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永正医案:懒是一种病,得治

 罾事物语 2022-09-27 发布于湖南

懒是一种病,得治

中医执业医师:宋永正

说到懒,就想起正在治疗的一个很特别的案例。

辽宁女孩,姓张,31岁,一米七的个子,漂漂亮亮,但疾病缠身。8岁时曾经头发全白(后来又变黑);从20多岁起腿沉,困倦乏力,感觉被人打了一样;梦游,睡了觉能与房子里的人说话,醒后却一无所知;尿不尽;大便也擦不净,裤子上总是有大便;过敏性鼻炎……如此糟糕的身体,让她很不自信,不敢与人谈恋爱。深受疾病折磨,偏被别人说成很懒,她难受极了。

816日给她开第一次方至今,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理,她过敏性鼻炎好了,各个方面都在好转,人也有力气了。没有人说她懒了,她很开心,感觉上帝又为她打开了窗户,生活充满了希望。

和上面案例一样,“懒”字,经常被扣在一些人头上,比如懒汉、懒婆娘、懒娃、懒媳妇、懒人……而且与品格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讨喜欢的标签。小孩则经常因此挨批挨骂,还要反反复复接受思想教育。但很多懒娃没有因为细致而耐心的教育而变得勤快。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懒”是疾病,与品格无关,不需教育,最需要的是对证施治的药物。

关于懒是疾病,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太阴阳明论篇中,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冿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四肢需要气血滋养,胃肠将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化为气血,需要脾脏的传输转运。若脾生病了,传输转运不力,身体的肌肉筋骨得不到充足的气血,就会浑身无力。

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就是说,脾病,就喜欢睡懒觉,不喜欢动,手脚没力气,做事拖拉,还经常便溏或拉肚子。

对于胃口好,只是四肢困重,腹胀便溏的。李东垣说,此湿胜(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而湿重),平胃散治之。

有湿热互结湿重于热的,肢体倦怠、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此脾脏内伤,湿饮停聚,与客邪内外相引,三仁汤治之。

有脾胃虚寒,既纳食差,食后又腹胀,困倦乏力,又特别容易出汗的。黄芪建中汤治之。

有困倦乏力、腹胀便溏、特别怕冷、又小便清冷的,此脾肾阳虚,附中理中汤治之。

有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苔淡白的,此脾胃气虚,四君汤主之。

因脾病而 “懒”的情况还有很多,临床用药需要辨证施治。

亦有与脾无关却也懒洋洋整天打不起精神的,尤其在被称为“懒婆娘”、“懒媳妇”的女性身上表现较多,可能是血虚导致。脾胃不好,水谷精微运化无权固然会血虚,但生产大出血、刮宫、多次流产、腺肌症,会导致身体血虚。痔疮长期出血而不顾,也会导致血虚。这类病人的治疗,我在《宋永正医案:从病根子上治月经拖尾》、《宋永正医案:腺肌症的中医疗法》中有详细讲述。

病在脾,是病在里。还有一种“懒”病与里无关,关乎外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这一条讲的是伤寒直中少阴,病人脉沉细,就喜欢躺着,懒洋洋的困倦无力。此病发于阴,无热恶寒,因为不发烧,往往不被当作感冒,被当成了“懒”。明明生了病,难受得很,却还背上个“懒”名,真是冤枉。这类病人以身体虚弱者和老人居多,用附子汤治。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公众号概不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