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你吃出来的|喝粥真的养胃吗?老传统也有不对的时候

 知是派 2022-09-06 发布于北京

中国人历来非常讲究喝粥。缺衣少粮时喝粥,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粮食不够。现代人还喝粥,是为了什么呢?有人说好消化,养胃,我并不认同这句话。

过去经济不发达,大多数人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胃肠功能都不太好,吃不到肉不说,即便是吃粮食也是粗粮。因为那时候食品加工业还很落后,吃的米基本上是糙米,不好消化,所以在锅里熬煮时间长一些,成为糊糊状,能够更好消化食物。如果粥里再放点赤小豆、薏仁米、高粱等食物,那么营养价值肯定会高,但是这些五谷杂粮也不好消化,所以还要熬煮时间长才行。

米熬成粥的确减少了胃肠道消化的负担,但是不等于养胃。什么是营养?“营”的含义是“谋求”,“养”的含义是“养生”,“营养”就是“谋求养生”。

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使用的术语,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用现代科学语言具体描述“营养”可以说: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也就是说食物消化吸收了,目的是来构建身体结构,让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更加良好的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粥在锅里熬得烂烂的,的确减轻了人体胃肠道的消化负担,但这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修复人体、恢复人体健康。

大家都知道用进废退的道理,长期喝粥,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也会慢慢退化,于是永远要喝粥,不然消化不了,这么吃的结果并没有促进消化的过程,也没有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所以大家不要总停留在“熬”,看看食物到底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什么。

过去熬粥熬的是五谷杂粮,是全麦食品,而现在大多数人熬的是细粮。细粮熬成粥吸收得特别快,容易造成血糖波动。临床上调查糖尿病患者,十有八九爱喝粥。

当然,粥适合患者喝。

我们在医院里常常给患者熬粥,比如患者发高烧,消化能力差,不想吃东西,我们通过“熬煮”的方法,把小米、薏米熬成粥给患者喝;待病情稍微好转,我们再增加一些鸡蛋羹、蔬菜泥;再好一点儿,变成面片、馄饨、包子等软食,最后变成普食。

正常人就不要总把自己的饮食弄成患者饮食。

我去山东比较多,发现山东人早晨特别爱喝粥,中午或者晚上要吃一次面条,就是两顿都吃面条也不嫌烦,而且在正餐最后一定要上一碗面条来压轴。

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面条和粥,他们很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这里的传统习惯。”我只好耐心地跟他们讲:“过去的山东是农业大省,很穷。曾经很多人闯关东,那是不得已,背井离乡,只为不被饿死。如果每天能喝上粥、吃上面条,在那时就很幸福了。现在老百姓生活环境变了,还坚持过去的饮食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就都跟着来了,这种饮食不平衡如果不改变,慢病会越来越多。”

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饮食习惯的老传统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