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刺热 第三十二注解

 yinweiming77 2022-10-02 发布于上海

在上一篇“热论”中,我们提到了人体发热,主要来自于受寒和感染,而《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由于作者认识上的局限性,对感染引起的发热知之甚少,因而“热论”主要讨论的就是受寒引起的发热。  人体受寒引起发热,是人体的自保表现。因为人是恒温动物,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来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当人体某个部位受寒后,导致经络堵塞,形成寒凝,此时,人体就会调动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气血来攻寒凝的部位,以期化开将经络打通,发热由此出现。所以说,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保现象,当人体出现因受寒引起的发热,不要轻易地用药去退热,那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那本篇“刺热”讨论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对于发热以后的处理方法。当然,这种发热,不单是受寒引起的,气滞也会引起。比如生大气,有时也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导致经络受堵而发热。刺,说的就是有针刺的方法来解热。)(32.素问·刺热 新解析1/1---1/2--

刺热  第三十二——1---2---3----4---5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庚辛甲乙:甲乙日应该是第一二日,丙丁日应该是第三四日,庚辛日应该是第七八日。这是天干地支,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之,这种天干地支的算法,网上有速算表。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  ②热争则狂言乃惊:争,盛大之意,下同。  ③头痛员员[yún],指头痛状。员员,语气词。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热盛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1,脉引冲头也。

【译文】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邪气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乙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如气逆则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凉侵入肝脏生热病的问题,寒邪侵入肝脏会有多种症状,作为医生,一定要弄清楚症状及日子才能进行治疗。——1.寒凉侵入肝脏发生热病的问题

——————————————————

【注释】1.员:(yuán元)古通“圆”,转圆、周转之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的因机症治:本篇专论人体五脏之心发生热性病变时,其因机症治的情况。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这段翻译过来可知人体心脏发生热病时,患者表现为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而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表现为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等症状。其传变规律,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至于心热病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热盛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原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1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译文】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快乐,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凉侵入心脏发生热病的问题,寒邪侵入心脏会有多种症状,作为医生,一定要弄清楚症状及日子才能进行治疗。——2.寒凉侵入心脏发生热病的问题

——————————————————

【注释】1.卒:(cù促)古同“猝”。《诗·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管子·内业》:“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韩非子·存韩》:“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战国策·燕策》:“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汉书·食货志》:“行西逾陇卒。”这里用为仓促、急速之意。

本篇专论人体五脏之脾发生热性病变时,其因机症治的情况。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这段翻译过来可知人体脾脏发生热病时,患者表现为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等症状。而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等症状。其传变规律,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日土旺时,则表现为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则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脾热病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热盛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原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1仰,腹满泄,两颔2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译文】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边下巴部疼痛,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己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凉侵入脾脏发生热病的问题,寒邪侵入脾脏会有多种症状,作为医生,一定要弄清楚症状及日子才能进行治疗。——3.寒凉侵入脾脏发生热病的问题

——————————————————

【注释】1.俛:(fǔ俯)古同“俯”。低头。《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俛而饮血。”《墨子·节用中》:“俛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贾谊《过秦论》:“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颔:(hàn汉)下巴颏。《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公羊传·宣公六年》:“绝其颔。”《释名》:“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释名·释形体》:“颐,或曰颔车。”)(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热篇第三十二 1——肝、心、脾热病者症状

本篇专论人体五脏之肺发生热性病变时,其因机症治的情况。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是动病,我们可以采用刺血(络)的方法,也就是刺营!对于十二经脉之“所生病”宜用调气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调理卫气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对症治疗。--其实不管是“是动病”还是“所生病”,我们在治疗时都要遵循内经的大原则,那就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疗效的大小还是取决于医家对于患者疾病的正确判断和把控。)(这段翻译过来可知人体肺脏发生热病时,患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等症状;而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患者表现为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 头痛得很厉害等症状。肺热病的传变规律: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则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则病更严重,即会在丙丁日死亡。至于肺热病的治疗, 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④先淅然厥,淅[xī],身体发冷的样子。  ⑤痛走胸膺背,胸膺,前胸部。  ⑥不得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太息,生理学名词。即叹气。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热盛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前胸后背,不能太息,头痛得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原文】肺热病者,先淅1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2,痛走胸膺3背,不得大4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译文】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气息上逆,毫毛竖立,畏风恶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叹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凉侵入肺脏发生热病的问题,寒邪侵入肺脏会有多种症状,作为医生,一定要弄清楚症状及日子才能进行治疗。——4.寒凉侵入肺脏发生热病的问题

——————————————————

【注释】1.淅:(xī昔)《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这里用为形容轻微的风声和雨、雪、落叶的声音之意。

2.欬:(kài骸)《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余左顾而废除欬,乃杀之。”《列子·黄帝》:“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礼记·月令》:“国多风欬。”《礼记·曲礼》:“车上不广欬。”《说文》:“欬,逆气也。”这里用为重声咳嗽之意。

3.膺:(ying莺)《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诗·小雅·采芑》:“簟茀鱼服,钩膺鞗革。”《诗·大雅·崧高》:“四牲蹻蹻,钩膺濯濯。”《管子·弟子职》:“执箕膺揲,厥中有帚。”《楚辞·惜诵》:“背膺拌合以交痛兮。”《国语·鲁语》:“无搯膺。”《孔子家语·子夏问》:“无拊膺。”《说文》:“膺,胸也。”这里用为胸腔,胸之意。

4.大:(ti太)古通“太”。《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荀子·法行》:“事已败矣,乃重大息。”《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回。”这里用为长长的叹息之意。

本篇专论人体五脏之肾发生热性病变时,其因机症治的情况。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这段翻译过来可知人体肾脏发生热病时,患者表现为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得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等症状;而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多表现为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等等不适。其传变规律: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故若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而若逢壬癸日水旺时,则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则病更严重,患者即会在戊已日死亡。至于肾热病的治疗,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苦渴数饮:  苦渴,是偏义复词,故它也译为 为渴而苦恼;  数[shuò],屡次,频繁。  ⑧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澹澹[dàn dàn] ,同“憺憺”,指心神忐忑不安样。)——(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得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热盛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心神不安的样子,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戊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退,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原文】肾热病者,先腰痛胻12,苦3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4澹澹然5;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译文】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酸痛,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酸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戊己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戊己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凉侵入肾脏发生热病的问题,寒邪侵入肾脏会有多种症状,作为医生,一定要弄清楚症状及日子才能进行治疗。——5.寒凉侵入肾脏发生热病的问题

——————————————————

【注释】1.胻:(héng衡)胫骨上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

2.痠:(suān酸)疼痛、酸痛。如:痠冻(指四肢受寒而麻木):痠痛(痛时且觉酸软,又酸又痛);痠疼(痠痛)。《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

3.苦:(kǔ楛)《易·节·辞》:“节,亨;苦节,不可贞。”《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庄子·天道篇》:“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高诱注:“苦,急意也;甘,缓意也。”《广雅·释诂一》:“苦,急也。”王念孙疏证:“《文选·广绝交论》注引《说文》云:'苦,急也。’”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4.员:(yuán元)古通“圆”,转圆、周转之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5.澹:(dàn淡)《管子·势》:“战而惧水,此谓澹灭。”《鹖冠子·能天》:“其深不测,凌凌乎泳澹波而不竭。”《说文》:“澹,水摇也。”汉班固《西都赋》:“澹淡浮。”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玉篇·水部》:“澹,水动貌。”这里用为水波摇动、起伏的样子之意。)(患者肝脏发生热病,会先出现小便发黄、腹痛、困乏欲睡、身体发热等症状。当外界邪气侵入与内脏正气相争时,患者就会猛然惊叫,感觉胁部满痛、手足干燥,搅扰得睡卧不宁。人体肝脏五行属木,金克木。天干庚辛日主金,甲乙日主木。因此,如果是在甲乙日发病,正当肝木旺时,患者出一身大汗,热邪就会消退。如果是在庚辛日发病,正当金旺时,患者的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庚辛日出现肝气上逆症状,患者就会死亡。用针刺术治疗时,应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患者肝气上逆,就会产生头痛眩晕,这是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顶所致。

  心脏发生热病,患者会感觉心中闷闷不乐。几天后,身体就会开始发热。当热邪与内脏正气相争时,就会突然感觉心绞痛、心情烦闷、时常作呕、头痛面赤,却不见出汗。人体心脏五行属火,水克火。天干丙丁日主火,壬癸日主水。如果是在丙丁日发病,正当心火旺时,患者出一身大汗,热邪就会消退。如果是在壬癸日发病,正当水旺时,患者的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壬癸日出现气逆症状,患者就会死亡。用针刺术治疗时,应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

  脾脏发生热病,患者会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情烦闷、面额气色发青、欲作呕、身体发热。当热邪与内脏正气相争时,就会产生腰部疼痛僵硬、腹部胀满、泄泻、两颌部疼痛等症状。人体脾脏五行属土,木克土。天干戊己日主土,甲乙日主木。如果是在戊己日发病,正当脾土旺时,患者出一身大汗,热邪就会消退。如果是在甲乙日发病,正当木旺时,患者的病情就会加重。如果甲乙日出现气逆症状,患者就会死亡。用针刺术治疗时,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

  肺脏发生热病,患者会先感觉阴冷森森、毫毛竖起、畏惧寒风、舌上发黄、身体发热。当热邪与内脏正气相争时,患者就会产生气喘咳嗽、胸膺背部轮番疼痛、不能出长气、头痛欲裂、汗出不止、全身发冷等症状。人体肺脏五行属金,火克金。天干庚辛日主金,丙丁日主火。如果是在庚辛日发病,正当肺金旺时,患者出一身大汗,热邪就会消退。如果是在丙丁日发病,正当火旺时,患者的病情就会加重。如果丙丁日出现气逆症状,患者就会死亡。用针刺术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直至刺出血如豆子一样大,热邪就会立刻消退。

  肾脏发生热病,患者会先感觉腰痛和小腿颤抖、口渴欲饮、身体发热。当邪热与内脏正气相争时,患者就会产生项痛僵硬、小腿寒冷颤抖、足心发热、不想与人多说话等症状。如果肾气上逆,就会导致项痛头晕摇动不定。人体肾脏五行属水,土克水。天干壬癸日主水,戊己主土。如果是壬癸日发病,正当肾水旺时,患者出一身大汗,热邪就会消退。如果是在戊己日发病,正当土旺时,患者的病情就会加重。如果戊己日出现肾气逆症状,患者就会死亡。用针刺术治疗时,应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以上所说的患者出一身大汗,都是在各脏五行旺日,才能以正克邪,大汗出热退而病愈。

点评】介绍身体各脏器“热”状,及病情走势和处理方案。 )(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热篇第三十二 2——肺、肾热病者症状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原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1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译文】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面颊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五脏发热病而脸部表现出赤色的问题,余寒深入五脏而积聚生热,就会导致人的面部不同部位显现出红色,此时加以适当治疗,即可阻止患病的脏器,这就称之为治未病。——6.五脏发热病而脸部表现出赤色的问题

——————————————————

【注释】1.颐:(yí怡)《庄子·天地》:“手指颐指。”《列子·说符》:“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韩非子·喻老》:“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春秋元命苞》:“后稷岐颐自求。”《礼记·玉藻》:“端行颐霤如矢。”《汉书·东方朔传》:“擢项颐。”《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方言十》:“颐,颌也。”这里用为面颊、下巴之意。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颐先赤,颐,下巴,~指气使。此段话介绍的是各脏器的热在人面部的表现位置。  ③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部,指病只在相应的面部显现(意指病情轻微)  至期而已,期,指脏器当旺之时;而已,指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得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这里所谓的热病发病部位,其实说的是热病之始,人体哪个部位最早出现疼痛不适症状的。这个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热病的发展及其刺治法则的。)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热病若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症状时,此乃是邪在足少阳经之表现。治疗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予以治疗。热病如果表现为先手臂痛的,此乃是病在上而发于阳之证;治疗当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如果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此乃太阳为病;治疗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如果热病开始发于足胫部的,此乃病发于阳而始于下之证;治疗当刺足阳明经穴,汗出则热止。而如果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此乃是发于少阴的热病;治疗当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临证热病如果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此乃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之证;治疗当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五十九刺:指治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参看:http://www./doc_2499-2.aspx#11  ④耳聋好瞑,瞑[míng],闭眼。好瞑,指爱睡觉。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足胫部的,是病发于阳而始于下,刺足阳明经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原文】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1,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译文】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热病症状的治疗问题,所谓五十九刺,《水热穴论》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也;大杼膺腧缺盆背腧,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髁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腧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也。——7.热病症状的治疗问题

——————————————————

【注释】1.瞑:(míng明)古通“眠”。睡觉、打瞌睡。闭上眼睛。《楚辞·招魂》:“然后得瞑些。”《庄子·德充符》:“据槁梧而瞑。”《庄子·知北游》:“神农隐几阖户昼瞑。”《说文》:“瞑,翕目也。”)(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热篇第三十二 3——热病的症状及治疗

本篇专论六经中太阳、少阳二经的热病特点。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首先关于“太阳经热病”,翻译过来这段经文说的是,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了。)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次关于“少阳经热病”,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前方的,此乃少阳经脉之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此乃病邪尚浅,而至其经当旺之时,则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此乃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⑤荣未夭,荣,指面色荣华;夭,夭折。这里是指色泽尚未暗晦。  ⑥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曰[yuē],在这里是语气词,无意。  今且得汗,指病人在此时能够出汗。  待时而已:指病到了那个脏器当旺之时就会好。  ⑦与厥阴脉争见者:  与,与此同时;  见,在这里当显现之时。)——(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原文】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译文】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厥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阳、少阳经脉的病变问题,这是说外病六气之热,内有五脏之热,始在气分,而未及于经荣者,当急取汗而解,勿使外内相交而不好治愈。——8.太阳、少阳经脉的病变问题

热病之刺气穴规律:所谓“气穴”,乃是专指与临床治疗热病有关的一组脊柱部穴位。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临证治疗热病的所谓“气穴”,乃是:第三脊椎下方的气穴,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的气穴,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的气穴,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方的气穴,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方的气穴,主治肾热病。)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治疗热病的原则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而在下取穴者,当在尾骶骨处。附注: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热病气穴,气穴,指腧穴。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 )——(治疗热病的腧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方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原文】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1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2,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译文】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治疗热病的气穴,这是说用针灸治热病者,当取之气穴。气穴者,泻五脏气分之热,故曰“三椎下间,四椎下间”,乃谿谷之穴会,与五脏之腧穴不同。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泻肺热也;膈中热者,泻心热也。不说心肺而说胸中、膈中者,意思是说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脏真也。——9.治疗热病的气穴——————————————————

【注释】1.鬲:(gé革)古通“膈”。横隔膜。《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食饮不下,鬲塞不通。”

2.瘕:(jiǎ假)腹中结块病。《关尹子·匕》:“瘕则龟鱼,瘘则鼠蚁,我可为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概括来讲,患者肝脏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生热病,下巴先见赤色。疾病虽然还没有发作,面部赤色就已出现,便应及时采用针刺术治疗,这称为“治未病”。患者面部出现赤色,就是内脏产生热邪病变的信号。如果诊治有误刺错穴位,不到三次五行循环之日,患者就会病情加重至死。诸脏热病采用发汗疗法,都是在各脏五行旺日,患者大汗出就可治愈。

  凡是采用针刺术治疗热病,应当让患者先喝些清凉饮料,然后再进行针刺。在护理时,要让患者身穿单薄的衣服,居于清凉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使其保持身体清凉,热邪消退后即可痊愈。

  患者产生热病,首先会出现胸胁痛、手足焦躁情绪不安,表明热邪在足少阳经。这时,采用针刺术治疗,应针刺足少阳经穴位以泻阳气之余,补太阴经脾气之不足。病重者就应采用“五十九刺”疗法。如果热病患者首先出现手臂痛症状,就表明病邪在身体上部发于阳经。这时,采用针刺术治疗,应针刺手阳明和太阴经穴穴位,直至汗出热止。如果热病始发于头部,表明病邪在太阳经。这时,采用针刺术治疗,应针刺足太阳经的颈项部穴位,直至汗出热止。如果热病始发于足胫,就应针刺足阳明经直至汗出热止。如果首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困倦欲睡等症状,表明病邪在少阴经。就应针刺足少阴经穴。病重者,就应采用“五十九刺”疗法。如果热病患者首先出现头眩眼花、身体发热、胸闷胁满等症状,表明病邪发于少阳经又传至少阴经,导致阴阳枢机失常。这时,就应针刺足少阴经和足少阳经穴位,使热邪枢转排出。

  患者太阳经脉产生病变,赤色出现在颧骨部,就可以断定是热病。如果色泽尚未暗晦,就表明病情不严重,待其相应内脏五行当旺之时,通过发汗就可以痊愈。如果同时出现少阴经的病变,就是木盛水衰的绝症,死期不超过三天。这是因为,热邪已经侵入肾脏,表现为少阳经脉症状。少阳经脉产生病变,赤色出现在面颊,就是热病症状。如果若色泽尚未暗晦,就表明病情不严重,待肾水五行当旺之时,通过发汗就可以痊愈。如果同时出现少阴经的病变,就是木盛水衰的绝症,死期不超过三天。

  患者热病的气穴诊断,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热,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热,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治疗热病,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就在尾骶骨处。自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就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起端。观察面部气色,可以诊断腹部疾病。譬如,面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就是“大瘕泄”病症。赤色自面颊下行至颊车部,就是腹部胀满症状。赤色出现在颧骨后侧,就是胸胁疼痛症状。赤色出现在面颊以上,就表明热邪在胸膈上。

点评】本段重点讲解了各脏器的热病的治疗方案及病情走势。 )(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热篇第三十二 4——热病气穴治疗的方法

总结

热病,即发热之病。前文已经说了,热病,分成两大类,即因受寒、生大气等因素导致的经络不通引起的热;还有一种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热。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前者。

  虽然本文主要讲的是“刺”法,但因为,它非“刺”法,非一般人能掌握,所以,我们不重点研究它。说说“治未病”吧!即“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你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两个大红脸蛋,此类人,就多半属于身有内热。我在调理客户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多数情况,都是中焦堵了引起的。由于心脏位于人体的上半部,因此,当中焦堵住之后,气血就容易在上半身运行,导致“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在白领人群中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坐在那里用电脑用的。因此,当我们通过刮痧、拔罐、按摩,将中焦打通后,心脏的气血就可以顺利下行,憋在上半身的热一下就被撤了火,就好比釜底抽薪一样,大红脸蛋就会慢慢消失。

  刺热论在论述面部的热象时,指出:肝热在左,肺热在右,心热在脸,脾热在鼻头,肾热在下巴,五脏的热都写在脸上了。为什么肝左肺右呢?这和肝肺的功能有关。

  肝脏虽然在右侧,但肝气在左侧。肝是管升发的,肝经过解毒后的血供给心脏,它是向上输送的,因此,我们发怒时,通常脸会涨的通红,这和肝血过多上涌有关,在风水上,肝为青龙,龙是上升的,飞龙在天,这是我们通常对龙的比喻,也体现了肝的这种上升功能。

  人的肺左右分为两叶,可为什么中医、风水通常都把肺列在右侧呢?如果肝为青龙,肺就为白虎。虎什么时候最厉害,猛虎下山。肺在心脏之上,它是管布血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水塔,心脏将血泵到塔尖之上,人通过吸气,再将这种混合了气和血的血推到身体的各个角落里,这就是肺的肃降功能。可当我们中焦堵了之后,肺的这种肃降功能无法顺利完成,就会在我们脸上憋出“赤”色来。因此,一般我们较少见到单侧红脸蛋的,要红,都是两侧都红,这就是肝肺的青龙和白虎的功能都无法完成的结果。

  红鼻头的人不少,通常我们管这种叫酒糟鼻。你上网搜索,西医对此病因根本找不到,其实,中医早就指出了,是脾热的结果。脾是管什么的,是管运化的。把我们胃消化的食物给变成食糜,然后将营养吸收,将废物排出。但是,如果我们吃的东西太多了,太厚腻了,就会导致脾运化不过来,就会在中焦堆积,形成堆热,这种情况有点像沼气和煤的自然现象,它在面部呈现出来的就是红鼻头。之所以被之为酒糟鼻,当然和我们喝酒吃肉多有关。不信,你天天吃窝头咸菜,你绝对长不出酒糟鼻来。

  通常有高血压病的人,大都满脸通红,这种面相很好认,属于心脏有病。但是,下巴红的人,则很少见到。换言之,中医认为的这种肾热,平常我们见到的不多,下面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看来这个宝宝肝、肺、肾都热

  从这孩子的图片看,孩子吃的太多,代谢有问题,才会有这种满月脸。如果拉几泡稀,估计大红脸蛋就会下去。

  总之,对于热病,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是因为感染了发热,找西医;如果你是因为经络不通导致的发热,或者属于亚健康的那种大红脸蛋热,还是找中医调理调理吧。一般而言,中焦一通,这种红脸热就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