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认识比》”教学设计

 书写自我 2022-10-06 发布于河南
 

1、向你介绍我是谁

图片

2、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为什么要学数学

读一读:《认识比》教学设计

3、轻轻松松听听书

内容来源:《至善至美的数学  立德树人的数学教育》李大潜(中国科学院院士)

4、          “认识比”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5、             “认识比”学生分析       

      本节课内容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6、             “认识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比”

1. 照片“变一变”:比较4张照片,哪张和原来的比较像?

2. 照片像不像会和什么有关?秘密就藏在长、宽的倍数关系中。下面我们来研究研究!

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照片变化,引出问题“照片像不像”,看似与学习“比”毫无关联,却是生活中常见的和比的知识有关的应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活动,探寻背后的数学知识,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引入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二、实践探究认识“比”

(一)研究“照片像不像”。

  1. 操作探究:从4张照片中任选1张,用一个算式表示它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2. 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两数相除的算式。

  3.  观察算式,发现:像的照片,长和宽都有着相同的倍数关系;不像的照片,长和宽没有相同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探索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强烈的图形刺激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比的表象,这样的概括过程更符合“比是表示两个量倍数关系的记录”的本质意义,激活学生原有的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主动迁移。

(二)认识比的意义。

1. 揭示比的含义: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如:8÷3可以写成8:3,表示长和宽的比是8:3。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3.观察比较,得出比、分数、除法三者的关系。

4.写出其他照片长和宽的比,并和同桌说说比的含义。

5.说比想图:比划两个关系为3:1的长方形。

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都是3∶1,为什么比划出的长方形不一样?

【设计意图】根据“比”去比划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丰富例证,发现图形大小不一,但是倍数关系始终不变,既是对“比”的认识的拓展,变式中渗透了“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三、放眼生活寻找“比”

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还有比?

1.寻找同类量的比。

(预设:人数比、身高比、质量比、年龄比、价钱比等)

2.感受不同类量的比。

总价比数量,表示的是单价;路程比时间,表示的是速度。

3.辨析赛场中的“比分”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比吗?

四、总结提升,深挖“比”

    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混合而成,它们的比是1:4:2:2。像这样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了连比,不仅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很明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比,先是同类量的简单倍数比较,再到不同类量的比较,从生活的角度对“比”的认识得到再次提升。

图片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图片

审核人: 朱海燕  宁美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