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翻译】天地并没有人的思维,所以没有仁慈之心,将世间万物都看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也应当效仿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其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是否就像为火炉鼓风的风箱?它内部看似空虚,其实并不匮乏,越是鼓动起来,内部的风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因为他说的话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 【精解】道学的基本理念是不争,是顺从自然法则,是治理者的无为或中庸。中庸之道,首倡者应该是老子,而不是孔子或其弟子。因为老子《道德经》中就说:“超越阴阳两极的边界,事物就会崩盘,不如坚守中庸,可以回旋有余。” 本章论述的是老子关于道体自身实在状态之性质的价值判断,这一点或许最能体现道家与儒家的根本差异。 道家、儒家虽然都认为“道”是一切万物存在的本原,但关于一切万物皆从其所“生”的本原性实在的自身性质及其价值意义的判断,二者并不相同。 儒家认为正是因为一切万物是由“道”生发,而“生发”一切万物的行为,便是最高的德行,因此儒家把天地本身的“生物不测”视为最高美德的体现,将“道”视为“善本身”“至善”。 ![]() 道家则认为“道”的自身实在状态,只不过是其本然性的、如其自身所是的一种状态而已,是“自然”。 既然是“自然”,那就不能用任何人为的方式去对它进行任何价值评定,因为人们关于价值的概念,不过是关于现象的相对价值的一种判别,而“道”的存在超越于现象的相对性,自然也超越于价值的相对性。 它无所谓善恶,所以天地也完全没有意志,对百姓也就不会有爱憎的区别,它不会因为你祭祀它就优待你,也不会因为你不祭祀它而伤害你。 ![]() 一切万物只有合乎“道”,便能长久存在;一切万物如果不合乎“道”,则必定会灭亡。 在老子看来,天地就如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的橐籥,看似虚空,却又源源不断,用之不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无为,持守冲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