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三坟记》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象形文字本身即有造型的要求,所以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是美术家的工作,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这种象形文字就被称为篆书,甲骨文保留有非常明显的象形痕迹,笔划加减比较随意,因此还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此后的金文或称钟鼎铭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石鼓文一起合称为大篆,文字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字形及章法更趋规整,词汇增多,故可以有长篇铭文。直至秦朝一统天下后,李斯推行“书同文”,并彻底规范了篆书的写法,世称小篆。
图片

图片

篆书的装饰之美与自然之美从有篆书起就存在着,没有篆书的装饰之美,就没有篆书与其他书体的区别,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个性。而没有书篆中表现出的顺应毛笔书写的自然之美,篆书就会流入纯工艺化之中,篆书艺术的生命活力将会被淹没。清代以来的篆书艺术创作中,不同书家表现出对篆书的装饰性与自然性的不同把握分寸,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篆书形式与风格,留给后人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
图片

图片

唐太宗讲书法要求“冲和之气”,孙过庭《书谱》讲:“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是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导的审美观,从秦石刻小篆开始,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直到唐代的李阳冰及后来的徐铉,写篆书大体上是属于这种审美观,形成篆书和谐美的典型样式。唐代书法艺术一片灿烂辉煌,书家众多,书体皆备,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篆书这一古老的书体在唐代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书法史上称之为“中兴”,是汉、魏以后,出现的篆书发展高峰,并对后来篆书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李阳冰是唐代篆书书法的杰出代表,被评价为“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甚至被认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
图片

图片

小篆的历史最巅峰,大家都知道是秦代的李斯,到了唐代,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三坟记》,是李阳冰小篆的代表之作,此碑承李斯《峄山碑》笔法,用笔瘦劲婉转、结体匀称修长,曲中求直、圆中觉方,是小篆入门的极佳范本。在唐代篆书家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书家之一,他精通文字学,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此碑承秦代李斯《峄山碑》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用笔粗细圆匀,稳健自然,结体均衡对称,雍容婉曲。这周咱们就来学习唐代经典李阳冰篆书《三坟记》。

图片

图片

《三坟记》,唐李季卿(李适之之子)撰文,李阳冰书。叙述的是立碑人李季卿迁葬他三个哥哥的事情。唐大历二年(767)立。碑文两面刻,篆书,24行,行20字。原石早佚,宋时重刻,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图片

图片

在唐代篆书家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书家之一,他精通文字学,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此碑承秦代李斯《峄山碑》笔法,谓之'铁线描。'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用笔粗细圆匀,稳健自然,结体均衡对称,雍容婉曲。
图片
结体上力求俊丽,它打破了秦李斯小篆上密下疏的结体特点,转而为上下疏密均匀,别有情趣,这也是唐代书法讲求森严法度的体现。
图片

图片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庚子消夏记》)。
图片

图片

李阳冰的书法是以篆书而闻名的,他最初学秦朝的《峄山碑》,在用笔、结体上深爱秦小篆的影响。这块碑石上的字,笔笔中锋,线条瘦细而圆润,没有粗细变化,但遒劲有力,如同一根根铁丝。字体是长方形,结构往往上紧下松,字体左右对称、均衡,显得严谨庄重。
图片
李阳冰以篆书示人,留下的作品也多数为篆书作品,《城隍庙碑》、《三坟记》、《谦卦碑》为代表,《三坟记》文字我们看碑刻能看出,字形绝对不是方形,字与字之间有界格,界格比例大概是3:5,与《袁安碑》界格相近,字是左右相接,上下留空,这样的话他的字形横竖对比大概是3:4,也就是说李阳冰的《三坟记》字形也是偏长的。
图片

图片

绝对的对称在《三坟记》中是不存在的,看似对称的弧线仔细观察都有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拓本上是很难发现的,“尚”、“文”、“心”等等对称结构的字,无论是弧线还是曲线,都是有所细微变化的,这就是我们对《三坟记》细微观察发现的变化。
图片

图片

楷书、篆书极容易出现平行线的字体,都不可能绝对水平,很多字帖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影印出来的字帖却是平行的,这样的字帖对学习书法来说可以说是害人不浅的。我们发现《三坟记》碑刻字体,单纯的横线都有方向的表现,平行线不水平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有平行于水平线上下浮动的角度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在写行书的时候,极容易忽略古人的起笔、行笔调锋的动作,快速的书写丢掉了古人的角度变化,篆书也是一样,《三坟记》碑版字告诉你线的角度走向及变化。
图片
李阳冰(721或722~785或787),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历官上元县尉、缙云县令、当涂县令、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等,世称“李监”。工书,尤喜篆书,曾退居缙云,穷研篆法,达10年之久。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曾作《说文刊正》三十卷,后世不传。李阳冰与颜真卿交好,常为颜真卿所书碑刻篆额。当时书坛,对他的篆书成就即已给了极高的赞誉,甚至推尊为“有唐字宝”,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宋人同样服膺他的篆书,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阳冰篆书的艺术特点,唐人概括为“格峻”、“力猛”、“功备”,是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一座高峰。他传世的作品有《缙云县城隍庙记》、《拪先茔记》、《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创造性: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确实能传古代篆法的精神。
图片
李阳冰以书名留于后世。与唐代其他书法家不同的是,他不写楷、草,一心专攻篆书,且主要是攻李斯所创的小篆。唐人吕总在《续书评》中就说:“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记。”李冰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刻苦学书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唐人李肇的《国史补》中,就曾写到了李阳冰钻研篆书的执著。
图片

图片

一日,李阳冰在绛州游玩时,偶然得见一块碑刻,上面所刻篆书与古代篆书有明显不同。李阳冰惊喜不已,驻足欣赏,不知不觉中天色将晚。但他犹觉不足,就干脆睡在碑旁数日,细细研究,抚摩刻印。
图片
写小篆,难在笔力劲挺,更要讲求中锋的运用,布局的合宜。李阳冰的小篆画如铁线,曲直得宜,看似静水深流,实则春潮涌动。至晚年时,李阳冰在篆书造诣上已经达到了化境。所以宋人陈绎曾说:“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尝见其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
图片

图片

篆书其实就是官书,它更多地出现于祭典等国家庄重场合,所以以古朴、庄重、稳定、纵横有序为最大特点。《三坟记》服从了纵横有序的章法,但它在讲究工整之外,减弱了篆书的敦厚,一笔一画之间有一种昂扬的张力在外突。李阳冰守住了篆书之形,又能畅达情思,可谓唐篆第一人。
图片
李阳冰与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阳冰虽较李白年幼,但论辈份,他是李白的族叔。对于这位叔叔,李白曾赠送过他一首《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曰:“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初冬,李白正由金陵来当涂投奔时任县令的李阳冰。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时李白已是走到了人生失意的关口,且身患重病。李阳冰倾尽全力调理救治李白,为购买治病的名贵药材,他甚至变卖自己的字画。虽然李阳冰的篆书在当时十分有名气,但在战乱年月,这也不值钱了。李白的病日渐加重,病入膏肓,临终前,将自己的诗稿托付给李冰阳,请他编集作序。同年十一月的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在李阳冰的家中,唐代最耀眼的诗人陨落了。
图片
书写《三坟记》时李阳冰约五十岁,正是他篆书成熟期,其用笔圆转但绝不柔弱,似一位太极高手,看似动作缓慢,实则积聚着惊人的力量,确是得到了相斯笔法的精髓。他师法秦相而不拘泥,于结字上独出己意,变秦篆上密下疏之势为楷书式的匀称排布,变简古为雍容,变骨秀为雄秀,重振积弱已久的篆书雄风,展现出一派大唐气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释文:

先侍郎之子曰曜卿,字华,名世才也。宏毅乐易,机符朗彻。既冠,遭家不造,诸季种藐。植之以(阙一字)艺,博之以文行。始调秘书正字,授右卫骑曹,转新(阙一字)尉。豪猾未孚,立信以示之礼。浮窳未复,本仁以示之义。领长安尉,直京师浩穰,决贼曹繁剧,有立断焉。焯见焉,左迁普安郡户掾,赋古乐府廿四章,左史韦良嗣为之叙,文集十卷。
图片
(阙一字)卿字万,天骨琅琅,德(阙一字)文蔚。识度标迈,弱冠以明(阙一字)观国,莅鹿邑虞乡二尉。巍守崔公沔洎相国晋公(阙二字)甲科第之进等举之,尝游嵩少,夜闻山钟,赋云(阙二字)继也,洪炉沸鼎火半死,巨壑重林风稍止。无间(阙三字)未已词人珍之。转金城尉,曹无受谢,吏不敢(阙四字)卷行於世。
图片

图片

图片

(阙一字)卿字荣,宽栗柔立,於穆不瑕,起家拜灵昌主簿。己丑岁,小冢宰李公彭年尚其文翰,暑朝邑簿。时漆沮决溢,冯翊昏垫。酾渠楗英,股引脉散。下土为潮,上腴成赋。人到於令赖之,文集百一十二篇。
图片

图片

於戏!三英孝友,曾闵俦也。文学继(阙一字),业(王睿)碧产也。纯固含章,札梓材也。昊穹生德,宜受封福,仅逾强仕,以讲阴堂。未盈一纪,三坟相比。思其咎职,讯之逢占。占者邵权曰:霸陵故茔,葬不违禁,害于而家。岁摄提格,乃贞阳卜而祔大坟,三坟以东南为伯仲叔,貤之若雁行然。大历建元之明年,於斯刻石,恐夫溟海为陛,老沙防焉。
图片

图片

铁线篆用笔讲究圆润浑厚,笔划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其笔划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笔划要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关键要写出力度。
图片
结体上整字外形一般呈竖向长方形(比例3:2),讲究平衡对称,上紧下松。主要注意向背揖让、天覆地载、排叠包围、独体主次等关系。
图片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2、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图片

图片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3、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图片

图片

图片

章法上小篆一般讲究均匀疏朗,横竖对齐。

图片

学习小篆,绕不开“二李”,秦相李斯,唐代李阳冰。在有一定的理解和实践,打好基础之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小篆水平呢?显而易见,李阳冰的篆书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多的养分。
图片

图片

一,和《峄山碑》类似,《三坟记》字形仍是偏瘦长,但似乎在一些人眼中、手底下,三坟记字形是方的,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三坟记的这个特点造成的视觉误差——重心下沉,内部空间打开。
图片
左为《峄山碑》选字,右为《三坟记》选字,很明显,峄山碑重心高,腿长,中竖与两个弧线之间的空间收紧,显得“秀美”;三坟记重心降低,腿短,中竖与两个弧线之间的空间展开,整个字相较于峄山碑就显得稳健强壮一些。如果说前者体现了始皇帝的威严,则后者彰显了唐代的审美趣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三坟记》在外接多边形的处理上比《峄山碑》更丰富多变,这就使章法有了节奏感。
图片

图片

如“国”和“邑”二字,一胖一瘦对比强烈,我们在临写的时候要敢于去表达这种变化。这也是用峄山碑去创作总是很难,而用三坟记去创作表现手段更为丰富的原因所在。
图片
图片

三,《三坟记》在用笔上更为丰富

1,方圆并用,相比于峄山碑,三坟记在用笔上多了方笔,多了直线与直线的搭接:
图片

图片

图片

2,虚实搭接,三坟记在搭接处有微妙的虚实变化,这种似接非接,偶尔出现,会让人眼前一亮:
图片

图片

图片

3,制造不均衡,在空间分割上,并非处处追求对称一致,很多地方是显得比较自然的:
图片
4,微妙、多变的弧度,是难点,但也正好训练眼力、控笔能力。
图片

图片

书法审美的第一要素是线条,线条也是书法美的起源,“线条比色彩更具有审美性质”。中国书法与其说是汉字不如说是线条。
图片
视觉上,《三坟记》线条与《峄山碑》都是圆起圆收、粗细均匀、首尾一致、形如玉箸。这是“玉箸篆”名字的由来。
图片

图片

《峄山碑》与《三坟记》在线条上的不同点,最显著的是转折处的处理,如下图所示的“之”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之”字比较(左为《峄山碑》,右为《三坟记》)
图片
像《三坟记》“之”字右半边的这种线条方折的处理,在《峄山碑》中是没有的,而“之”字左半边的转折弧线也被李阳冰“截弯取直”,变成略带弧度的“直线”,书写起来无疑更加简便。
图片
李阳冰将“圆转”改为“方折”,应该是取法了汉篆,而且更进一步,将“直角”搭接改为“锐角”搭接。
图片
李阳冰为什么这么改造小篆线条?除了风格的追求,笔者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书写的便利!
图片
转折弧线的书写,一笔写的难度大于分笔搭接,而“直角”搭接处理难度通常又是大于“锐角”搭接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比了线条,我们再来看看《三坟记》的结构特点。其实从前面的线条对比图,也是结构的对比图,两者不可分割!
图片
图片

结体纵势而字形修长,这是所有小篆的特点。

《峄山碑》的结体“上紧下松”,字的重心偏上,下部的常常留作垂画的“篆引”空间。
图片
《三坟记》的结体相对均匀,重心下移。如下面的“石”字:
图片

图片

“石”字比较(左为《峄山碑》,右为《三坟记》)
图片
上图两个字的长度基本相同,但我们眼中,感觉右边的字形“更扁”、“更方”,这就是结字造成的错觉。
图片
由“具象”进入到“意象”,这也正是艺术审美的神奇之处。
图片
同样一个文字符号,线条的位置的变化,就能带来不同的感受。
图片
如果说,左边的字如同“西子临风”,右边的则是“贵妃安坐”。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习《三坟记》,能够掌握斯冰小篆“中锋行笔”的用笔方法,把握曲线的精准性与复杂结构的对称性,对于未来的大篆书写乃至行草书书写都有极大的帮助。
图片

图片

李阳冰《三坟记》小篆称“铁线篆”,与秦代李斯“玉箸篆”书写方式基本一致。书写要领概括有三:其一,毛笔不宜太大,以狼毫或者兼毫为佳。其二,行笔以中锋为主,概括为“逆锋起笔、平稳运笔、回锋收笔”几个过程。其三,《三坟记》点画主要有两类,一是直画,包括平画、直画和斜画;二为弧画,包含左右弧画和连贯的“S”、反“S”弧线及其他复合曲线等,此为该帖最为基础之点画,须细致观察、反复训练,直到了熟于心
图片

图片

行笔顺序,因个体书写差异较大,书写当以顺手为上。由于篆书讲究对称之美,笔顺可先写中间,后书两边。同时,针对符合曲线,初期当采取“化整为零”,分成几段来写,同时需要掌握“化逆锋为顺锋”之法,以确保线条“篆贵婉而通”与力度遒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归纳偏旁  分析结构

偏旁乃构成汉字较小部件,在同类合体汉字中重复出现,其位置、大小,乃至神韵,直接影响汉字的结构与美感。所以,有意识地去拆散汉字,归纳与积累众多偏旁部首,乃学书“出帖”之重要法门。许慎苦心积虑编纂《说文解字》,在对小篆形体结构深入分析之后,建立540个偏旁部首而统领9353个汉字,成为后世叩开篆书大门之金钥匙,可谓功不可没。不难看出,常用汉字有一部分偏旁部首使用频率较高,习书者当加强重点记忆,
图片

图片

《三坟记》中的偏旁部首,笔者将其编为七言顺口溜,“草木丝火金水走,女人点心刀口手,弓矢戈锥阜文斗,山月方言虫棉右”,不知能否助书友一臂之力(如图3)。
图片

图片

再者,不同书法风格面貌,之所以有别,除了线条差异之外,还在于其结构与众不同。因此,对偏旁与结构的理解与记忆,直接决定是否能“写像”原帖之关键所在。
图片
造型上,《三坟记》直画垂直,横画上拱,弧线婉转流畅。其偏旁形象独特。如:上下弧线向内收敛;“口字框”呈现顶平、脚圆、腰宽之“螳螂肚”造型;“止”字下部竖弯笔画概括为“弧”笔;“单人旁”造型婀娜;“子”字、“倝”字左边上部打破对称等。再者,《三坟记》部分字形处理,饶有新意。如“羽”字下方省为两撇;“时”字省“寸”;“种”字从“禾”从“中”;“识”字中间的“音”字上弧框处理为下弧框;“世”字形态屈曲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结构上,《三坟记》表现为体势灵动,在法度中体现变化,于和谐中兼有对比。其一,长宽比趋于黄金分割比例,修长而不瘦弱;其二,左右结构对称而不对等;其三,空间布白上下首尾力求均等;其四,注重装饰韵味,造型丰富,姿态窈窕。从《三坟记》“以”“有”“也”“公”“风”诸字中,不难体会其结体仪态,婀娜多姿如少女之形态,妙趣横生似顽童之嬉闹(如图5)
图片

图片

图片

体悟章法  把握风格

书法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等诸多关系之“奇妙经营”。明张绅于《书法通释》中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透过碑帖内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融合,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加之字中之布白、字间之布白与行篇之布白,使之疏密变化,和谐统一,营造出“无意于佳乃佳”之美感。
图片
从整体上看,《三坟记》雍容俨然、端庄严谨。通篇中间密致,四周疏朗,文字排列整齐不紊,加之首尾和段落间巧妙留白,全碑更显体势灵动而不失规矩和谐。琢磨《三坟记》,不难品读出李阳冰敢于打破前人之樊篱,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开瘦劲逸致,圆屈翩然之新风。
图片

图片

其既不囿于秦篆之方正有余而圆润不足,也有别于汉篆之过于圆媚而缺乏阳刚,造型规整凝重、整齐划一;线条劲挺、圆润流畅、结体纵向取势,于对称均衡中显示出秩序井然和有条不紊,既有秀美严谨之味,又具浑厚劲道之风,体现出“龙德之美”与“婉而通”之秀逸美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世间万物实难尽善尽美,小篆《三坟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欠缺与错误。比如“主”字中间当为一竖;“纯”字右侧之“屯”者,当从“一”从“屮”,而“屮”上部勿可减成一横;“阴”字右侧当从“今”从“云”,而“云”缺一横;“脉”字右侧为“反永”,其中部“人”字,不能分开成两段;“得”字右侧“贝”上多出一竖等。

图片

图片

《三坟记》瑕不掩瑜,书家面对经典,其欠缺与疏漏之处,当加以修正,使之臻于完善。勿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而贻笑大方。
图片
中国书法艺术在唐代宣告了“尚法”时期到来,李阳冰乃唐代篆书复兴之关键人物,其开创的“铁线篆”正是在大唐盛世社会秩序井然、法律制度健全、经济繁荣昌盛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脱胎而出。小篆《三坟记》堪称学习小篆之经典,对后代篆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清朝篆学成就斐然者众,诸如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邓石如、吴让之等,均以李阳冰小篆为范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些作品,看似波澜不惊,然而大海深处,还是暗流涌动,深沉之中有深情,这才是好作品。写静态的书法作品,微风细雨、喃喃细语甚至默默无语,同样有情感的温度。写静态篆书,如小篆,也要写出情趣。之所以全国展对小篆诟病,就是因为当代很多人没有将小篆的含情脉脉的细腻情感写出。小篆一定要写出“静中有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图片
写大篆时候,要“动中求静”,形散神不散,变化中有统一,既要有对比,对比又要书写的自然。一些人故做“墨色变化”,故意弄得笔画散乱,那些都是骗外行人的。“做”是可以的,但是要做得合情合理,崇尚自然,即“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那种刻意为之的“做”,矫揉造作、扭捏作态,总非大家气象。虚实、浓淡要有自然之态,自然变化的过程,不要突兀,才是我们追求的,这是我们创作临摹之中需要体悟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习篆书,都是从秦小篆入手的。因为小篆比较规整,它是长线条。一根线磨炼了书家一生的心性。线条美是线条流动之韵律,也是人的心灵图画,书法审美中的“屋漏痕”“锥画沙”都是由篆书确立了中锋用笔规则而形成的。一开始写小篆的时候,先用力,通过蓄力发力以强其骨,将长线条写出它的掷地有声来,将来就能“化百炼钢如绕指柔”,具有柔韧之美。早年苦练线条,后面才能变化。既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又能弹跳腾跃,厚重而灵动,沉着而潇洒。
图片

图片

在学习、创作中,要避免走独木桥。既要写主流的东西,但是这种主流的东西要写出你的理解,大同中一定要有小异,即孙过庭《书谱》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图片

图片

内容上,太常见的陈词滥调的内容要避开。提倡自作诗文,但也要量力而行。在十二届国展中,有些自作诗文,虽然书法进入终评,但因文辞鄙俗,被拿下了。若文辞写得好的,当然是锦上添花,但若不擅此道不要勉强,这个需要量力而行。
图片
一定要有精品意识。最起码的找个装裱师把作品压平展,纸边裁剪齐整。包括印泥的颜色和印章的盖法,宁缺毋滥,钤印也要认真讲究,要盖得清晰,上好的印泥会有立体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完整的书法作品并不仅仅是着墨处的笔画和结构,“计白当黑”,笔墨之外的留白,也都是作品的组成部分,都影响着自己的风格呈现凸显,包括作品天地留空大小,纸边是齐整还是毛糙等等,所以需要有大章法意识和精品意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钤印,疏密,布局都是需要动脑筋。在创作之前,就要有些设计。要有腹稿,胸有成竹,而且要打小稿。但是这种设计又不能有做作的感觉。在创作前,先将文字和字形搞好之外,闭目养神,默坐静思,想象一下,怎样起首,写到某处时,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疏密对比,如果收拢统一,心理都要有一个大局意识。选定一个内容,反复打造,做到有备而来。具有精品意识的创作,要致广大、尽精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远观见势,尽看见质。
图片

图片

图片

艺无止境。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于篆书书体继续探索的同时,其在隶书、行书上也要去深入学习。这周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谢谢。晚安,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