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6条条文·烦汗而解)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8月11号,8月11号,现在是晚上的八点半,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大家讲的伤寒论。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苏东坡的一首临江仙来作为开篇的诗词,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说他开篇的第一句,一别都门三改火,他有火字,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16条条文里面,因火为邪有那么一点联系,虽然有点联系了,但是苏东坡在临江仙这首词里面的这个火并非真的是火。 因为古代,是钻木取火,四季更换,用不同的木材来钻木取火,那么这里用改火这两个字是代指年度的更替。 说白了,三改火就是三年了,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已经三年了,一别都门三改火。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三年,远涉天涯的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的心像古井的水一样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关键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特别好,成为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一样,包括我在内,我们都是旅行者的一员,所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一种朋友之间送别时候的一种心态、心境。 大家都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而已,好,这首词,可以送给友人。但是我们要讲的是《伤寒论》第116条条文。我们言归正传,我们看一下第116条条文的原文。 第116条条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这条条文后世医家有些争议,说这条条文的四字短语太多,不像是医圣张仲景的写文的笔法,更像是王叔和的手法,但是无论它是王叔和加上去的,还是仲景的原文。这条条文在临床当中仍然有指导意义,而且正因为这条条文,后世医家还创了一个旷古烁今的流派,医学流派创了一个千古名方,我们待会再讲。 那么,我们只从字面意义上用现代汉语白话解它,应该是这样的,脉象微数,切记要慎用灸法。如果误用了灸法?那么这个灸火可以助邪气,使热邪更盛,可以导致心胸烦满逆乱。 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就是使本身就虚的地方更虚,这里是指正气更虚。其实是指阴虚,阴血虚。而实是指邪热,邪热更盛,所以它这里叫追虚逐实,可以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灸火看起来好像很微弱,但是他内攻人体力度是相当强劲的,可以伤筋动血,从而使筋骨失去濡养,形成筋骨枯槁,甚至成为痿证。 阴血难以恢复。 脉象浮,应该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如果采用了灸法。 表邪不能从汗而解,反而助火,因火助热,邪热更盛,郁痹气机,使上下不得通达,出现腰以下沉重而麻痹的症状,称之为火逆。如果病情将要自行痊愈呢,患者会先心烦不安,然后汗出而解。 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况?因为脉象浮,而脉浮是正气奋起抗邪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汗出之后,病情即可解除。 直译就是这么译,但是这条条文字还比较多,我们应该把它分成几部分,然后逐字逐句的跟大家解读说明一下,这样的话就更加详尽了。 微数之脉这是个啥呢?数脉说明有热。微说明是虚症,那么有热,又是阴虚而热的这种情况很明显,这叫做阴血亏虚,阴虚而火旺的情况。那么阴虚而火旺的情况,我们治疗的方法应该是滋阴降火,这种情况,是不能够用灸法的。 那么阴虚这种情况在脏腑辨证里面,说法会根据脏腑的阴虚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打个比方,比方说肺阴虚,肺阴虚我们可以用沙参麦冬汤或者百合固精汤。心阴虚我们可以用天王补心丹,肝阴虚我们可以用一贯煎或者杞菊地黄丸。胃阴虚我们可以用益胃汤,肾阴虚我们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或者左归丸。 那么根据不同的脏腑的阴虚的情况,临床表现或者程度,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方药来进行治疗,那用针法也可以,但是不可用灸法。你比方说,肾阴虚我们可以针刺太溪就可以补肾阴,它就相当于六味地黄丸或者左归丸。那肝阴虚,我们可以针刺太冲,它是可以养肝阴的,如果肝肾都阴虚,你可以太冲加太溪加三阴交,那么它肝肾阴虚都可以补,可以用针,但是不能用灸。 慎不可灸,因为灸的话就会火上浇油,它本身就有火,阴虚则火旺。而灸法可以什么?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为邪,啥意思?因为灸火助邪热,使热邪更盛,就可以出现心胸烦满逆乱,所以说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追虚逐实呢,说白了,追就是逐,逐就是追,就是追逐虚实,追逐虚实是个啥意思呢?追赶虚实,追赶虚的,追赶实的。那么这里把它引申为什么?增加。就是虚,是阴虚,有了火之后,火灼烧阴液,可以导致阴虚更重。这里的追虚,虚这里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正气,也可以把它翻译成这个阴虚,因为这个患者本身就是阴虚的体质。 所以使正气更虚或者说使阴液更虚。逐实呢是因为这个灸火可以导致热邪更盛,更加加重,就加重了邪热的程度,所以这里的逐实是指使邪热更盛的意思。 血散脉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脉中血散,那么由于有邪热,热邪比较厉害啦。灸了以后热邪更加厉害,而本身血脉中的血就虚少,因为它阴血虚,所以火邪重而阴血更虚,血液在脉中就会不循常道而流溢,所以血液的流溢已失去常度,比较乱了。和正常的比啊,叫血散脉中。 脉中血散就是这个脉管里的血,它运行不循常度了。 那么不循常度它并没有说血溢脉外,它只是脉中血散,如果再严重一点,就有可能导致血散脉外,那么就会出现离经之血,那么这个离经之血在不同的地方就可以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果这个离经之血在皮肤表面,那么我们叫肌衄。就是皮肤出血,西医可能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那么这个我们要用养阴止血的方法,如果他是由肾阴虚引起的,我们就用六味地黄丸加茜根散。打个比方,我仅仅是打个比方,如果他从小便出来,我们用小蓟饮子来加减。 那么他从不同的内脏出血或者脑袋出血,那么都产生了不同的情况。那么脑袋出血那就很简单,那就中风了。所以这里的血散脉中还没有达到血溢脉外的程度。如果达到了,那么我们将会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那么这个艾灸的火,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力度一样,但是它到达人体内部助热邪而内攻那是很有力度的。有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不太理解,有可能你就没有用过艾灸,你比方说你把艾条点燃,对着你的某些穴位熏,那么这个艾火的这个火热,随着穴位进入到人体之后,它会有很明显的热感。 如果你没有艾灸过,没有关系,你点一支烟,哪怕就是点一支烟,那个烟比艾条要细很多,你对着你身上任何一个地方去灸它,你试一下它有没有热度,它的热度随着你气血的运行,它就可以到达你的经络,到达你全身来参与你生理活动,如果没有试过的人可以试一下,那一点火感觉没什么,但是一旦从穴位进入到人体是很有力度的,如果你体内有寒,那么灸了之后,就可以驱寒,如果你体内有热,就会火上浇油,让你上火,甚至出血。 焦骨伤筋,那么阴虚有火,再加灸火助邪,使血热妄行,灼烧津液和阴液,体内的阴液都被灼伤,而体内的阴液灼伤之后,这些筋骨就得不到有效的濡养,筋骨缺少津液的濡养,当然就会出现什么?焦骨伤筋,那么失去濡养的筋骨就会出现萎痹,我们称之为萎症。 如果说这个火邪内攻阴液亏少伤及筋骨,而出现萎痹的这种情况,那么仲景在这里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治,只说血难复也。也就是说阴血很难恢复。但是我们后世医家创了一个经典名方,专门针对这种阴虚有热的痿证,可以说叫奇效。 可能有些人已经知道我在说啥了,没错,我说的就是朱丹溪的虎潜丸。 虎潜丸出自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它是具有滋阴降火,强壮筋骨的功效,主治肝肾阴亏而出现的筋骨萎软,腿足萎弱,步履难艰,步履维艰也好,难艰也好,总之是痿证,没力气喽,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等,典型的是阴虚出现的痿症。 这个方子,在我们大学教材的方剂学里面有学到,那么在痿证的这个章节里面,也有提到虎潜丸,但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始终不知道这个方子的厉害,表面上也就那样,不就是养个阴,退个虚火,壮个骨啥的,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方子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了,没那么在意,我在想临床当中哪里会出现这种病。 往往事情就是这么的巧,有一年,当年我正在考备考研究生,那一年我正在备考研究生,我的弟弟张利兵他在坐诊,他接诊了一个病人,当然这个病案我已经讲过N次了,如果大家喜欢听,我再讲一次,因为这个病案我太记忆犹新了。那么有一次,我弟弟就跟我打电话,他说:哎呀,我接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我以前没治过,询问一下我该怎么办?我说那你把情况说一下。 他说这个病人,是工地上的一名工人,天气很热,他本身想休息,但是因为他们工人,做一天事就有一天的工钱,为了想多拿一点工钱,就强硬着做,在天气那么热的情况之下,强撑着去工地做事,结果突然有一天。就感觉这个双腿无力,走不动了,然后工友们,就把他送到了我们武汉当地最大的西医医院,做了全方位的检查检查,结果是没有问题,说这个人没有病,既然没有问题,他们就没有办法治疗,于是乎,就要这个病人出院。 那么病人想我既然没有问题,但是我走不了路,于是乎就寻求中医,刚好,就找到了我弟弟,找到我弟弟,他把这个情况一说,我当时就反映出来了,以很快的速度就反映出此人绝对是痿证,因为他在医院里面肯定是排除了中风,排除了这个腰椎间盘突出。排除了很多很多其他的,但是在中医上,它应该属于痿证,天气这么热,那么肯定是热邪灼烧它的阴液,导致阴虚的痿证,而阴虚的痿证。我们上大学教材上学过虎潜丸。 于是乎,我就跟他说,我说:这个人可能是阴虚的痿证,用虎潜丸。他说:哥,虎潜丸里面有虎骨,虎骨我们哪里搞得到,国家保护动物。我说这样,你把这个方子里面的其他药物全部保留,把虎骨换成龙骨,换成龙骨,然后,再加点牡蛎。所以,我把虎骨换成龙骨,加了点牡蛎,当时应该是这样的,于是乎,我弟弟,就按照这个方子抓药,哼哼,结果,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方子一剂知,二剂愈,很快这个病人就健步如飞。 这个病人就说什么大医院,还不如我随便找了一个医生开的一个方子,吃了两天就好了。当时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我就经过了思考,我说这个方子怎么这么神效,而且我连虎骨都没用,这个朱丹溪不愧为古今十大神医之一。那是我第一次用虎潜丸,而且还在没有虎骨的情况之下,所以让我相当的惊叹,因此就因为这个方子,我系统的再把丹溪心法进行了解读研究。 后来我在写书的时候,《医门推敲第一部》我就创了一个方子,叫龙潜饮,就是在虎潜丸的基础之上变化而来,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而虎潜丸的内容几乎脱胎于第116条,和这没什么分别。而我刚才所说的这个真实的病案,印象特别深刻,如同昨天发生一样,就是在太阳底下经过火烤了之后,烤成了焦骨伤筋,出现了痿证,和116条条文有不谋而合的这种情况。 龙潜饮在张胜兵所著《医门推敲第一部》第171页写的非常清楚,这个病案也详细的记载,在我这本书里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医门推敲第一部》的171页可以找到这个真实的病案。 实不相瞒,我本人很少佩服人,我想朱丹溪应该是其中一个,为什么?因为朱丹溪他45岁的时候才正儿八百的学医,他在45岁的时候拜刘完素的弟子罗罗知悌为师。才学了多久?才学了一年半,一年半以后,罗知悌就去世了,那么他为师父守孝,当然也没有在这一个坟墓上守孝,只是把他这个后事安排好之后,就回老家了。 回老家干啥?开诊所去了。几年以后,朱丹溪名震天下,成了金源四大家里面年纪最小、最晚成名但成就最高的人。 而且创了滋阴派这个派系,是为滋阴派创始人,一代宗师。 45岁正儿八经学医,一年半以后出师,因为一年半师傅挂了,去世了。所以这个人太奇才了,学了一年半回去以后,几年之后就名震天下,而且四五十岁才学医,他竟然在他一辈子当中写了好多专著。那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等。写了这么多书,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但是在他身上的却不是这样,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痴长百岁,有的人年少成名,有的人出道即巅峰,那朱丹溪就这种人,出道即巅峰。 这个朱丹溪虽然是滋阴派的创始人,但是他精通伤寒论,因为他写了一本书叫《伤寒论辨》。 而他的虎潜丸正是来源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16条条文的前半部分。你说《伤寒论》影响力多大,影响后世多么深远,一条条文的一半就可以创一个流派,你说他牛不牛叉? 好,我们从微数之脉讲到血难复也。我们把它作为第116条的第一部分,已经解读完毕。我们接着往下看,看这个116条条文的下一部分: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这个我们把它做第二部分来解读。后面的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我们把这个作为第三部分,这样我们就把第116条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 脉浮,脉浮主表证。表证应该用汗解,用汗法来解除病邪,如果误用了火灸,那么外邪不得随汗而解,它没有地方跑,那外邪这邪无从出,邪不能从汗而出,没有地方出去了,那么这个邪气反而随着艾灸之火气入里化热,所以就因火而盛,那么邪热壅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 那么郁闭气机使上下不能通达,而出现腰以下沉重而麻痹的,这些临床表现仲景称之为火逆。 好,这是116条的第二段第二部分,这第二部分,如果有心的人看到这个第二部分的条文,会不会马上想到我们之前讲过的一条条文?没错,我们之前讲过的第110条条文和本条的这一部分可以联系起来学习。我们回过头看一下第110条,他是怎么说的。 第110条条文,他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110条我已经解读过,我在这里不重复了,如果没有听过第110条解读的,请回过头再去听。那么第110条里面是不是有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那么这种情况和我们第116条的。 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机理是差不多的,上下不得宣通,火热在上。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闭。 上下不能通达,所以,就出现腰以下必重而痺,因为阴都在下面了,而阳都往上面跑了。就这么个情况。这个火逆,是误用了火法而制成的坏病,是这个意思。当然火逆有很多种,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那么第110条出现的上下不得宣通的是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我已经解读过了,叫什么?叫振栗而解,就是振栗拉肚子,然后好了,叫振栗而解,我们之前也学过战汗而解,那这里呢?这里是什么而解?好,我们请看116条的第三部分,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啥意思?就是先烦,烦了之后就出汗,出汗了之后,这个病就解除了。这个叫什么?这个我把它称之为烦汗而解。 所以我们之前有振栗而解、有战汗而解。这里来了一个烦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为什么可以知道这个情况?他为什么会烦而汗解? 因为他的脉象是仍然是浮的,说明患者的正气还是可以抵御外邪的,仍然有外解之机,那么正邪相争呢?这种火逆在上的正邪相争,它是什么?它是邪气在正气恢复之后,正气来复,那么与邪气相争。与邪气相争,由于它有热邪在里面,所以,在争夺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烦躁,烦之后,那么邪气被正气赶出去,就以汗的形式来表达出去了,以汗的形式跑出去了,那邪随汗解,所以这叫烦汗而解。 这个艾灸,本来是用之得当的话,它是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虚寒性疾病,寒湿性疾病,但是一定要辨证论治,一定要分清楚情况。如果辨证错误,使用了错误的灸法,那么可以导致火逆或者是变证,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因为错误的灸法而出现,甚至会出现一些很难治的一些不可逆的病症。 那么艾灸它是一种火疗法,我们推而广之,如果不是艾灸,就跟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在太阳底下,在工地上干活,结果,出现了焦骨伤筋的痿证,我们用的虎潜丸,龙潜饮,很快治好了,那么他没有用艾灸,他是在工地上做事,温度太高而出现的灼烧阴液,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你不要认为,重点说这是艾灸引起的,那不是艾灸引起的,如果同样是火邪,是其他火邪引起的呢,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所以一定要活学活用。 另外我们有一些医生辩证错误之后,对于一些热性体质的人,用了热性的药物,也能导致这些变证丛生。比方说有的人阴虚火旺,有的人体内本身有火,那么现在所谓的这个火神派、附子派。他们有一些这个火神派的弟子,没有经过严格的辨证,就用了大剂量的附子,结果,导致火上浇油一样出现,可以出现一些坏病,甚至不可逆的一些严重的情况。 那么很多学习《伤寒论》的人一知半解,以为仲景护阳气,认为仲景的意思是阳主阴从,在临床当中,他们大剂量运用附子,甚至形成一个流派,叫什么火神派。当然火神派的公认的创始人是郑钦安,其实郑钦安根本就没有承认自己是火神派,他只是在四川讲《伤寒论》。讲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那么被他的一些学生们过分解读,说是要用大量附子来治疗疾病,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火神派的一些名医,他们治疗一些阳虚或者有寒的重症,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但是郑钦安本人从来就没有说过所有的病都要用附子,都要用火治。所以就导致了目前为止这个中医界出现了很多的伪火神派。为什么加个伪字?不懂辩证的人是不方便去学火神派的,因为你都没有分清阴阳,没有分清寒热,一味的用附子去治,那么失去了辩证论治的本意, 失去了医圣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这么一个宗旨,那你还叫什么火神派?就跟我们朱丹溪一样,他是滋阴派,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说,所有的病人都要滋阴,那你火神派如果辨证错误,大剂量的用附子去治,那些中毒的,出医闹的大有人在。比方说前一段时间我就救治过一例。有火神派的人治过的一例附子中毒,乌头碱中毒的一个情况,当时我用《伤寒论》里的经方解了,那么那个病案,很详尽,我在这里也就不讲了,那个火神派的弟子,给他吃200克附子,吃了半年。 每次吃200克附子,吃了半年,结果把病人越吃越坏,病人去医院一检查,乌头碱中毒,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甚至不可逆的临床表现。当然,我最后用的是大柴胡汤,当然我用了很多方子合在一起,好几个经方合在一起,因为他的症状表现太多了,才解决。而且他附子中毒的情况有一些影响深远,即便是我跟他解毒了,还有一些余邪未尽,甚至一些不可逆的伤害都已经产生了。 那么,仲景在第116条,可以说明确指出了有火热有阴虚的这些人不能用灸法,既然不能用灸法,当然不能用火神派的大量附子治疗。那么你用灸法是从外面的热,引起内面的热。用附子是内服了,用内面的热加重内部的热,不是一样的会出现这些坏病吗?所以说,我个人认为用误用附子而导致坏病的,仍然可以称为火逆症,这样的话,我们就扩大了火逆的范畴,因为在郑钦安以前是没有火神派的。 所以仲景也不知道是自己的一些伤寒方被后世搞成了火神派,结果火神派的人辨证没学好的,就搞出一些中毒医疗事故出来,那么辨证论治学好的那些人,固然是救治了一些疑难杂症。所以我说,火神派大剂量用附子的这一批人。请你先学好辩证论治,把《伤寒论》学精学好,你再去行医,不要再搞出医疗事故,导致普通老百姓认为中医不怎么地,那么中医的名声就慢慢的就被败坏了。 所以郑钦安他只是一个伤寒名家,他并没有标榜自己是火神派,所以也请那些重用附子的这一些学者,后学者或者是自称为火神派弟子的人,请你们熟读《伤寒论》,搞清楚医圣张仲景的真正意思,真正他的这一个治病的原则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张仲景的这个《伤寒杂病论》,这么多条条文,好多人只学了其中几个方子,这条文根本就没学完。有一些条文没有方子,只是讲医理的,那么有些人,就过于懒惰,根本就不看,根本就不学。 对伤寒论的这个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知道仲景的真谛,所以这些人,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真的去认真的学习了,去临床了,去感悟了每一条条文,是否真的去理解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去与我们医圣张仲景神交过?如果没有,请听张胜兵品伤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