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鱼里的方言音韵

 山人也 2022-09-09 发布于河南

斑鰶(jì),又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等,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360百科《斑鰶》

鰶,子例切,音祭。魚名。或作䱥。——第一道音韵题,出自《康熙字典》。鰶,䱥,二者同音同义?

䱥,并征例切,音制。又子例切,音祭。與鰶同。——第二道题,也出自《康熙字典》。䱥,音制,又音祭,尖音?团音?

鰶,从祭。祭,子例切。——第三道题,出自《说文解字》,祭,原属尖音。

祭,并子例切,音霁;又侧界切,侧卖切,并音债。——第四道题,出自《康熙字典》。尖音,团音,且不说。侧界切,亦可音债”?

第五道题,葫芦岛和锦州,为何管“斑鰶”叫“把齐”或“把脐”?诸如:

“把齐鱼,学名斑鰶,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老农《葫芦岛海域不容易区分的海鲜》(新浪博客 20130805)

“'池鱼’、'把脐’、'青皮子’、'葫芦片子’等为水面鱼,体扁平,喜集群。”——锦州日报社《锦州开海啦!这些海鲜的冷知识考考你是不是正宗的锦州人》(网易 20180903)

假设“鰶(jì)”能够变读为“齐(音)”;“斑”变读为“把”,在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看来,应属“去儿化讹变”。儿化音节“banr”与“bar”,在口语中趋同,去掉儿尾“r”时,选取“ban”或“ba”都不奇怪。因此,“把”,应为去掉儿尾之“斑”。

“鰶(jì)”,变读为“齐(音)”,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称其为符合“声母j与q与x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浸(qǐn/qìn/jìn),健(qiàn/jiàn),喜(qí/xǐ),笺(qiān/jiān),是这条规律下比较常见的字。

“斑儿(bǎnr/bǎr)鰶”之“鰶(qí)”,变读为“池(音)”或“磁(音)”,应属第六道题。诸如:

“……油扣、塔板尖、池鱼、梭鱼等种类较全。”——锦州日报《锦州迎来首个加长版休渔期—— 锦州吃货们的“口服”咋保障》(搜狐 20170512)

“葫芦岛的把齐鱼和锦州的池鱼有什么区别啊?”——百度葫芦岛吧(60.23.42.* 20100618)主题帖

磁鱼,出自拙文开头的360百科《斑鰶》

“鰶(qí)”,读作“池”或“磁”,有第一二三四题中尖团音可鉴。拙作《东北方言注疏》则称其符合“j、q、x与z、c、s分别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畦(chí)子,渍(jī)菜,傻里巴滋(jī),自(jì)个儿,胳肢(ji)窝,磨滞(ji),逊(sún/shún)样,孝顺(xin),是这条规律下比较常见的字。

        谨向网络图片作者表示谢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