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精解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原文叙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文章图片1

【翻译】统治者不能自作聪明,而应丢弃那些智巧,这样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统治者抛弃那些虚伪的仁义,人民就能够重新变的孝敬和慈爱。抛弃巧诈和趋利的思想,盗贼也就不会出现了。

以“圣智”“仁义”“巧利”作为治世的法则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并非人民内心的基本思想,所以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心中不该有的杂念和欲望。

文章图片2

【解析】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续,还是在讲老子的社会观,上一章是叙述大道废弃后的种种社会病态现象,这一章则是针对病态社会提出了治理的方案。

前文讲过,“”是没有善与不善的,它涵盖了价值世界中的一切相对价值形态,是浑沦圆具的价值大全,因此“仁义”“慈孝”等相对价值的出现,其实是远离“”的表现。

而任何对相对价值的倡导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事实上导致其“价值逆转”,使得某一相对价值翻转为它的相对面。而要想避免这种“价值逆转”的现象,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解相对价值,回到无善无不善的“”的朴素价值观。

文章图片3

所以老子才说,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获利百倍;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父慈子孝;抛弃机巧和功利,就不会有人去做盗贼。抛弃聪明智巧、抛弃仁义、抛弃机巧和功利都是在“拔本塞源”,也就有利于回归“道”的本原状态,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不过老子又认为,光是用抛弃聪明智巧、抛弃仁义、抛弃机巧和功利这三种否定相对价值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使用肯定正面的方法,即引导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简单而言,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遵循“”的思想来统治人民,这样才能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而人民也应该遵循“”的思想,这样才能使自己远离不必要的忧患。

文章图片4

在本章中,老子对前一章提到的社会弊病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并针对社会病态,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在前一章中,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此他在本章的开篇就点明“绝圣弃智”,这使人不免产生疑惑:“聪明睿智和巧言善辩乃人心所向,为何要杜绝和抛弃呢?”智慧是好东西,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

也就是说,如果将聪明才智用于为百姓服务,用于积善养德,那无疑是好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可一旦用到损人利己的事情上去,那将是十分可怕的,还不如没有智慧,因而老子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

老子认为“”“”容易滋生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做法,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由此可见,老子并非真正倡导愚民政策。

文章图片5

下德”的圣人借助法制,提出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享用这种文化造出的物质财富,而且这种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诱使他们对“奇物”产生欲望。这种文化乃是产生盗贼的原因。

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老于斥责统治者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大道是相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因为它对人民毫无益处。

所以,老子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一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老子的这一政治主张虽有些理想化成分,但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恢复人的目然平性,具有一定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