βE12)对感兴趣区域进行染色。四个膀胱活检作为对照,以评估良性尿路上皮的标记。9例有前列腺间质侵犯的组织学证据(4例经膀胱壁)。D2-40在所有良性前列腺导管中突出显示基底细胞,在UC、良性尿路上皮、前列腺腺癌和良性管腔前列腺上皮中始终呈阴性。D2-40和CK5/6对导管内UC的表现相似,仅标记基底细胞层,1例鳞状细胞分化,CK5/6显示全层染色。HMWCK弥散染色10例导管内UC中9例无鳞状分化,1例导管内UC有鳞状分化。8例无鳞状细胞分化的侵袭性UC患者D2-40均为阴性。其中7例有局灶性CK5/6和弥漫性HMWCK染色。1例侵袭性UC伴鳞状分化,所有染色均为阳性。D2-40在前列腺基底细胞中表达,但在良性或肿瘤性尿路上皮中不表达。D2-40和CK5/6有效地突出了UC的导管内扩散。侵袭性UC D2-40阴性,CK5/6通常呈斑片状,局限于肿瘤巢的周边。在这两种情况下,HMWCK通常表现为弥漫性染色。然而,这些染色在有鳞状分化的UC病例中表现不佳。因此,D2-40可作为排除前列腺间质浸润的辅助工具。

结论:D2-40在正常前列腺基底细胞中表达,但在良性或肿瘤性尿路上皮中不表达。D2-40显示导管内UC中前列腺基底细胞保留。CK5/6与导管内UC的染色模式相似。侵袭性UC在D2-40中完全阴性,CK5/6通常在肿瘤巢周围经常呈斑片状染色。HMWCK在导管内和浸润性UC中经常显示弥漫性染色,这限制了其在这一诊断挑战中的应用。这些染色在鳞状分化的病例中表现不佳。除了突出淋巴内皮外,D2-40有效地突出了UC的导管内扩散,可作为排除前列腺间质侵犯的辅助工具。

47-Bcl-10、trypsin(胰蛋白酶)和SyN有助于识别术前细胞学样本和穿刺活检标本中的胰腺腺泡细胞癌和混合腺泡神经内分泌细胞癌

目的:已知胰腺腺泡细胞癌 (ACC) 罕见且难以识别,因为它们与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其他无关肿瘤(神经内分泌、实性假乳头状瘤)相似。特别是在无法手术的患者中,细针穿刺细胞学 (FNAC)、空心针活检 (FNAB) 和免疫细胞/组织化学 (ICC/IHC) 在鉴别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微创手术获得的可用于 ICC 测试的生物材料通常是有限的。当前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有限数量的 ICC 标记来评估诊断面板,用于术前分型胰腺的 ACC。

方法:在进行的 1820 次与胰腺病变相关的针取样操作中,提取了 21 例经组织学确诊为 ACC 的病例。其中12例为纯ACC,9例为混合腺泡神经内分泌癌(MANEC)。使用由 BCL10、胰蛋白酶、突触素、嗜铬粒蛋白 A、β-连环蛋白组成的 ICC 面板评估 ACC、MANEC 和由 34 个神经内分泌癌、7 个实性假乳头状癌、50 个导管癌和 4 个腺鳞癌组成的对照组的涂片。

结果:在细胞学上,BCL10 对 ACC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100%。胰蛋白酶正确识别了 90% 的病例。突触素有助于正确识别所有具有混合神经内分泌成分的病例。在任何对照组病例中,BCL10 和胰蛋白酶之间均未观察到显着的交叉反应。

结论:BCL10 是在术前细胞学/组织学背景下诊断胰腺腺泡细胞癌和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细胞癌的决定性标志物。

48-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中 PAX8 阳性、异常 p53 表达和 p16 阴性:病例报告和文献回顾

摘要: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 (PESCC) 是一种罕见的实体。由于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尚未完全确定,我们在此报告我们的经验和对该主题的文献回顾。一名 73 岁的未生育妇女因盆腔疼痛和阴道出血就诊。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鳞状分化浸润子宫肌层的癌。进行了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和选择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全子宫切除术。最终诊断为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伴 1 个淋巴结转移(IIIC1 期)。免疫组织化学证明肿瘤细胞对CK5/6、p63、CK7、PAX8、PTEN 和Cyclin D1 具有免疫反应性,在约 70% 的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的 p53 过表达和 Ki-67 反应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PAX2、WT1 和 p16 均为阴性。我们的病例是文献中第一个 PAX8 阳性 PESCC,强调了这种肿瘤的苗勒系统起源。该病例的异常 p53 表达证实了其在 PESCC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需要对大量病例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 PESCC 的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

49-BCOR 内部串联重复相关子宫肉瘤:扩大临床病理谱

摘要:

根据这些肿瘤分子特征,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变得更加精确。最近在少数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发现了 BCOR 内部串联重复 (ITD)。在这里,我们在一位十几岁的年轻女性身上展示了这个罕见实体的另一个案例。她出现月经过多并接受了 2 个子宫病变的切除术。肿瘤是一种梭形细胞肿瘤,由长束状细胞组成,具有低至中度细胞结构,轻度至中度细胞异型性,每 10 个高倍视野有多达 2 个有丝分裂象。未发现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周期蛋白 D1 在 > 50% 的肿瘤细胞中呈阳性,CD10 局部呈阳性,而 SMA、desmin、h-caldesmon 和 ALK1 呈阴性。BCOR ITD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随后的 Sanger 测序得到证实。BCOR ITD 子宫肉瘤的诊断线索包括患者年龄年轻、核特征一致以及细胞周期蛋白 D1 呈弥漫性阳性。这些特征应促使进一步的分子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这对预后很重要。

50-作为桥本甲状腺炎相关非典型的滤泡上皮异型增生:一系列91例标本研究

摘要:

滤泡上皮异型增生(FED)被描述为桥本甲状腺炎相关的非典型改变,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作为正常状态和癌症之间的一个界面,在广泛的疾病和癌变链中被描述。另一方面,炎症相关的异型性和癌发生也被广泛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大学医院病理科10年期间91例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研究人群包括68名女性和15名男性,年龄在22至86岁之间。术前细胞学诊断主要属于不确定类别,仅FED组的AUS/FLUS结果占优势(p=0.005),FED加相邻恶性肿瘤组的恶性和恶性可疑。在48.2%的病例中,手术决定与恶性肿瘤有关。病变大小为0.1-3.5mm,45.1%的病例为多灶性病变。免疫组化显示,67.5%的非典型细胞为cyclind1阳性,72.7%的非典型细胞为galectin-3,85.7%的非典型细胞为CK19,87.0%的非典型细胞为HBME-1。综上所述,FED被认为是炎症相关异型性和乳头状癌之间的致病联系,因此是桥本甲状腺炎(HT)中乳头状癌的癌前病变,因为本研究中36.1%的标本也含有乳头状癌。FED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特征与乳头状癌具有广泛的相似性。

图1 FED的微观特征示例。a两个不规则滤泡,细胞核密集,嵌入淋巴细胞浸润(苏木精和伊红染色,100) × 原始放大倍数)。b淋巴细胞浸润区有不规则形状的滤泡,细胞核密集(苏木素和伊红染色,100) × 原始放大倍数)。c不规则上皮细胞群的详细信息,有嗜酸细胞胞质变化、核增大和少量核沟(苏木素和伊红染色,200) × 原始放大倍数)。d不规则形状的滤泡,细胞核密集,呈深染(苏木素和伊红染色,200 × 原始放大倍数)

图2 FED病变中的免疫组化阳性:CyclinD1(200 × 原始放大倍数),b HBME-1(200 × 原始放大倍数),c CK19(200 × 原始放大倍数),d galectin-3(200 × 原始放大倍数)

51-甲状腺滤泡上皮异型增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增生前病变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

摘要:

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中,滤泡上皮细胞表现出类似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细胞学异型性。虽然反应性异型性在CLT感染的甲状腺实质中表现为弥漫性,但在形态上与周围实质不同的显微病灶并不少见,表现出更明显的细胞学和结构非典型性。这些小的不典型病变,我们称之为“滤泡上皮异型增生”(FED),在严重CLT病例中尤为突出,但缺乏侵袭性生长、乳头状结构或核内假包涵体。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意义,我们构建了70例CLT的组织芯片,包括形态正常的甲状腺、具有反应性异型性的甲状腺、FED、滤泡结节病(结节性增生或滤泡腺瘤)和PT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PTC(HBME-1、CK19、半连接蛋白-3和cyclin-D1)以及TTF-1、甲状腺球蛋白和p63。用自动图像分析软件对玻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免疫组化染色。FED病变中TTF-1和甲状腺球蛋白(50/50,100%)阳性,部分(13/50,26%)表达p63。HBME-1(43/50,86%)、CK19(48/50,96%)、galectin-3(20/50,40%)和CyclinD1(38/50,76%)与PTC相似。相比之下,正常甲状腺、反应性非典型性疾病和滤泡结节性疾病均为阴性,或至多表现为HBME-1、CK19和galectin-3的局灶性弱染色。本研究结果显示CLT存在非典型的微观病变,其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PTC相似,支持在严重慢性炎症背景下出现的PTC之前的癌前病变的概念。

52-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分子标记物在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乳头状癌样核改变的滤泡上皮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相关肿瘤标志物在桥本甲状腺炎(HT)滤泡上皮异型增生(FED)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3例PTC、18例HT伴FED和16例甲状腺周围良性组织CK 19、Galin-3、HBME-1、CD 56、claudin-1和NGAL的表达。我们的研究表明,在HT中,CK 19、GAL-3、HBME-1、Claudin-1和NGAL的表达仅局限于FED,而CD 56在FED和Hürthle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CK 19、Claudin-1和NGAL染色强度均较对照组降低,但明显高于癌旁良性甲状腺组织(均P<0.0125)。甲状腺癌旁组织与HT组相比,甲状腺癌旁组织与HT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均P>0.05)。结论:在HT中,FED可能是一种与PTC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两者在细胞学和免疫标记上存在重叠,提示HT患者在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下,部分滤泡上皮可能出现再生、增生、Hürthle细胞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发生恶性转化。因此,需要对桥本甲状腺炎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检查.

53-BRAF突变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相关乳头状甲状腺癌中不常见,在甲状腺非肿瘤性核异型性中不存在

摘要: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有流行病学关系。CLT中的滤泡上皮明显不典型,细胞学变化范围从嗜酸细胞形态到透明和重叠。在分子水平上,CLT和PTC之间的关联更具争议。为了进一步描述CLT的分子变化,本研究检测了27例CLT患者样本和28例CLT患者样本(12例常规乳头状癌、13例滤泡变体和3例高细胞变体)中的BRAF基因。对BRAF基因第15外显子进行显微切割、PCR和测序。在研究的病例中,只有两个显微镜下和两个临床大小的PTC发生BRAF突变(14%),BRAF突变并不常见。在CLT中任何具有非典型滤泡上皮的区域都没有BRAF突变的证据。这些数据表明BRAF是CLT背景下较不常见的肿瘤发生机制,并且BRAF突变在CLT非典型滤泡上皮中不存在。

54-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BRAF突变的临床意义

摘要:

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BRAFV600E突变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共存或不伴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可能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本研究对172例PTC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单侧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PTC的BRAFV600E突变检测,并于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进行了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172例患者中,BRAF突变130例(75.6%)。CLT阳性率为27.9%(48/172)。无CLT组BRAFV600E突变率显著增加(P=0.001)。与CLT和PTC共存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除BRAFV600E突变外,没有显着性相关。两组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CLT共存的临床病理因素无显着性差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