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火归元”和消渴汗证

 xiangzhihong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引火归元” 和消渴汗证★

王世伟… 徐宁

消渴汗证是指消渴病日 久不愈合并出现汗出异常之证, 其对应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自 主神经病变范畴, 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 60% [ 1] 。此病应属于中医的“消渴”“汗证” 范畴, 临床表现特点为: 糖尿病常见症状( 多饮、 多食、 多尿、消瘦) 同时伴有身热汗出异常之症, 常常为身体局部的大量汗出或少汗, 以头部、 颈部和前胸汗出较多、 四肢出现无汗或少汗现象, 汗出时间不固定等。近来笔者阅读相关中医经典文献,偶悟“引火归元”法所治之证与消渴汗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特点有相吻合之处, 故试阐述相关理论依据如下。

1… “引火归元” 法相关理论阐述

“引火归元” 亦被称为“引火归原” “引火归源”或“导龙入海”, 火为命门之火、 雷龙之火、 相火、虚火等。 元同源、 原, 指肾或命门。“引火归元” 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主要适用于治疗阴虚阳浮、虚火上炎等病证。 属于中医范畴中的反治法、 热因热用的方法。“引火归元” 理论思想萌芽于《内经》,起源于《伤寒杂病论》, 成熟于明清时期, 发展于近代 [ 2]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 反从其病。” 古代医家王冰在注释《内经》“甚者从之” 时提到“病之大甚者, 犹龙上也……其性者, 反常其理, 以火逐之”, 其中“以火逐之” 即是热药用于热症的观点, 亦被视为此法的萌芽。 张仲景治疗消渴证时多用的肾气丸、 还有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都被后代医家视为“引火归元“法的典型应用方剂。后张景岳将《内经》 的从治思想结合其“水火命门学说” 首次提出了“引火归源” 的概念, 并指出治疗原则为“壮水宜火等法”[ 3] 。 叶天士集诸家之所成, 将“引火归元” 理论进一步发展, 改变了先前只用肉桂、 附子才是引火归原的局面, 他主张“引火归原”, 因肾水不足, 虚火上炎, 用滋阴降火之法,少加热药为向导引火下行 [ 4] 。 近代医家也将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收到较好疗效。 笔者认为“引火归元” 法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拓新,理论和应用至今都已较为完善和成熟, 主要适应用于阴虚阳浮、 虚火上炎等临床病证上, 方药主要以大量滋阴药中佐以少量温热药以达到引火下行, 调和阴阳的目的, 是热因热用的典型治法, 体现了阴阳互根、 阴阳互用的中医治疗理念。

2… 消渴汗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2.1… 消渴病的病因 病机特点…

中医传统观念认为消渴的病因和遗传因素、 饮食不节、 劳倦内伤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主要为“阴虚为本, 燥热为表”, 病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临床表现主要为: 口干、多饮、 多食、 多尿、 消瘦等症。“阴虚燥热” 是其重要的病机基础。

2.2… 消渴汗证的病因 病机特点…

西医认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糖脂代谢紊乱, 血管受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也与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因素有相关性 [ 5] 。中医认为汗属阴液, 赖氧气蒸腾气化阴津而出, 是人体活动的正常代谢产物。 生理之汗, 是营卫和谐, 阴阳调和之象。 动时汗出, 静止或休息时汗止或少汗, 呈现一种汗出有时、 汗出有度的状态。

当机体的阴阳失调、 腠理开阖失司、 营卫不固时可导致机体排汗异常, 其病因可能与肝郁、 血瘀、 气虚、 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 [ 6] 。 而消渴汗证的病机是以消渴病的病机为基础, 日 久迁延变化所致。 结合消渴病人特点和汗出异常的临床特点表现, 笔者消渴汗证的病机主要是: 消渴病患者素体阴亏、 阴虚燥热、 病久阴精耗伤、 肾水不足不能上济, 虚火亢盛、 营卫不固、 腠理开阖失司而出现身热、 汗出异常, 汗出无时、汗出部位多以头面、颈部、前胸为主,四肢无汗或少汗、 亦有表现为上热下寒等症。 阴阳失调, 阴虚阳浮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3… “引火归元” 法和消渴汗证的相关性

消渴汗证在临床多表现为消渴病日 久, 素体阴亏, 阴阳失衡, 导致先天之火不在其位的一种虚阳亢奋的一种状态, 而出现腠理开阖失司, 身热汗出异常等表现。《素问· 调经论》 曰:“阴虚则内热。”张景岳谓: “阴虚发热,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引火归元” 属中医反治法范畴,其主要治疗阴虚阳浮、“虚火”“相火” 旺盛的病症。“引火归原” 的作用机理为阴阳” 互藏”“阴阳互根”。《景岳全书· 阴阳篇》 : “阴阳原同一气, 火为水之主, 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矣。 又言: ” 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 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引火归源, 纳气归肾”。 故笔者认为“引火归元” 法所治疗的病证和消渴汗证的病因病机有吻合之处, 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的的思路和原则。

4… 治疗

《景岳全书》 曰:“火之标在上, 而火之本则在下。 且火知就燥, 性极谓寒, 若使命门阴盛, 则元阳畏避, 而龙火无藏身之地, 故至游散不归, 而为烦热格阳等病, 凡善治此者, 惟从其性, 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 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 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引火归元” 法是中医治法之一, 适用于治疗阴虚阳浮、 虚火上炎等证。 方药中主要是在大量滋肾阴的药物中加入少量辛热或温阳的药物, 达到引热下行, 虚火下降, 阴阳平调的治疗目的, 属于中医范畴中的反治法、 热因热用方法, 其理论根基为阴阳互根互用。 古代医家均认为附子、 肉桂为“引火下行” 的要药, 此观点在各个本草学著作中不乏陈述。 经过后期医家的发展和突破, 此治疗方法又有所创新, 亦认为温热药巴戟天、 干姜等潜镇药磁石、 龙骨、 牡蛎等药亦有“引火下行” 的治疗作用 [ 7-9] 。 笔者认为根据消渴汗证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符合阴虚阳浮, 虚火上炎证型的可以采用“引火归元” 法治疗, 符合中医辨证思路, 为中医治疗此病拓展思路, 在用滋阴药物的同时佐以温阳药, 达到阴阳互根互用,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引火下行, 敛汗止汗的治疗目的。

5… 小结

西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但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 血管损伤,免疫机制有关, 治疗上多以改善糖脂代谢, 改善循环, 营养神经等方法为主, 临床效果不甚显著 [ 5] ,“引火归元” 法是中医从治之法之一, 其配伍特点为滋阴药中佐少量温阳药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其方法通过历代医家的理论突破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取得不错疗效 [ 7-9] ,故笔者认为可以将此方法应用于消渴汗证的治疗上, 其理论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 具有可行性;也希望此法能为医学同仁们治疗消渴汗证提供一定参考, 余管窥拙见, 还请同仁们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