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饮头痛”(冯世伦)

 有缘者可网诊 2022-09-30 发布于江苏

胡希恕经方医学


太阳阳明合病夹水气(鼻窦炎头痛案)

刘某,女,36岁。1965年3月9日初诊。
反复发作头痛5年,多于午后、疲劳、睡眠不足时发作,多次到医院查无所获,多谓“神经性头痛”,给镇静剂、止痛剂可暂时缓解而不能除根。近一月因前额痛明显,拍X光片诊断为 “鼻窦炎”,用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无效而找中医治疗。近症:头痛多在前额,伴双眼胀痛、后颈紧胀感、头沉、背酸痛、咽干、易心烦,无鼻塞流涕。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夹水气,辨方证为越婢加术夏桔汤证:麻黄12g,生姜9g,炙甘草9g,大枣4枚,生石膏45g,苍术15g,半夏12g,桔梗9g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减,服六剂头痛已。仍后颈紧,继服六剂,诸症已。
按语:患者发作头痛,因误诊误治而迁延不愈达5年之久,后拍片诊断“鼻窦炎”,临床头颈部症状为主。

案中头沉痛、颈紧胀、背酸痛,非常容易误判为单纯表证,结合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并咽干、心烦、考虑水湿之气的存在,且已化热,水逆热壅。《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因痰饮内蓄,里气不和,表气亦不疏透,是以有似表证之各种表现者,宜加鉴别。

我们多次谈到水气冲逆的问题,如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胸中烦躁,真武汤证之心下悸 、身瞤动等。水气冲逆动于胸腹、头面应是介绍比较充分的,但冲逆于颈项肩背论之甚少。《伤寒论》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就是结胸证,水热互结,滞于项背所致。后颈紧胀、背酸痛,本例亦然。

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兼夹水气,水气滞表郁热,并见冲逆,辨方证为越婢加术加半夏加桔梗汤证,即越婢加术汤与越婢加半夏汤合方,解表化饮兼顾。越婢汤原治“风水”,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加术助其化饮,加半夏平其冲逆,加桔梗祛痰排浊。

本案中双眼胀痛、前额沉痛、后颈紧胀,都是非常具参考意义的辨证依据,不但病机上讲得通,而且在具体症状中也非常契合,如越婢加半夏汤原文即言“其人目胀如脱”。如此,辨证则较为精准,所以胡老一再强调“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太阴病夹水气上逆(神经衰弱头痛案)

李某,男,26岁。1966年1月5日初诊。
头痛两年,盖因中学读书引起。素有胃病,现已渐趋平静,仅偶尔烧心、吞酸,但有心下停饮、心下振水声。平时整天头昏、晕沉,头脑不清楚,并时头痛,眉间沉紧,下午常有热胀上冲头面之感。有时头痛为刺痛,如电由项部上蹿入脑,或偏左,或在巅顶,或在后脑,发作时,须以手按之一二分钟始能缓解,如此一日发作两三次,长期忍受头痛之苦,影响学习和工作,最使人恐怖者,似脑生异物,曾到各医院诊治,多谓“神经衰弱”,整天吃药而不见效,反而副作用明显,时有恶心、或腹痛,睡眠不好。亦曾找中医诊治,以养血熄风安神等法,服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加减,效不明显。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辨六经属太阴病夹水气上逆,辨方证为吴茱萸加苓归芎汤证吴茱萸9g,党参9g,生姜9g,大枣4枚,当归6g,川芎6g,茯苓12g

结果:上药服三剂后,剧疼只发作一次,头晕胀、眉间紧诸症均减,睡眠已有进步,并感看书记忆力提高,上方增党参为12g,当归为9g,川芎为9g,服六剂诸症已。

按语:本例头痛症状较重,时间亦久,但综合诸症,其寒饮上逆的本质昭然若揭,不难分析。

六经辨证为太阴病夹水气上逆,辨方证为吴茱萸加苓归芎汤证。《伤寒论》第38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说里虚寒饮冲逆用吴茱萸汤治疗。本例为里虚寒饮,逆饮上犯的头痛,故以温中下气、降逆止呕为法;病久血虚血瘀,因痛为刺痛,且有定处,辨作瘀血头痛,又痛作时,以手按之一二分钟能够缓解,可知其为因虚致瘀,标象实,本为虚,故加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又因心下停饮为著,故加茯苓以祛饮。合方治之,使胃安饮去血和,故头痛已。

其下午常有热胀上冲头面之感,为有形之邪蕴郁之热的发病特点,但其尚未结滞,故化其饮,则身热透散而去,亦所谓“火郁发之”,不必再行清泄攻伐。

痰饮水湿引起的头痛很多见,应用吴茱萸汤方加减治疗的机会很多。因痰饮变化多端,用药也要随之而变,当饮停久化热出现上热下寒时,可据证合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加生石膏;当饮逆上冲明显时,可合用苓桂术甘汤。总之,适证加减多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