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之三)

 倚窗听雨近黄昏 2022-09-28 发布于重庆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之三)

立象以尽意

情动而辞发

 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彭才华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一)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二)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三)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四)

王崧舟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解读(一)

王崧舟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解读(二)

王崧舟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解读(三)

王崧舟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解读(四)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之一)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之二)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之三)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之四)

王崧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之一)

王崧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之二)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阅读)

三、路径与策略:

在审美语言实践中习得审美语言

2022年版课标从三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

第一条教学提示

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第三学段“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第四学段“光辉历程”“精忠报国”“社会万花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这条提示强调了主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需要打破原来单篇教学的习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在主题情境中展开教学。本任务群的主题情境,既要避免纯粹按照文学知识来设计,如作者、文体、题材、朝代、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叙事角度、结构线索等;也要防止简单按照文学类型来安排,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而是要以统摄性更强、涵盖面更广的学习项目作为主题,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文学知识与类型、语文要素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贯穿始终的任务情境。如围绕“英雄赞歌”这个主题,确立“我为英雄唱赞歌”这一学习项目,并创设如下学习情境:聆听英雄赞歌,体会作家笔下革命英雄的形象与精神,编写“十大革命英雄榜”;谱写英雄赞歌,选择自己最崇拜的一位革命英雄,将英雄事迹和精神写成一首歌词;高唱英雄赞歌,在音乐教师的帮助下,为自己的歌词谱曲或找曲,举行英雄歌曲原创音乐会。这样的主题情境,使单元学习的价值、目标、内容、方式更加清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也更具有学习驱动力和吸引力。

第二条教学提示

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这条提示凸显了整合的学习路径与方式。就文学阅读而言,强调整合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在整合学习中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就创意表达而言,鼓励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如笔记、海报、四格图文、脚本、连环画、思维导图、有声文、微博、微信公号文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完整学习而言,同样需要关注相互之间的整合,文学阅读通过创意表达来检验、展示、鉴赏学习的收获,创意表达从文学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思维含量,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影响力和创造力。如积累梳理有关李白的一组诗歌教学,以“所有的送别诗都是表达惜别之情吗”为学习情境,引入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送别诗作为主题探究内容,带领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等角度切入,感受送别诗不同的情感色彩,进而体悟李白强烈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这一文学阅读过程中,不仅涉及情韵朗读、配乐诵读等常见的古诗教学方法,还引入表格梳理、诗图配伍等较为理性的梳理形式,甚至还有情景剧表演、唐诗素描等极富创意色彩的呈现手段,充分体现出文学阅读整合性的特征。

第三条教学提示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一学段关注阅读兴趣,通过朗读和想象等,侧重考察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第二学段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察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这条提示明确了评价标准与重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评价,必须侧重于过程性表现。所谓过程性表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状态、语言运用水平、思维能力程度、审美创造品位。相对于终结性表现,过程性表现更加关注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评价方式的动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评价过程的情境性。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而言,无论哪个学段,都必须以“文学审美素养”作为评价重点,既有别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也区别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其中,第一学段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感受,第二学段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解,第三学段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领悟和审美鉴赏,各个学段都需要同时关注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但具体内涵和要求要注意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和梯度性。总之,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评价,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好高骛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成学生文学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