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师一日一得之临证取象(113)医案医话|内外兼治荨麻疹

 罾事物语 2022-09-15 发布于湖南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内外兼治荨麻疹

最近荨麻疹的病人特别多,有些严重的还到医院里住院。

8月26日,十堰当地有个女的,37岁,得荨麻疹两年多了,一到夏天浑身瘙痒,抓哪里哪里就起一大片,中医叫做风团。住院花了一万多也没治好,出院又吃了二十多天中药,效果也不好,每天都与痒疹作斗争。

病人双寸脉浮紧,舌苔薄白,舌质淡。

老师说,是不是冬天手脚容易发凉?她说,是啊,在被窝里都觉得凉。

老师说,不患风邪不去,而患风邪复来。你这是里阳不足,然后招来外面风寒,风寒束表,则脉浮紧,肌表血脉微循环不好。里阳不足,不能把表气宣发出去。所以你这个皮肤病,不单是上面的问题,中间化源不足,下面温煦失司,都出现了问题。单纯治皮肤,恐怕难以治好。

然后老师给她开了桂麻各半汤加味。方药为:

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炙甘草8克,附子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3剂。

然后又开了外洗方,就是上中下天地人洗剂:

薄荷、荆芥(上焦祛风表)、忍冬藤、青风藤(中焦通脉道)、艾叶、苦参、蛇床子(下焦除湿妙)各30克。3剂。

当时我们也以为这病恐怕没那么容易好,人家住院花了一万多也没治好,在外面也吃了近一个月的中药,还是老样子,就这几付汤方,内服加外洗,能否见效呢?

结果,病人8月30日过来复诊说,大夫,你这药和我以前吃的药完全不同啊,你这药喝着淡淡的,我以前吃的药很浓。

老师笑着说,淡者走肌表,浓者走肠道。淡者开上窍,浓者出下焦。

病人又说,大夫,这药太管用了。吃完我就觉得不怕风了,这药也不苦,特别是那个洗脚方,洗了就不痒了。这病折腾了我两年多,吃了这几付药,感觉改善很大。最起码没有以前痒得那么烦躁了,所以再来抓几付。

我们来看这个汤方,不管是内服还是外洗的,都是按照天、地、人的思路来开的。

人体的阳气化源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开宣于上焦。病人脉浮紧,荨麻疹病久不愈,如果不是中土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她这病不可能拖那么久。中土化源,又根于下焦温煦,病人冬天手足冰凉,下焦温煦不够,所以治疗思路需要上、中、下一气贯通。老师这个方子,就是用这三大思路。

从脉药对应图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汤方主要是从右路层层打上来的,是以走右路阳化气为主的。如图:

第一个思路是肾三药,附子、龙骨、牡蛎,把下焦命门温煦之火建立起来。附子能通行十二经,具有雄烈之火,但在龙骨、牡蛎的降伏下,变成少火,暖暖发出,具有生机,《黄帝内经》里叫“少火生气”。

第二个思路是桂枝汤。桂枝汤祛风解表力弱,而养营补充中焦力强,所以用它来补充中焦。阳气从下焦升发出来,然后得到中焦的补充,就更加雄壮有力。我们为何把桂枝汤放在中焦脾胃这点呢?当然它也可以放在左寸心脉那里,这是灵活的。因为古人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不管是解肌祛外邪,还是调和内阴阳,桂枝汤的前提都是把中焦气血生化起来,像姜、枣、草这些都是明显助中焦化生之源的。所以桂枝汤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其本源在中焦,其功用可以在上焦开发肌表。当我们用它来化源中焦时,就放在脾胃这个脉点。当我们用它来通心阳、开宣上焦时,就把它放在心那个脉点。这就是桂枝汤灵活的一面,左右路都吃得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桂枝汤放在群方之首。

第三个思路,麻黄、杏仁,一宣一降,把肺气打开,如果配上甘草,就是我们常说的肺三药。它们是一组药阵,能够直接开发于上焦,使浮紧的脉变缓,令肌表血液循环,真气流通,通畅无阻,则风团不再危害矣。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三个思路,从下焦、中焦、上焦层层把阳气打上来,阳气鼓舞起来,风寒之邪在肌表就留不住了。风为百病之长,阳虚不固密,它才有洞可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你制造出阳气,使它能够顺利化源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开宣于上焦时,这些邪风之气就无从入腠理了。

病人又问,我以后还要注意什么?

老师说,你这个是里虚招外风,风邪好治,但不好防,不怕风之不去,而怕风之再来。平时你要注意防风,不要坐卧在风口处,电风扇不要对着身体吹,空调房里不要呆太久。你这不是什么过敏,而是体虚过后,气血循环不好,郁滞在局部,给风邪可乘之机。后面还是要靠保护阳气来收尾。所以凉水要少碰,凉饮最好别喝。


相关外治法链接:

宣宾:慢性荨麻疹及小儿湿疹的治疗

易安: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

宣宾:穴位治疗手脚冰凉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公众号概不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