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四十一课(完结)

 允峯 2022-10-05 发布于黑龙江
(注:前面课程中有标题课数重复,实际应是40节课,这节为此系列课程最后一节)

最后一节课继续讲解朱雀汤类方的剩余方剂。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
平性药甘草1
阴性药:大黄4
四象解析法
君:大黄(寒 咸苦4两
臣:
佐:甘草(平 甘滋1两
使:无
药症:
大黄 咸苦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甘草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通过汉传经方解析法和药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以下两点
1.方中无阳性药,大黄咸寒,甘草甘平,那么对治的便是实热证
2.大黄入里,荡涤肠胃。甘草守中,和胃补津。两药成方,入阳明里实热病位,对治燥证以及食积的病理产物为主
以上两点可得出六纲五证对治。
六纲:阳明
五证:燥热证
四本:食积结聚为主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
“食已即吐”说明胃肠有积食堵塞,食物下不去,胃气不往下走,就会上逆而呕吐,这个不是少阳的呕吐,属于阳明里热结实呕逆,阳明病里实热结证的特征“痞、满、燥、实”,会出现口干口渴,腹胀满,大便干结等症状。
这时用一味大黄荡涤肠胃,攻下积滞,去热结痞满,三焦得通,胃气得下,病也就解了。加用一味佐药炙甘草,是防止大黄攻下太过伤津液胃气同时也能缓和大黄的药力
这个方对治的六纲是阳明病,五证是燥热证主要针对病理产物食积食积广义是指各类“食积结聚”,狭义指饮食积滞在胃肠,以致不能全部消化和排出。这个方在儿科比较多用,一般轻微的小儿积食,出现大便干结没胃口吃了吐的,用它通一下腑气,胃肠畅通就不吐了简单实用要注意的是,小儿用量要轻
这个大黄甘草汤是承气汤类方的基础简化版承气汤,如果加入一味芒硝,并加倍甘草的用量,就是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 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芒硝、大黄
四象解析法
君:大黄(寒 咸苦4两
臣:芒硝(寒 咸苦0.5
佐:甘草(平 甘滋2
使:无
药症:
大黄 咸苦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芒硝  咸苦
《本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甘草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这个方三味药,两味大寒咸苦峻下猛药,一味甘滋助阴护胃气药。其中,大黄的攻下力度及服药反应较大,为君芒硝,能润肠软燥屎而泻下,辅大黄为臣。甘草,护胃气养津液,为佐药。
调胃承气汤在大黄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说明该证的食积比大黄甘草汤更重了,方剂攻下力度更大,同时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提高了护胃气、津液的功效因此调胃承气汤依然是对治阳明实热证的方剂对治的五证为燥热证(重度的热证),四本食积为主
依据经方解析法和药症,我们可以大致推导一下方证的应用指征。首先,寒性药为主,能清热除烦祛燥。咸能破下软坚,苦能涌泄,甘滋补津。药症上看,大致有交集的症状包括:寒热邪气癥瘕积聚、五脏不和、留宿饮食此外还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那么调胃承气汤证,大致存在的症状就会有:发热、汗出,口渴,腹胀、满、痛,大便干难或硬等。
通过这些分析,大家应该对调胃承气汤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它能解阳明热邪,破癥瘕积聚,通利肠道等。
下面列出《伤寒论类编补遗》里面整理的关于调胃承气汤的《伤寒论》相关条文,大家课后去看看这些条文的解析,理解一下这个方证的临床指征、阳明结实的程度以及表现的症状。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123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调胃承汤相似,《伤寒论》中以攻下食积为主的方剂还有大、小承气汤,它们都可以说是大黄甘草汤的变方,或者说是调胃承气汤的变方。因为大、小承气汤都有一味使药“厚朴”,按照我们前面说的六神方归类法,六味药以内有使药的方剂,为二旦类。那么,大、小承气汤是否就是阴旦汤类方呢?
按理这样不过,这两个方剂的药性主要是以咸寒峻下为主,因此可以被朱雀汤类方借用,我们也可以暂且视它为朱雀类方,但本质讲仍然是阴旦类方,具有对治阳痞证的功效,而这个情况在很多方剂里面都有体现。
刘志杰先生在汉传中医的《经方方剂学》里面补充了这个六神方归类法则
1.依据配伍原则,方剂中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
2.六味药以内的方剂属“小方”,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允许被四神类方借用。
3.七味药以上的方剂属“大方”,有一味使药,可以归属四神类,有二味使药以上的,归二旦类,不可以被四神类方随意借用。
那么,为什么会被借用呢?什么情况下允许借用呢?首先是方剂整体寒热温凉属性,符合被借用的四神方的特点所配伍的使药不足以影响方剂整体的四气属性大多只起到沟通阴阳的作用,其次使药只能是一味。
阳明热结地厉害,多要往太阴虚寒传变,这是阴阳的特性,阳极必阴,阴极必阳,因此,在峻下热结的同时,配伍温性的厚朴,防止病邪转太阴,同时厚朴主“寒热惊气”,它能引咸寒药去对付热邪,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大家需要慢慢地理解。这两个方剂的具体方证主治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参看以往汉传中医的书籍或者未来将出版的《经方方剂学》来对比学习。
【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无
平性药:无
阴性药:大黄、芒硝、甘遂
四象解析法
君药:甘遂(寒 苦)1钱匕
臣药:大黄(寒 苦咸)6两
   芒硝(寒 苦咸)1升
佐药:无
使药:无
药症:
芒硝 咸苦
《本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大黄 咸苦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甘遂 有毒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大陷胸汤当中,君臣药都是咸寒之品,没有佐使药,是朱雀汤类方,也是峻下热结的。那么它和朱雀汤类方中的承气汤在运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病位上的不同。大陷胸汤对治的病位在中上焦,治疗“结胸证”;而承气汤对治的病位在中下焦,治疗“结腹证”,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病位分表里,而里病里面又分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关于病位的划分理解,《经方辨治学》教材里面有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细讲了。
另外,大家注意一下,甘遂生用,泻下力量非常强,如果煮过就力道弱很多了。如果甘遂是煎煮的,就是芒硝为君,如果是打粉直接冲服的,就是甘遂为君。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属栀子汤),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134,经修订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但结胸,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以上的条文解析,大家参看《伤寒论类编补遗》就可以了,这轮课的重点还是在于教大家如何分析方剂。
下面来看最后一个方剂。
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豆豉
平性药
阴性药瓜蒂、赤小豆
四象解析法
君药:瓜蒂(寒 苦)1分
臣药:赤小豆(凉 苦)1分
佐药:
使药:豆豉 辛微咸酸甘滋1合
药症:
瓜蒂  
《本经》: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赤小豆  
《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豆豉  辛微咸酸甘滋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瓜蒂苦寒为君,主要作用涌泄催吐,用多了,还可以泻下。臣药赤小豆,酸苦除烦,其次,上焦郁阻,容易气血阻滞,用赤小豆的“排痈肿脓血”的功能,可以排出痰涎,通畅气血。
本方煎制时还加了豆豉就有了辛咸除滞”的配伍可以去胸中烦满。而豆豉性温,因此这个方也该为阴旦汤类方,当主要药物以君臣两味为主,因此可以被朱雀汤类方借用。
瓜蒂散对治的病位在上焦,运用吐法祛邪,加一个豆豉防止涌吐过度,还能治虚劳烦满。这个方需要注意,凡是津血亏虚的,不要用,容易吐伤津液。
经方治病的治法,重点就在“汗、吐、下”三法加一个“和法”。病在表则汗之,病在上则吐之,病在下则下之,病在中(半表里)则和之,病在不同部位,就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而下面列举的瓜蒂散的条文,大家也课后翻阅其他汉传中医的相关书籍来参看和理解就可以了,本次课程就不再过多展开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瓜蒂散。脉经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瓜蒂散。(《金匮要略增补拟补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金匮要略》)

到这里,汉传中医第九轮网络公益课程,也是最后一轮文字讲解的公益课程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学有所得。

——汉传中医弟子 禤宝子
2019年1月22日讲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