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附子泻心汤,典型医案

 平安健康LZJ 2022-10-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1神经性头痛——袁尊山医案

张某,男,48岁,1976518日入院。患者因感冒咳嗽发烧5天住入某医院,经抗炎治疗1周后,体温正常,咳嗽缓解。一日忽然头痛,并逐渐加重,烦躁,出汗,身软无力,纳差,无呕恶。经颅内x片,脑超声波,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给予鲁米那、去痛片等药不效,于615日邀余会诊。
患者面色青黑,四肢冰冷,述头痛有如棒击之苦,前额苦闷,昏蒙蒙然,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质胖淡、苔晦厚腻而润。证属肾阳虚而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宜温肾阳,清热除湿,寒热并用。拟附子泻心汤加味。
生大黄10克(另包、冲泡)制附片10克(先煎)黄连6克黄10克干姜9克法半夏10克茵陈15克木通10克滑石30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619日二诊,服药后第一天大便6次,第二天5次,第34次,均为软便,未至稀,头痛明显减轻,舌苔始退,但每便前略有腹痛。拟前方加广木香9克,枳壳10克。3剂。
622日三诊,大便日下次数依次减少,便前已不腹痛,头痛全消 脉转沉弱,苔转薄白,仍多汗怕冷、手足不温。改用金匮肾气丸,早晚各一丸,以巩固疗效,痊愈出院。
按:患者头痛如击,前额苦闷,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濡数,为脾胃湿热;面青,肢冷,舌淡胖,为脾肾阳衰,故一方面用三黄、茵陈、滑石、木通、清半夏清泄湿热,另一方面用附子、干姜温暖阳气,3剂显效,6剂痛止。《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经方临证集要
 
论:脉濡数者,濡为肝脾之阳虚,数为中虚而火升。苔厚腻而润,此是湿寒之象。烦燥汗出,也如湿热外蒸。本案很难,看不太懂啊,仅供参考,本案为湿热症,苔晦而厚腻,也如湿寒。

2头痛癫痫偏枯——闫云科医案

2007年春某日,徐医生从五寨县来电云,其表姐夫某,56岁,原平市鼓风机厂职工。6年前病脑梗塞,左侧肢体偏废,中西医治疗,症渐改善。然祸不单行,前年遭车祸,'挫裂伤,先后两次开颅,之后出现抽风。市铁路医院脑电图检查;异常脑电图。印象:外伤性癫病。三年中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按时按量服用,然病症仍频频发生。发病前,必耳鸣,如钟声滴答不停,随之口眼痉挛,牙关紧闭,四肢搐扬,昏仆倒地,不省人事。三至十天一发,一次五六分钟。醒后神疲乏力,如痴如呆。素日多痰,咳吐不爽。纳食一般,口干不思饮,大便稀溏,日数行,便前腹不痛。腹背畏寒,手足不温,喜厚衣被。头时胀痛,尤以炎日下明显,畏热心烦。形体瘦削,蓬头垢耳,语言无序,事多遗忘。舌质苍老色淡,苔薄白少津。脉象沉细,腹无压痛。
闻其所述,疑痫由痰瘀所致。以车祸撞击,复再一再二手术头颅,焉有不留瘀之理。大便稀溏,喉中多痰,系脾不化津,为湿为痰之症。痰瘀相合,狼狈为奸,蒙障神明,是以为也。治当逐瘀驱痰,以清君侧。嘱先服桃仁承气汤加减:
桃仁15g 桂枝10g大黄6g 甘草6g 半夏15g茯苓15克,七日后电话告知,服药六剂,痫未犯,而头痛、畏寒益甚,痰诞愈多。窃思,症呈寒热错杂,处方亦辛苦并用,何以诸症反甚?虚实不易辨,寒热实难别。再三度测,虽有内热,热在上焦,然其势不盛,宜清不宜泻;腹背畏寒,大便稀,属中下焦虚寒,寒势较盛,阳气不足。桂枝辛温,温经有余,温补元阳远不及附子。且煎煮大黄则无轻清之气,尽呈攻泻之用,致上热者不清,下寒者更寒,阳虚者愈虚,是以诸症益甚也。与半夏泻心汤证之上热下寒不尽相同,彼中虚而阳不虚也。故当温阳为首要,清热居其次。痰瘀之治姑且一置。建议服附子泻心汤原方:
附子15g(煎30分)大黄6g 黄芩3g 黄连3g(沸水10分)二液混合,分3次服。三剂后,徐医生来忻,言附子泻心汤共服八剂,头痛、癫痫月余未犯,腹背畏寒不再,痰减少,可帮家人点钞、算账云云。
附记:后,患者因阳痿求治于某医,药后癫风复起。系药物诱发或另有他因?不得而知。《经方躬行录》《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论:腹背畏寒,此是下寒。手足不温,此是中虚。畏热心烦,此是上热。脉细沉细,还是下寒。本案之癫痫者,因于外伤,复再开颅,气厥不降,而发癫疾也也。头为诸阳之汇,只要头一受重伤,无论何人,都会有抽蓄,昏厥,状如癫风之病。都是阳厥之象。

图片

3嗜眠症——朱木通医案

周某某,女性,年十五岁,外观上体质强健,血色佳良。据云自十三岁时患嗜眠症,不分工作中或行路,偶尔以上症状迄今二三年荏苒不愈。
初诊1957817日,一见为顽健体质,唯脉现细微。居恒心下痞硬、后头部紧张、月信正调唯血块多、口干而粘,而唾液则极乏。大便恒二三日一行,硬而少。投以附子泻心汤加葛根,一剂精神振作,睡意消失,大便畅通,以后遂不再服药而病亦愈。
按:附子泻心汤乃三黄泻心汤加附子,应用目标为三黄泻心证而具有恶寒。自古相传泻心证而但欲寐,严重时,即在饮食中或工作中也可能呼呼而睡,又有手足微冷之证。
至于三黄泻心汤证即:居恒颜面潮红如醉酒状、精神兴奋、心下痞硬、头眩、上冲、便秘倾向,脉虽没有特别状态,但脉有力是其原则。
 
论:但欲寐,是少阴附子证。心下痞,是泻心证。仍是上热下寒。脉细微者,阴盛而阳微也。

4固性牙龈炎——王付医案

李某某,女,30岁。主诉:近4年来几乎是天天牙痛,时轻时重,服用西药或中药得以缓解,但没有达到治愈目的,近因牙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牙痛因食凉食热加甚,牙龈红肿伴有轻微出血,口干不欲饮水,畏寒怕冷,舌质红苔薄黄,脉虚弱。中医辨证:郁热阳虚证。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兼顾阳气。治疗方剂;附子泻心汤与栀子干姜汤合方加味
大黄6g,黄连10g,黄芩10g,附子5g,栀子14 g,干姜6g,补骨脂12g,细辛10g,红参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牙痛明显减轻,不再怕冷,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牙痛止,以前方6剂继服。
四诊: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12剂继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论:也没见心烦、痞结、懊恼、口渴口苦,脉数或滑的上热证。脉虚弱,就姜附辛就能止痛。

图片

14上热下寒证——萧琢如医案

宁乡学生某,肄业长群中学,得外感数月,屡变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旁有教员某骇问日:附子与大黄同用,出自先生心裁,抑乃古方乎?余曰:此乃上热下寒证,时医不能知之,余遵张仲景古方治之,不必疑阻,保无他虞。如不信,试取《仿寒论》读之便知。旁又有人果取以来,请为指示,余即检出授阅,遂再三道歉而退。阅2日复诊,云药完2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
按:无形邪热结聚于上则为胸满,上身热而汗出,阳虚于下则腰以下恶风,以被围绕。正是邪热有余,正阳不足之征。故以附子泻心汤清热泄满,温经扶阳,寒热并用,所以用之获效。《经方应用》《近代名医医话精华》《经方直解

15小儿发热——冯剑南医案

杨某,男,17月,1988911日诊。患儿4天前因不明原因发热住院,伴有呕吐、厌食、腹痛,解脓血便。检查:大便培养沙门氏菌阳性,血清凝结反应阳性。结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胃肠炎型,用氯霉素、四环素治疗半个月无效,并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反应,乃改服中药。证见:神乏,嗜睡,呕吐,厌食,午后壮热汗多,面色红赤,烦躁多啼,腹痛胀满拒按,痢下赤白脓血,小便短赤,舌尖起泡,舌质鲜红,舌苔黄而厚腻,脉象滑数。证属湿疫内盛,正阳不足。处方:附片、大黄各6克,黄连、黄芩各3克。水煎频服。服2剂后,热退,呕吐,纳增,小便转清,黄苔消失。仍有腹胀肠鸣,大便稀溏兼有少量黏液,脉象浮滑。改用理中汤加减调脾胃,以滋化源。5剂而愈。[四川中医1992,(5):115]
按语:本案乍看上去,一派热象,但若仔细观察,从中可窥探出神疲、嗜睡、白痢等寒征象,实属寒热夹杂之候,用附子泻心汤果获良效。可见临床仔细辩证,方不致误。(此类医案较多)《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16发热寒颤——吴棹仙医案

民国初年,重庆军阀混战,时为六月炎暑,士卒日夜蹲于战壕中,寒湿侵袭,病倒者甚众。病者谓寒冷难耐,虽复以重被,仍战栗不已。之则身若炭,汗出淋漓病不退。经治不愈,乃延先师诊治。思忖良久,乃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之理。《伤寒论》原文之后无方药,先师乃据古人论述,立案云:病原酷暑出征,枕戈露卧,以致寒伤骨髓,热淫皮肤。法宜专煎附子以祛寒,轻渍三黄,以涤浮热。当否,可请高明论证。拟方:制附子八钱,黄芩、黄连、大黄各三钱。按古法先煎附子两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将三黄待水沸时浸半分钟,将药液滤出,合附子汁混合,微温即饮之。服三次,表热退,寒战止,一剂乃。(《名老中医之路》)《经方直解》出处:《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湿寒侵袭经阳,时令之暑热外蒸,则体若燔炭,汗出淋漓。恶寒重被者,湿寒伤经阳,汗出而里阳也泄,表里之阳俱伤,少阴之寒动也。附子温内寒也。此病之浮热,因于时令,而病本表里俱伤寒也。内渡虚实,用附子剂皆有效。
此汗出淋漓,是下寒上逼?还是时令之暑热外蒸?还是内寒汗漏?只要有附子,就可以了。恶寒,汗漏,都是附子证。身若燔炭者,时令之暑蒸?还是阳热外格?到了恶寒亡阳病机,有附子救逆就可以解热。还是暑病的内渡虚实也。

22胃胀——刑锡波医案

牛某,女,51岁,工人。病史:平素心阳不足,偶有行动过多,劳累过度,便心悸气短,头眩自汗。后因饮食不节,胃脘痞满,泛酸,头眩气短,腹软喜按,饮食胀满加剧,历时两小时后症状减轻,四肢逆冷,大便溏稀,脉象沉微,舌苔滑润。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服药多次,效果不显。余根据脉症,认为此证属心阳衰弱,胃气伤,如用消祛满之苦寒剂,必致损伤心阳,用辛温扶阳,又有碍于胃中之郁热。如取其扶心阳,消痞满,唯有附子泻心汤最为适宜,别无良方,因此予以加味附子泻心汤。辨证:阳虚胃热。治法:扶心阳,清热消痞。处方:黄连15克,茯苓12克,生山药12克,莱菔子12克,炙附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大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连服3剂,心下痞满轻松,四肢回温,心悸气短稍差。连服7剂,诸症消失。胃脘舒畅,饮食增加,精神清爽,胃部隐痛之症,亦不复作,继续服至4周,恢复工作。
按:附子泻心汤,为治心下痞满之方。因心下痞满,而又恶寒自汗,是心阳不足的表现。心阳不足,不但容易出现自汗,往往有四肢厥冷的现象,而脉亦必沉细无力,或细微沉弱。治疗时,既用苦寒之药以清热消痞,又须用辛温补阳之品,以扶心阳,始能痞满祛,而心阳不伤。在用药时各有主证,各有原则,虽寒热并投,而不相违。余曾运用这种原则,以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并素有阳气不足者多例,皆有良好的效果。如临床见患者有胃脘痞满,消化不良,腹部柔软,重按有压痛,四肢厥冷,畏寒喜热,身倦无力,食少嗜卧,脉象沉微,都属阳气不足,心气虚弱。故用三黄清热以消痞,加附子强心以复阳。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四药组成,专煎附子,取其味厚,意在温心阳以固表。另用三黄,取其气薄,意在清胃热以消痞,一温阳,一消痞,寒热并用,使阴阳调和,则诸症自愈。
论;心阳不足,为何还要泻心,此心阳不足之论,当是错论。寒热错杂,胃不能食寒,反能三黄泻心。下寒上逼,阳热外蒸,则发热汗出恶寒,也是寒热错杂。

图片

23胃胀满——任继学医案

焦某,男性,67岁,长春市人,198210月中旬初诊。该患1年前因发怒致两胁胀满闷痛,继而腹满,胃脘部不适,经疏肝理气之品治疗不愈,日益加重,故来我处就诊。证见:胃脘痞满,饭前轻、饭后重,逸则轻、劳则重,嗳气不出,遇寒亦甚,遇热亦甚,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沉弦而迟。任老认定此乃肝郁克脾土,中焦不运所致之痞满证。惟用附子泻心汤辛开苦降,方可除痞。药用:附子15g,姜黄连5g,酒黄芩15g,酒大黄3g,加蜜升麻子3g,半夏4g,水煎服,共进8剂,其病霍然而愈。
按语:本案肝气郁滞,木克脾土,脾之运化无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不运,而致溶满。又过用理气之品,一伐肝木,二伤中土,中焦雍滞,痞塞加重。
任老用附子泻心汤以三黄泻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诸药合用,共建其功。[南征,任喜尧.任继学教授医案选、吉林中医药,1987,(2):4-5]《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验录》
论:脉弦而迟,此为阴盛而脏寒。胃脘痞满,则此为心下结热。清上温下也。本方三黄,全部炮制,又是一锅炖,剂量有偏差,但仍能治愈,就是经方的功劳。剂量与用法,当以《伤寒》为参考依据和准则。

24胃脘痛——刘惠芬医案

李某,女,21岁,孟县秀水镇北关村人。初诊:2016722日。主诉:胃脘痛5年。证:患者胃脘部隐痛5年余,近两月来加重,嘈杂口干而苦,时有烧灼感,脘腹痞硬,肠鸣下利,素四肢不温,畏寒,舌苔腻微黄,脉细。胃镜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询问患者多服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药,只能暂时缓解,后又多服中药效均不佳。方证:附子泻心汤加味。处方:炮附子6g、黄连6g、黄芩10g、大黄6g、广木香6g、肉豆蔻10g、炙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完5剂时,肠鸣下利止。服药10剂,腹已不痛,四肢转温。
10剂服完病愈。
体会:胃脘痛,时有烧灼感,嘈杂口干而苦,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于胃,气机阻滞,湿热熏蒸,热郁于内。而肠鸣下利,四肢不温,畏寒,脉细,又为阳气虚衰所致。附子泻心汤出于《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本方是仲景五泻心汤之一。原文指出:心下,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方由大辛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寒热并用,温清兼施,以三黄清泄心下之热,用附子温肾助阳助一身之阳。方中干姜有理中之意,用木香、肉豆蔻以针对肠鸣下利之症。《门氏中医经方传承实录》
论:口干而苦,脘腹痞硬,此是火升不降,上热痞结,三黄泻之。脉细,畏寒者,肾阳之败,加附子温之。清上温下也。
本案还以为是生姜泻心汤,症有畏寒,则知肾阳之败,此痞是附子证。而口干口苦,是火气逆升,也是相火逆升,但不要以为是少阳小柴胡汤证。

25食火郁滞——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七十三岁,初诊: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二日。端午节,食冷粽、饮白酒后,假寐冒风寒。形寒发热,微汗,肢不温,咳嗽,痰白粘,胸脘痞塞,干呕,厌食,舌苔黄白厚腻,脉沉弦有力。证属积食受寒,当先解表,后攻其宿。方用:
川桂枝8克、赤芍药10克、炙甘草8克、生姜6克、红枣6枚、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厚朴2.5克、杏仁10克。服一剂。
二诊:六月十三日。药后热退,咳减,痰少。余症依然。大便三日未行,时泄矢气,痔疮作痛,溲短赤,神昏懒言,呻吟短气,不得眼,舌质红、尖尤甚,苔薄腻,脉沉而弦。服桂枝汤后,汗出热退,咳减痰少,是表已解,仍汗出恶寒,肢不温,反神昏懒言,乃年高阳虚,舌红、尖尤甚,短赤,痔痛,此火郁于内,苔黄腻,便秘,胸厌食,干呕,脉沉弦,里有积滞也,宜温、清、下并进:炮附子6克、生大黄3克、黄芩3克、川连3克、法半夏10克、杏仁10克。服一剂。先煮附子,再入半夏、杏仁,最后入三黄。水煎两次,频服。
三诊:六月十四日。药后大便一次,甚臭;呕止知饥,胸舒睡甜。停药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脘痞塞,这是上热,脉沉弦无力,这是下寒。有外感先解表,表解之后,仍汗出恶寒者,此为内虚,下寒逼其上热,热蒸皮毛而汗出,本虚则恶寒也。附子泻心汤,清上温也。
本案附子伍半夏,临床证实,此二药相伍,不畏不反,放心用之。《金匮》附子粳米汤,仲圣就有附子半夏的配伍,此为准绳,放心用之。言此二药相反者,庸医遗毒之论。

图片

附:摘《红楼》医案故事
这个患者是女性,也是七十三岁,《红楼梦》里面的老太太就是胸痞这个病,后来就因为这个病去世了。
第一百零九回:贾母两日高兴,略吃多了些,这晚有些不受用,第二天便觉者胸口饱闷。自此贾母两日不进食,胸口仍是结闷,觉得头晕目眩,咳嗽。贾政请安出来,即请大夫脉诊,不多一时,大夫来诊了脉,说是有年纪的人停了些饮食,感冒些风寒,略消导发散些就好了。开了方子,贾政看了,知是寻常药,命人煎好进服。以后贾政早晚进来请安,一连三日,不见稍减。贾政又命琏:打听好大夫,快去请来瞧老太太的病。咱们常请的几个大夫,我瞧着不怎么好,所以叫你去。
贾母房中,对妙玉道:你是个女菩萨,瞧瞧我的病可好得了好不了?妙玉道:老太太这样慈善的人,寿数正有呢。一时感冒,吃几贴药想来就好了,有年纪的人只要宽心些。贾母道:我倒不为这些,我是极爱寻快乐的。如今这病也不觉怎样,只是胸膈闷饱,刚才大夫是气恼所致。你是知道的,谁敢给我气受?这不是大夫脉理平常吗?我和琏儿说了,还是头一个大夫说感冒伤食的,明儿仍请他来。
哪知贾母这病日重一日,延医调治不效,以后又添腹泻。贾政着急,知病难医,即命人到街门告假,日夜同王夫人亲视汤药。外面又报太医进来了,贾琏接入,又诊了一回,出来悄悄的告诉贾琏:老太太的脉气不好,防着些。贾琏会意,与王夫人等说。
第一百十回:贾母又瞧了一眼宝钗,叹了口气,只见脸上发红。贾政知上回光返照,即忙上进参汤。贾母的牙关紧闭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论:本条医案与故事里贾母的病案,几乎相同,都是多食而外感。医者用药,也都是先开发散表之,又合消导治病真的是传承前人的经验,甚致让人怀疑医案的真实性,简直一模一样,但这个医案,用泻心汤治愈了,这是经方的神奇贾家没有找到经方医生,病就没治好后添腹泻,是脾家虚陷,下寒已动。脸上发红,此是少阴之阳弱、君火之离根而升浮,所以回光返照。
《金匮》胸痹心痛五: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口结闷,此是人参汤证,也就是理中丸。后加腹泻,面赤者,通脉四逆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