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在辨证中的四种应用

 循天园 2022-10-01 发布于广东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属切诊范畴,是中医诊病、收集病情资料、体察脉象变化的重要方法,也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依据。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脉和症是相符的,但也有脉和症不相符,此时到底是该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在许多病例的辨治过程中,脉象往往比症状更能显示患者当时的真实病机,故重视脉诊,以脉诊为主要依据,或舍症从脉,或无症从脉,往往能够获良效。脉诊在判断预后方面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依脉用药

病案举例:住院患者,翁某某,男,39岁。持续高热半月,各项检查正常,唯血象偏高,抗生素应用无效。诊见患者体格健壮,精神可,面色赤红,身大热,体温达39以上,最高可达40,口大渴,饮水多,大汗出,舌质红,苔薄白,望、闻、问未发现有津伤征象,按六经辨证属阳明经证,可与白虎汤,但患者脉不洪大,为细数欠有力之脉,故选用白虎加人参汤,并加大剂养阴生津之药,患者服药1剂即退热。本案虽为阳明经证,但通过脉诊了解其存在阴津大伤的病机特点,故而用药1剂就能效如桴鼓。

另一患者,张某某,女,80岁,反复恶寒、高热2年,每次发热可持续2月余,多次住院治疗,本次住院1月体温不退,诊见面色略红,精神尚可,恶寒,饮食及二便正常。当时判断其恶寒有表证,但脉不浮而是沉微细,结合患者年老,病情反复发作,虽有表证,但主要有少阴肾阳虚弱之征,故判断为太少两感证,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患者服药3剂后体温完全正常。

舍症从脉

病案举例:李某某,女,45岁,诉怕冷多年,手足凉,三伏天也需要穿棉衣,舌淡红,苔薄白。当时未仔细体会脉象,故初诊为阳虚,与温阳之剂治疗。二诊诉症状无改善,但仔细寻查其脉,细数有力,舌较前略红,考虑为内有郁火而引起的厥证,故患者有外寒的感觉。治疗按《内经》“火郁发之”的原则,与透热泻火之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内经》云“热深厥亦深”,此例患者症状表现为一派阳虚、虚寒的征象,唯独脉反映了其病机的实质为火热之象,故舍症从脉才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另一患者周某某,女,51岁,反复发作性寒战、全身抽搐、高热4年,在当地医院行抗生素、激素等治疗后体温转正常,但伴持续眩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中医治疗大多考虑热盛日久,阴虚动风,给予滋阴清热之剂,但无效。诊见其面红润,精神可,仔细辨别其脉沉弱,重按无力,故凭脉象认为患者反复发热动风为肾阳不足,失于温煦,肾水寒于下,水寒则不藏龙,逼龙火浮游于上,龙火借肝之升性而上越,致火不归原之证,故发热、眩晕,耳鸣等诸证蜂起。治疗予纳气温肾、温水潜阳,予潜阳封髓丹而收显效。

无症从脉

目前临床上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常常依据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或影像检查来就诊,比如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甲状腺、乳腺、子宫、肺部等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患者几乎没有什么不适,或者没有明显症状,望、闻、问诊得不到明确的辨证结论,这种情况下凭脉辨证就显示出重要性。例如高血压患者,尺脉弦细,考虑有肝肾阴亏,可与滋阴柔肝补肾之剂;脉紧有力,考虑有寒邪束表,可与散寒解表之方;脉沉弱无力或尺脉沉迟无力,可与温阳扶正之药等。对于肿瘤患者,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在考虑病变部位的同时,均结合脉象来进行辨证,从而达到脏腑功能和阴阳气血的平衡,而不是用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来治疗。

判断预后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说:“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临床上也经常根据脉象的变化来预测疾病转归,所以掌握脉诊技术特别在危急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方面有方便快捷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比如外感患者脉出现躁、急、数提示病邪由表向里传变,疾病程度加重,如果及时有效治疗可阻止病邪的传变和防止正气受损,比如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即是防止阳明腑实燥邪伤阴的一个典型例子;危重或久病患者出现脉散大无力,或微细欲绝,或出现一些死脉、真脏脉,均提示预后差或有生命危险,及时治疗、抢救或可延长生命,对于不可逆转的病情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可以令其有一定的心理接受度。如果患者脉和缓有节律,通常预示着预后良好,即使当时表现出精神差、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危急症状,但经过抢救或及时有效治疗,患者能很快好转或转危为安。(罗玉环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