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上)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7 发布于甘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并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学习内容及教学建议作了专门阐述,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自诞生以来首次以单列形式明确了文学活动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与要求。

一、内涵与价值:为审美学语文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与定位,2022 年版课标这样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本任务群的课程意义和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根本意义在于为美好人性奠基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形式,之所以被人类选中,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人性的净化与升华。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文学正是以其鲜明的审美特性在净化与升华人性方面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毫无疑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它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以及优美、典范的语言,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的人性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在立德树人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正是通过它的审美内容和形式发挥着独特的、具有奠基性质的作用。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有助于全面提升语言运用素养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智力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语言代表了一个民族最高的语言成就,是民族共同语中的皇冠。相较于其他语言类型,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和表现力是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使用一切修辞手法,文学积极的修辞态度和语言的神奇魅力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无疑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言审美品质、增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文学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根本。因为,文学语言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文学具有文化传承、语言教育、社会认知、审美熏陶等多重功能。首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传统,文学创作必然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质,阅读与欣赏本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阅读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其次,通过文学阅读,可以在文学作品构成的情景中超越时空限制,认识多样社会,理解不同人生,从而获得对世界的间接经验和认知。再次,文学饱含了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在阅读过程中,分享作者的认识与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自然会受到思想启迪与情感熏陶。最后,文学作为审美活动,作家在写作时总会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富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艺术表达具有强大的审美力。因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有助于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本次 2022 年版课标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独立的任务群设置,并提出专门的任务与要求。这意味着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独立确立。随着该任务群的开启,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将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区别开来,对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鉴赏力和创造力将发挥更大作用。

二、目标与内容:侧重于发展审美语言素养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贯穿各个学段,其内容与要求螺旋发展,是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分析2022年版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包含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部分。

在“文学阅读”方面,2022 年版课标对目标、范围、文体等方面作了具体描述,这样的安排视角丰富,不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发现自我,也了解历史、关注社会;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既有正确、健康的价值引领,也能真诚、切实地贴近儿童,最终以文学阅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创意表达”方面,2022 年版课标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第二学段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第三学段则是“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运用细节刻画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等。这样螺旋递进的要求,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也符合语言表达能力的一般发展规律。

当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丰富的“文学阅读”是“创意表达”的基础,“创意表达”的经验又可提高文学阅读的质量,两者形成输入与输出、吸收与表达的关系,且在相互回馈中螺旋提升。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内容主题来看,各学段均包含了“革命文化”“人与自然”“儿童文学”等主题,第三学段还补充了“人与社会”主题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现列表作如下梳理: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主题与内容分析

学段

学习主题与内容

主题

文学阅读

创意表达

第一学段

革命文化

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

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人与自然

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

儿童文学

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 画 书, 体 会 童 真 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第二学段

革命文化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

人与自然

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儿童文学

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

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

第三学段

革命文化

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 品 等, 感 受 革 命 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

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

人与自然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儿童文学

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

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刻画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人与社会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

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 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

分析以上学习内容安排,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注重层次性,学段要求螺旋上升。如在文学阅读方面,第一学段要求“阅读并学习讲述”,显然,这里的“讲述”属于起步阶段,要求是初步的;第二学段则要求“阅读并讲述”,这时的“讲述”已经属于基本习得水平,要求有所提升;再到第三学段,要求变为“阅读、欣赏”“讲述、评析”,这就有了批判性思维的含量,属于高阶思维的要求。总之,随着学段的提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也在逐步递进。

2. 注重关联性,阅读与表达交织共进。如“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之间,就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一方面,在主题内容上,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都紧扣儿童文学,强调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美好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显然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这是创编儿童诗和有趣故事的关键能力,而围绕儿童诗和有趣故事的创意表达,则能反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加深其对作品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体认。

3. 注重实践性,在读写中提升素养。本任务群在内容表述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内容安排冠以“学习”二字,本身就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理念;其次,在具体要求中,“阅读”“学习讲述”“诵读”“感知”“欣赏”“创编”“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学习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等行为动词,均从学生角度,直接提出具体的语文操作性要求,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落到实处。

4. 注重主体性,高扬个体生命价值。“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学习运用细节刻画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在创意表达上,学习内容多次强调学生“自己”,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尝试,交流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验,描述自己的故事等,充分体现了创意表达的主体性特征,反映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本任务群中,“革命文化”类的文学作品被首先提出,且一以贯之地安排在各个学段中。这一设置,鲜明地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的理念。“革命文化”教育既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构成,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就内容构成而言,“革命文化”教育有其特殊的政治性和权威性;就育人载体而言,“革命文化”教育又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主体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革命文化”教育在凝聚信仰、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在教育载体上全维度推进,在教育机制上多策略赋能,最终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学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和滋养。

三、路径与策略:在审美语言实践中习得审美语言

2022 年版课标从三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

第一条教学提示

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第三学段“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第四学段“光辉历程”“精忠报国”“社会万花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这条提示强调了主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需要打破原来单篇教学的习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在主题情境中展开教学。本任务群的主题情境,既要避免纯粹按照文学知识来设计,如作者、文体、题材、朝代、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叙事角度、结构线索等;也要防止简单按照文学类型来安排,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而是要以统摄性更强、涵盖面更广的学习项目作为主题,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文学知识与类型、语文要素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贯穿始终的任务情境。如围绕“英雄赞歌”这个主题,确立“我为英雄唱赞歌”这一学习项目,并创设如下学习情境:聆听英雄赞歌,体会作家笔下革命英雄的形象与精神,编写“十大革命英雄榜”;谱写英雄赞歌,选择自己最崇拜的一位革命英雄,将英雄事迹和精神写成一首歌词;高唱英雄赞歌,在音乐教师的帮助下,为自己的歌词谱曲或找曲,举行英雄歌曲原创音乐会。这样的主题情境,使单元学习的价值、目标、内容、方式更加清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也更具有学习驱动力和吸引力。

第二条教学提示

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 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这条提示凸显了整合的学习路径与方式。就文学阅读而言,强调整合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在整合学习中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就创意表达而言,鼓励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如笔记、海报、四格图文、脚本、连环画、思维导图、有声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完整学习而言,同样需要关注相互之间的整合,文学阅读通过创意表达来检验、展示、鉴赏学习的收获,创意表达从文学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思维含量,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影响力和创造力。如积累梳理有关李白的一组诗歌教学,以“所有的送别诗都是表达惜别之情吗”为学习情境,引入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送别诗作为主题探究内容,带领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等角度切入,感受送别诗不同的情感色彩,进而体悟李白强烈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这一文学阅读过程中,不仅涉及情韵朗读、配乐诵读等常见的古诗教学方法,还引入表格梳理、诗图配伍等较为理性的梳理形式,甚至还有情景剧表演、唐诗素描等极富创意色彩的呈现手段,充分体现出文学阅读整合性的特征。

第三条教学提示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一学段关注阅读兴趣,通过朗读和想象等,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第二学段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这条提示明确了评价标准与重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评价,必须侧重于过程性表现。所谓过程性表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状态、语言运用水平、思维能力程度、审美创造品位。相对于终结性表现,过程性表现更加关注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评价方式的动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评价过程的情境性。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而言,无论哪个学段,都必须以“文学审美素养”作为评价重点,既有别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也区别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其中,第一学段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感受,第二学段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解,第三学段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领悟和审美鉴赏,各个学段都需要同时关注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但具体内涵和要求要注意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和梯度性。总之,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评价,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好高骛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成学生文学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完待续) 

图片

欢迎扫码选购小学刊各类产品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