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传太极拳的修炼(3)——拳架的修炼(一)

 tjboyue 2022-09-15 发布于四川

拳架的修炼

乐传太极视此拳为修身明德、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修行载体,并将所传诸法列为,以心法第一,身法第二,练法第三。但是,既然是一种拳法,自然还要归结到练法上。

关于乐传太极拳的名称,仅仅是为了方便称谓的一个名称而已,并未标新立异,自立门户。而始终是以杨澄浦、李香远、董英杰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好武式太极拳(李传太极拳)为行拳载体。乐幻智先生曾说他未敢改动传下来的太极拳,盖因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都很完美了,不用做什么修正。所不同的是,经过乐传两代人潜心研习总结,在帮助习拳者如何加快分清太极拳的阴阳虚实,掌握开合、蓄发的要领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引入心法,使之成为修身的手段。

其中,在拳架的修炼方面最为突出正是由乐匋先生提出的“太极每式八势练习法”。

1、“八势”及其由来

太极拳家乐匋先生在其修拳七十年不辍,于太极拳颇有创益心得。太极拳“八势”是由乐先生承上启下所做《太极每式八势印合八卦演序表》,寓八卦爻象、五行、经脉、四季演化于拳术动作之中。合为擎、拢、黏、引、松、开、发、放八势,以对应于离、坤、兑、乾、坎、艮、震、巽八卦爻象。每势均明确拳式练法、练拳要点、拳形部位。此表的修成,以太极拳为载体,集中华文化核心体系的五行、八卦及中华医学的十四经脉于一炉,使太极拳术理论趋于完美,文武贯通而臻于大成境界。

2、八势要领概述

2.1、名称的解释

“每式”:在乐传太极拳中,一进一退为一式。如揽雀尾,左掤转换为退,掤为进,合为一式;捋为退,挤为进,合为一式;按则为进退各一为一式。退为蓄,进为发。

“势”:劲力的姿态、趋向。每式中,进为发、放、擎、拢,退为黏、引、松、开,共八势。

清李经纶《散放秘诀》“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使蓄。松开吾劲勿使屈,放时腰脚任端的。”已对四势有了详尽的说明,八势将太极拳招式更加细化,阐明内在劲道原理,可谓为习拳者之大方便。

《太极每式八势印合八卦演序表》(见下图)

文章图片1

2.2、《演序表》之八卦原理

《太极每式八势印合八卦演序表》是用文王后天八卦为基准的。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文章图片2

图解:脚踏八卦,前脚坤地为拢,踏阴鱼眼;后脚艮山为开,踏阳鱼眼。

《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这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邵子曰:“乾统三男于东北,坤统三女于西南,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坤、兑为阴”。

2.3、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原理解析

所谓太极,即是神气上始终保持一个微有些警惕和探索的清明,反映在身体上就是所说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身神合一就是百米跑“各就各位预备”到发令枪响之前的那个状态。这个状态在任何时间、任何状态都保持至少三分,就是太极状态。拳中要保持,不然不是太极拳,是健身操。保持住,然后“屈伸开合听自由”,到此可以说是“中成”了。

有动之意思但还未动之前为太极;动则为两仪,出、发、攻为阳,回、收、守为阴;于拳为蓄(阴)、发(阳),加攻-守、守-攻转换,为四象,擎、引、松、放循环往复,引、松为蓄为阴,放、擎为发为阳;擎、拢、粘、引、松、开、发、放为八卦,对应身体部位以及练法在表中可一一对应。

《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靠拢拳道的解释如下:

⑴ 帝出乎震

在拳为发,发从震出,足发身静,全身一致,内外相合,所以为“帝”,统领全身之谓。

⑵ 齐乎巽

在拳为放,放时身、手随劲而出,叫做齐,齐整画一。所谓“放时腰脚认端的”。

⑶ 相见乎离

在拳为擎,“攻”的成效是在向上掀起对方时显现,所以是相见;到达“攻”的最大值。

⑷ 致役乎坤

在拳为拢。役:戍边,也就是到了前面的边界,不能再向前了,所以收拢归中。

⑸ 说言乎兑

在拳为黏。说为悦,兑为秋,愉悦收获万物,开始进入阴收状态,轻松主动的开始由攻变为守。

⑹ 战乎乾

在拳为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乾为阳,处退守之阴境,阴阳交战。中华之武,靠强力对拼的状况几乎不会出现,破坏其均衡,找弱点、空档,避实击虚才是兵道、武道,所以在防守时开始启动制胜战略,即“战乎乾”。

⑺ 劳乎坎

在拳为松。“松开吾劲”。坎为阴之极,劳则是表示到达尽头,退守到极致,身心休息以待阳动升起,所以坎有一阳伏藏

⑻ 成言乎艮

在拳为开,“勿使屈”。成是完成,蓄劲完成,处于极度压缩状态,一个新开始的前夜,站稳了等待时机出发,所以为艮山,立直而不屈。

2.4、身体上中下爻的划分

身体分上中下三爻。

总体来说,手臂为上爻,躯干为中爻,腿脚为下爻。

手臂

手臂又可分三爻,手掌为上爻,小臂为中爻,上臂为下爻;手掌又可分三爻,手指为上爻,掌中为中爻,掌根为下爻;手指又可分三爻,指尖为上爻,中节为中爻,指根为下爻

躯干

胸部为上爻,腰为中爻,腹为下爻。

下肢

股骨为上爻,小腿为中爻,脚为下爻;脚,脚根为上爻,脚掌为中爻,脚趾为下爻;脚趾根节为上爻,趾尖为中爻,趾尖与地面接触为下爻。

2.5、上中下三爻的动作

⑴ 擎

为离卦,爻象为上下动中静,练法是手指、手、手臂、大腿、踝粘上拔高,眼光上挑,手指领上爻向上。同时脚趾上节要有力,上节有力则身体有含空的意味。

⑵ 拢

为坤卦,爻象为上中下俱静,练法是随上式松荡到前脚,归中,落于前脚掌鱼眼处,中爻主要是腹部拥上前,前出的上爻主要是手圈拢回来。松荡就是肘膝松。

⑶ 黏

为兑卦,爻象为上静中下动,练法是中下后撤,上爻动保持空间不动名为留连,转掌以保持手指不动,撑臂保持腕不动,弯背保持手臂少动,拱膝撑胯抓趾保持大腿少动,在保持手腕少动的同时完成身体的后撤预动作。

⑷ 引

为乾卦,爻象是上中下俱动。练法是上爻后退,中下随上爻一起后撤,身腿开始时在退方向的前面领动,然后手超过身腿为反荡。

⑸ 松

为坎卦,爻象是中动上下静。练法中爻(肘、腰、膝)提起来,膝盖提起则身体下浮,把耳朵竖直会使动作容易很多。这是一种包容所以要正面应对,所谓头荣正。

⑹ 开

为艮卦,爻象是上动中下静。练法身体上爻(手腕,手臂,大腿,脚根)都扬起来,在势张蓄足的同时打开力量前出的通道,以手为先所以手扫,开通道所以身开,要开到脚才为足,所以到踝趾。

⑺ 发

为震卦,爻象是下动上中静。练法是下爻主动,从下而上,足为第一先,然后是腿,大臂和手腕最后,所为足发身静,手要迟。

⑻ 放

为巽卦,爻象是上中动下静。练法是足踏实不动,腿做弓步的同时送出身、手,手掌的速度是因腿而 来的身体速度和手臂伸展速度的叠加,为股送臂出,为不影响动作的顺畅,要注意踝和颈不要紧张。

2.6、阴阳相济原理

乾(引)、坎(松)、艮(开)、震(发)为阳卦,但引、松、开为蓄,发(发式)为转换,蓄为阴;巽、离、坤、兑为阴卦,但放、擎、拢为发(蓄发之发),黏为转换,发(蓄发之发)为阳。阴阳卦象与太极蓄发之间相错于发式、黏式,此二式本身即具备内外表里的阴阳。

蓄发为环境,也就是总体势态,八势为具体表象,也就是行动个体;蓄是阴境但动作要为阳,也就是说退守的时候要主动,意在人前,先机先动,引进落空,先机靠黏式取得--表抗里退,得到战略空间,主动从容引人入伏;发(蓄发之发)为阳境但动作为阴,也就是攻击时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蓄势靠发式取得——外静内攻,抢先展开得强势,出其不意因地制宜。此为“阴阳相济”。

——详见《乐传太极与行功》

拳架是由擎、拢、粘、引、松、开、发、放八势入手,练的招熟后,则弥合擎、拢为擎(由进转准备退的向前上半弧),弥合粘、引为引(退前蓄势及退的向后下半弧),弥合松、开为松(由退转准备进的向后上半弧),弥合发、放为放(进前蓄势及进的向前直去),是为八卦转四象;对于杨式拳擎、松为蓄,引、发为发,是为两仪(杨式拳的蓄、发性质唯一但发的方向有向前向后之别);蓄发之间的那一线时机为太极,太极是将动未动、念存未发,人不可能常处于太极状态,人体应常处于蓄三分的状态。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