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辣河套

 新用户62676dui 2022-09-12 发布于内蒙古

前些日子陪摄影人齐鸿雁到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拍辣椒,大开眼界。二道桥镇今年种了一万亩各式各样的辣椒,有青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四川人引以为荣的剁椒、朝天椒,形成产业。据说四川的土地已不适合种辣椒了,才瞄上了河套这块风水宝地。

都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河套地处祖国正北方,其实也与辣椒有不解之缘。

比如,走西口上来的晋陕人,吃酸粥抹油炸辣子。粥是金黄色的,辣椒是油红色的,绝配;卖羊杂碎是“碗大捞得稠,上头飘着油”,那层油,就是红红的辣椒油,看好吃香;陕坝面筋是名扬河套的风味小吃,但“没有辣油,掉头就走。”;河套人大瓮腌咸菜,有辣则香溢满家。

民国时期,河套人多以吃糜米酸粥为主。一户人家的温饱标准,先看有没有浆酸米的罐子,是大和小的区别。再看吃酸粥时,有没有油炸辣子,没有的就是穷人。说早年有山西河曲人家闺女找了对象,父亲跟去看男方家生活状态。回来后给老婆说的第一印象就是:光景还可以,浆酸米的罐子有两个,还有满满一钵子油辣子,吃酸粥可尽情抹。言外之意,没有油炸辣椒,就要扣掉一分。

人对辣椒的感受,一种是味觉诱惑,一种是视觉诱惑。

秋天在临河逛早市,各种新鲜蔬菜一溜摆开。不乏买辣椒的人,也是各有所好。辣椒品种,大的叫牛角辣,中的叫羊角辣,小的是朝天椒。有人买红,有人买绿,有人买不辣,有人买最辣,还有人边尝边买,一路尝过去,面不改色。

台湾作家林海音祖籍福建,典型南方人,但全家不吃辣。他的父亲说:辣子么补,两头秀夫。译作普通话即:辣子没补,两头受苦。文雅的表述,多有意思。

河套人对辣的表述是这样:葱辣鼻子蒜辣心,辣子辣得屁股疼。虽粗俗,也道出了不食辣者对辣椒的深仇大恨。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这是童年时代就听过的关于辣椒的小谜语。现在想起来,简单而哲理。

有些潮流不是恨辣的人能挡得住的,而是喜辣人欢天喜地迎来的。比如城镇里头,来自南方的麻辣烫及各种火锅,不知不觉遍布大街小巷,挑战着河套人的胃口。曾几何时,三五个文友,频繁出没于临河“辣的诱惑”、“五棵树”“川婆婆”等经济实惠的火锅店,以辣交友,借辣吹牛。

城里人买辣椒,三个五个买,吃不完放在冷藏,藏宝似的:庄户人家,摘回一蛇皮袋辣椒,细麻绳串了,一溜一溜挂在房檐下,这是最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摄影人来了,以为风景,大呼小叫,长枪短炮,“咔嚓咔嚓”。

汪曾祺文章写道,南方某地有一种辣椒,做汤时用线栓了吊在锅上面,汤滚后放下来涮一下,然后快速提起,提的慢了汤就辣的喝不成了。

我在村里住时,有一邻居大哥,家有懒猫,喜睡,不捉老鼠。据说从旧书得一偏方,给猫屁股抹了些许辣椒,这懒猫果然几夜不睡,家里老鼠消灭殆尽。

有南方朋友对我讲,河套人敦实厚道脾气好,大约与不嗜辣有关。他说河套人的小饭馆,家家都有免费的油炸辣椒,但食者甚少。还说湘西有家小饭馆,非辣不菜,迎面墙上有醒目标语:辣死不偿命!生死合同一般,吓人。

河套人不嗜辣喜辣。陕坝味道之一的“双庙蒜泥狠”辣酱,已经风靡大江南北,有北方“老干妈”之誉。敦实厚道的河套人把辣椒做成产业,真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据说河套将成为中国火锅底料及方便面菜料主要原料——青红椒、辣椒产地之一。

香辣河套,不止于美食。未来可期。(2022 中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