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随感】“灶台”人生 ||蒋祥明

 一犁_书馆 2022-09-26 发布于江苏


与灶台结缘,应该是我年少时。我在农村长大,那时,家人出门劳动,八九岁的我就站在与我身高一般的灶台前做起了饭菜,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食材寥寥,大多取材于田间地头,但做菜从不胡乱将就,哪怕是炒个青菜,也力求有滋有味。
后来,我外出求学。又过了几年,结婚生子。因为家人,与灶台的缘分再次续上。
结婚头几年,与岳父母一块儿生活。二老待人热忱,岳母是做菜高手,人来客往,她都会准备一桌精致的淮扬菜款待。我老家在江南水乡,菜的口味基本偏甜,母亲甚至连烧汤都要放些糖,为此爱人跟我第一次回家时吃上这样的菜,很不习惯。与此相比,淮扬菜的口味十分丰富,偏于温和,更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离淮近三十年,常念想起一些淮扬名菜,比如经典菜肴软兜长鱼。转徙他乡,也吃过一些炒长鱼,但总品不出淮安软兜长鱼的味道。自己也尝试着做过,却依然没有记忆中软兜长鱼的品质。其间也曾几次重回故地,心有所仪,无奈来去匆匆,终未与之邂逅。大学毕业四十年聚会,见餐桌上的这道名菜,顿时来了精神,同学知意,顺手夹了几根递我盘中。赏其形,如孩肚兜,色质乌亮;品其味,质地醇绵,鲜滑肉嫩。其实,如此佳肴是需慢慢品味的,可我也顾不得斯文了,又夹过几筷,大快朵颐起来。当年,就是这一道道淮扬名菜,打开了我味蕾新世界的大门。

岳母在灶台做菜,我通常在一旁打打下手,原本就对做菜有兴趣,在帮忙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岳母烹饪技法,时间久了,也就学到了些门道,慢慢地也可以自己上手了。
后来,因工作调动,离开老人,从此开始了小家庭的独立生活。强将手下无弱兵,我妻子其实也深得岳母做菜的真传,但她工作较忙,又有一些别的家务事,我就站上灶台做起了饭菜,这一站就是几十年。
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说来简单,其实也有些门道。平时,从食材搭配、刀工练习、口味琢磨等着手,煎炒蒸炸,虽然做的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但有自己的讲究。
就比如最常见的炒肉丝、炒肉片,被女儿列为最爱吃的菜。能把平淡无奇的一道菜,做成女儿最爱吃的美味,着实也不容易。首先,会把前期工作做足,食材备好,切好;配菜也有讲究,片对片,丝对丝,丁对丁,块对块;下锅前一刻钟,把切好的肉放入生姜沫、葱花、料酒、白糖、胡椒粉和生抽酱油等调料,不断用手揉捏,直至肉有黏性,说明已经入味了;紧接着就是爆炒,通常是先将配菜放锅里走下盛起,然后重油下锅,热锅冷油,将肉炒至七成,再将配菜下锅翻炒几下即可起锅装盘。要使肉质嫩爽,其中火候掌控全凭自己几十年在灶台练就的感觉。苏轼在讲他制作自己的名菜“东坡肉”时说“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也强调了火候的关键作用。同样的食材配料,同样的烹饪流程,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大相径庭,诀窍就在这“火候”二字上。

灶台站长了,练就了自己做菜快的特点。中午回家做饭,能支配的时间有限,用半小时左右就把一荤一素一汤做好,保证孩子吃得营养健康,还不耽误学习、休息,对此学校的同事们也深有同感。早些年,漂亮的女同事会在面前现出娇态叫我露两手,为寻得芳心,有时也会邀上些同事在家小聚。我也就不藏掖自己的手艺,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忙出两大桌菜。从冷盘、小炒到烧煮的大菜,做好统筹,我会把菜都配好、切好,然后开始做需要炖煮的菜,这类菜都入锅以后,准备凉菜,摆盘上桌以后,再开始炒菜,保证每一类菜处于最佳品尝时间。女同事菜是吃了,或有美言,但我可错过春天,枉为人生了。
也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大概二十多年前,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午饭招待安排在学校食堂。食堂厨师有事回家,这急坏了校领导,无奈,叫上我去操弄。也算是赶鸭子上架,两小时不到,十多个菜,配菜,动刀,下锅烹制,一气呵成,那些食遍天下的老饕们似乎还比较满意。
后来很多年,除了家庭做菜外,为职校和普中编写校本教材《泰州美食》,并把灶台移到了教室,给学生上起了美食课。运用自己的烹饪经验,理论结合实际,从美食与文化、中国美食的基本特征等讲开,介绍地方美食,受到学校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女儿称我是“准大厨”。站灶台,是我坚持多年并且乐意为之的事情。平时工作也辛劳,可再忙也要挤出时间,为家人做饭菜。一年到头,除了必要的应酬,我家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也几乎很少在外买些熟食回家,每个菜几乎都是买来原材料亲为。女儿成家后,单位都有食堂,但中午还是会来家蹭饭。妻子早我退休,空闲时间多了,可家人还是更希望由我来掌勺,平时和妻子都会商量好第二天吃的菜,主要依据孩子们的口味作安排。我下班之前,妻子会将各种食材买好,洗好,切好,等我到家以后再调味下锅。如果是做酸菜鱼这样的大菜,她还会将鱼片片好。这么多年了,我没有因为站灶台做厨子抱怨过,也许最开始做菜是我的兴趣,而如今则成了我对家人的一种责任。

我想,居家生活,给自己做菜是一种享受,给家人做菜是一种幸福。尽管粗茶淡饭,一家人围坐一起,享受色香味形外,它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家庭的愉悦感。我体谅家人的辛苦,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为他们制作可口的饭菜,他们品尝以后也能给予我一种肯定,其中有的是满满的幸福感。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去外面吃或者叫外卖,尤其是年轻人,觉得怎么方便怎么来,很少会在下厨这方面花时间。我想,如此饮食,即便不考虑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淡化了家的感觉,实在令人惋惜。我坚持站灶台,享受创造美食的过程。看着自己做好的饭菜,有着一切尽在掌控,从而完成一个又一个伟大作品的成就感;听着碗筷碰撞的声音,更感受着一家子围聚一桌其乐融融的氛围,和孩子们唠家常,谈工作,陶醉在家的温馨和人间的真情里。
有亲朋怂恿,开个小馆吧。外孙女也凑热闹,给起了个“大拇指家常菜馆”的店名,并拿起画笔,在画板上画出她心目中小馆的样子,特别画了个大拇指作为装饰。嗨,你也别说,这馆名,这绘画,真有些创意,倘若真以此名开个小馆,还真能顾客盈门呢。上了年纪,小馆开不成了,但这也让我感受着生活的些许乐趣。
男人围着灶台转,总会被贴上“没出息”的标签。辛劳一生,碌碌无为,才知岁月蹉跎。讲台上站了四十年,书没教出名堂来,落个民间“准大厨”之名,这让我怀疑起人生了。席慕蓉说,人生就是一场阴差阳错。或许我的职业就应该选择站灶台,但那可由不得我呀,要不然,真以做菜谋生,“大厨”前的“准”字恐怕可以去掉了吧。一切都错过了,我想,错过的只是些浮名罢了。
有人说,“君子远庖厨”。倘如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岂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在这些年里,我与灶台厮守,一口锅,一把铲,一家人,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瓢一饮,一粥一饭,油盐酱醋,感受着锅碗瓢盆奏出的交响曲的美妙。此中成就的,不仅是美食及饮食文化的传承,还有生活的闲情逸致以及亲情的延续。生活要有诗与远方,还要有灶台散发的烟火气。人最需要的,不一定都是金玉满堂、山珍海味,更多的是一个荷包蛋,一盘炒肉丝,一碗阳春面。灶台烟火气,有生活的温度,有家的味道,演绎着人生的一切美好。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